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现代作家唐彼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中论证作家运用文字语言不能离开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时,也引用了这句名诗作为论据。然而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则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他在《窥词管见》中曾如是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加一‘闹’字,此语特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相似文献   

2.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其《窥词管见》中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李渔是在批评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合自然现象。很显然,李渔对诗歌语言的这种超常性用法不理解,所以,他的评论显得拘泥而迂腐。殊不知,桃李争春是诗人习用语,而“闹春”才是宋祁自出机杼,出奇制胜,富有创意。人所熟知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也是语言的超常使用。这种超常用法中国古代诗人称之为锤炼“诗眼”,它变正为奇,变软为硬,化熟为生,以文入诗,以俗语入诗,以赋为诗,甚至改变语言正常的语法结构,鬼斧神工,出人意料。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3.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人们极为欣赏的诗句。王国维曾十分赞叹地说:“着一‘闹’字,境界全出。”确实给人以清新悦目、传神入化、妙笔生华之感。也有人会以为“不通”,李渔就曾嘲笑说:“此语实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李渔的说法有些片面。其实,该句采用的是通感手段,即各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渗透。它是文艺家感受现实生活的法  相似文献   

4.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而在诗歌语言中,每一个词都有它特定的涵义;任何一个词,都不是另外的词完全可以代替的。相近或相似的词中,有的词外延大一些,有的则小一些;有的词感情色彩重一些;有的词甚至在色彩、音韵、声律等方面,都有一些哪怕是很细微的差别。特别是中国古代的近体诗,每句每篇的字数都有规定,本来只有寥寥几十个字的作品,使用某一个字而不用另外的字,效果自然就会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就是指出在诗词中,往往由于  相似文献   

5.
1.意境、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诗中有画、色调、情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什么样的诗词才算有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可见,所谓有意境关键是要写出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上名句,一个“闹”字写出了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一个“弄”字写出了诗人  相似文献   

6.
诗有“诗眼”,正如王国维所说,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极为平凡的“横”字,在诗歌中使用得当,也能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盎然的情趣。以“横”字写景,则景物更自然逼真。如赵嘏《长安晚秋》:“残星  相似文献   

7.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指古诗中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诗眼最能体现古人炼字的功夫。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说的就是炼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即是诗句中生动传神之字,即为诗眼。(一)找准诗眼如何准确找出古诗中的诗眼?一般古诗的诗眼常常表现为两类。第一类,表现在写景状物诗中传神动词的运用上。写景状物诗中最生动传神之处通常表现在动词上。例如: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  相似文献   

8.
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 ,彀① 皱波纹迎客棹②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③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注 ]:①彀 ,音“g惏u” ,一种绉纱。②棹 ,音“zh劋o” ,船桨。客棹指客船。③爱 :吝惜 ,吝啬。【新读】正如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尚书”之美称 ,宋祁被誉为“‘红杏枝头春音闹’尚书” ,也有称“红杏尚书”。然而《木兰花》一词字字珠玑 ,又岂止一句独领风骚 ?细细咂摸之余 ,可谓满口余香。词的上阕写东城之景。“渐”字用得极是传神 ,它是一种期待 ,在时间的推移中写出了一种期…  相似文献   

9.
北宋词人宋祁(qí)曾写《玉楼春》一词,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千古传诵。因这一佳句,宋祁出了名,他当时任工部尚书,因此人们给他一个美称——“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红杏枝头春意闹”,妙在一个“闹”字上。据说这个“闹”字也经多次改动,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晚清词评论家王国维说:“着  相似文献   

10.
宋诗名句多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宋代宋祁的《玉楼春》。这两句词描写春天的绚丽景色,绿杨笼烟,晓寒微侵,红杏竞开,春意盎然。“闹”字用得尤其活脱,巧用通感,描绘出红杏枝头百花竞放,争奇斗妍,蜂蝶争飞的蓬勃春光,使人好像听到春的呼喊,春的歌唱,视觉感受沟通了听觉感受,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境界,把美好的春光写活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宋祁因这一名句而获“红杏尚书”之美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张先《天仙子·送春》。这两句写春天的夜景,夜色降临,池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地…  相似文献   

11.
吴学伟 《中学文科》2009,(16):78-78
李易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人比黄花瘦”这句,历代评家多有叹赏,基本上都对句中“瘦”字称妙。明·王世贞的意见可为代表:“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俱妙。”(《翕州山人词评》)但叹赏虽多,作进一步分析者几乎没有。近代的评家论述的多了一点,但又多是就词论词,从词作的创造性、映衬手法和音律上做文章。笔者则认为这一“瘦”字体现着一种既是时代的,又是独特的一种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以下各词,或不见辞书,或见而解释有误,或见而语焉不详。总之,未能尽如人意。特为之考释,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正。阿哥亚哥《延安府》二,白:“阿哥,唤我做什么?”《张协状元》五[犯樱桃花]白:“亚哥,亚哥!狗胆子千万买归,头须千万买归,亚哥!”阿哥,对“兄”的称呼。加“阿”字于称呼上,用作词头,表示亲热或尊敬。《辞源》、《辞海》皆收有此词,但俱不见“亚哥”.实则,亚、阿一声之转,用法相同。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条:“吴俗有呼‘亚侬’,语则‘阿傍’。”明·姜准《歧海琐谈》卷八:“吾温  相似文献   

13.
李易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人比黄花瘦”这句,历代评家多有叹赏,基本上都对句中“瘦”字称妙。明·王世贞的意见可为代表:“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俱妙。”(《翕州山人词评》)但叹赏虽多,作进一步分析者几乎没有。近代的评家论述的多了一点,但又多是就词论词,从词作的创造性、映衬手法和音律上做文章。笔者则认为这一“瘦”字体现着一种既是时代的,又是独特的一种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聂琪老师在《语文知识》2004年7期《高中语文教材指瑕》一文中指出:“《胡同文化》一文最后有一短语‘怅望低徊’,‘望’当为‘惘’字之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武断。“怅惘”意为“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现代汉语词典》)“怅望”意为“怅然凝望、怀想”,使用频率不是太高,一般词典没有收录。但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5.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古诗鉴赏的关键就是要学会体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体悟语言古典诗歌的语言注重凝炼、含蓄。古人做诗特别讲究“炼字”“炼意”。佳句、警句如石中之玉、水中之珠,自有其特殊的作用。学生平时的学习,往往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的字词之上,或仅仅死记硬背下来,不能真正体会字词句的意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可见人们对诗歌中“字”的品味、感悟十分重要。体悟语言应分两步:首先初步体味,认识作品描绘的形象。“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相似文献   

17.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中区别最大的是他称词,即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设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54页)如果称呼他人,或者直呼其名,或者于脆省去;另一种方式是用“之”“其”“彼”等词,但却受到相当的限制。“之”是最常见的他称词。其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所谓“诗眼”即为鲜明表现意象 ,构建形象 ,传达诗人内心感受而精心选择、锤炼的语词。例如 ,宋祁在《玉楼春》词中于“红杏枝头春意闹”里着一个“闹”字 ,写尽了杏绽红柳抽绿的盎然春意和蓬勃生机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叹 ,对生活的感悟。故古人王静安评之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我们在欣赏李白绝句《朝发白帝城》时 ,亦当留意“轻舟”这个意象 ,联系全诗 ,构建一叶扁舟 ,轻漂于大江之上 ,随湍急的水流飞快直下的形象 ,不难感悟到诗人摆脱羁绊 ,重归山水 ,轻松愉快的心态。大凡诗眼 ,往往都是作者推敲斟酌再三之所着。所以 ,披…  相似文献   

19.
2003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考查到了诗歌的“诗眼”。其实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应该说考生对此并不陌生。“诗眼的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便是诗眼。”(《中国文学史初稿》)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20.
一字生辉     
诗歌用最凝练的文字诠释着最绚丽的情感,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内涵。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能够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就是古人炼字炼出来的。诗歌的炼字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读者如何鉴赏诗歌中炼出的如此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字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中生辉一字的韵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