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妖魏明伦     
陈祖芬 《出版参考》2005,(29):44-45
魏明伦1993年底访问泰国时,友人对泰国人妖说:中国的戏妖来了. 所谓戏妖,无非是指魏明伦多写妖戏,或者说不知他有什么妖术写出那些叫人意想不到的戏.其实关于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众说不一.于是就叫他鬼才.  相似文献   

2.
2020年是熊佛西先生诞生120周年.熊佛西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达19年,是上戏担任院长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离世虽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上戏的师生对这位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一直怀有深深的敬爱.熊佛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导演和戏剧教育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戏剧理论家.广大师生都尊称他为"上戏之父".在上戏校园里,矗立着他的一尊铜像,铜像的对面,还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历史建筑——"熊佛西楼",它不仅代表了对这位著名戏剧家的怀念,也是上戏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王连华是一位驯养动物的绝对专家,证据是:一、许多电影、电视剧、广告片中有关动物的戏,都是由他导演完成:包括《霸王别姬》、《聊斋故事》和《方世玉》。二、他跟新闻界搞动物报道的记者都很熟,一些报刊电台常请他去讲动物的故事。三、与动物打了30多年交道,他所讲的,很多都是业内的“门子”,即本行的门道。老王说,为保护动物做事,他不怕犯忌。  相似文献   

4.
李笠翁与日本的“戏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正确把握李笠翁这一文人、作家的实相,我认为有一不可欠缺的重要视点。即他是所谓的“戏作者”。因而不能从极普通的正经文艺而只能从“戏作”的特异水平线上去看待和评价他。 什么是“戏作”呢?简略地说,它是日本江户时期诞生的一种“娱乐文艺、游戏文艺”。李笠翁的戏曲及小说,其内容和性格可与“戏作”等而视之。 笠翁的友人尤展成对笠翁文艺有“用狡狯伎俩作游戏神通”(《闲情偶寄》序文)之评谓。这正击中了笠翁文艺的本质及核心,须注意这一非常重要的评价。这就是说,常发挥且驱使“狡狯伎俩”的笠翁似的戏作者,其实是非常不好  相似文献   

5.
科班出身的姜文擅长驾驭各种角色,戏里,他是擅长发挥的演员,塑造至情至性的农夫、书生、绅士、枭雄;戏外,他是思维奇特的导演,用幽默和嘲讽创作充满隐喻符号的大作。十足的气魄才扛得起姜文这句豪言:"接受别人的膜拜很可笑,我最幻想的是大家都很牛。"  相似文献   

6.
孟京辉并不像他的戏那么逗,他基本上不能说是一个幽默的人,他导戏,演戏,还会两笔钢笔画儿。  相似文献   

7.
白月禾 《声屏世界》2010,(11):69-69
关于对中国皇帝戏过于泛滥的忧思由来已久,决非本人的刚愎管见。中国史学专家史式先生在文章《皇帝戏忧思录》中谈到,十多年前,他在《人民政协报》上读到一篇反对皇帝戏的短评,当时便想写文章响应,  相似文献   

8.
今年夏天,姜文和那些参加高考的学生们一样紧张、忙碌。见到他时,他正在中央戏剧学院的黑匣子剧场参加话剧《北京人》的排练。这出戏是中戏的毕业生们献给母校50年校庆的礼物。除了姜文,参加这部戏演出的还有李保田、巩俐等一批中戏培养出来的大腕儿。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恰好也是上海戏剧学院朱端钧副院长的110年诞辰。朱端钧是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也是上海戏剧学院表导演教育体系的奠基者,被誉为"上戏之魂"。他虽然离开我们近40年了,但其精神风范一直成为一代代上戏师生一脉相传、永不泯灭的戏剧理想和灵魂。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工作57年,最敬重的师长有两位:一位是老院  相似文献   

10.
据传,我国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当年在演《武松打虎》这场戏时,他扮演的武松演得非常精彩,场场都博得热烈掌声。一日,他在向人谈起这件事时,无意中流露出自满情绪,认为这场戏的演出成功,全在于他。这事被扮演老虎的那个配角知道了,心中很不服气。又一次演出《武松打虎》时,武松连打三次“老虎”,可“老虎”就是不“死”。至此扮演  相似文献   

11.
这个故事曾经被大学新闻系的老师重复地讲过无数次: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泰勒,初做记者时还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小青年.有一天编辑派他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了剧场,发现布告牌上写着那位女演员因故停演的通知.“戏停演了,对演出的采访报道自然也就无从进行了.”他这样想着,于是就打道回府睡觉去了.半夜里,编辑部得知纽约的许多报纸都将在头版登出那位女演员自杀身亡的消息,而仍不见泰勒的报道发回,便打电话催问.而从睡梦中惊醒的泰勒却天真地问道:“戏停演了,还写什么?”编辑听了之后气恼地说:“像这样一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突然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取消演出这件事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更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13.
侃戏     
戏味淡了些对现在的电视剧真是不能期望过高,比如刚刚播完的《潘汉年》,原以为一定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因为潘汉年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从事的又是地下工作,自然处处出戏,精彩无比,但直到一剧终了,期待中的好戏并没有出现,甚至戏味也越来越淡。潘汉年是剧中主角,电视剧的确向观众讲述了他的神奇经历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你看他一会长袍,一会西装,一会苏区,一会白区,忽东忽西,飘忽不定,但故事虽多却不突出,有些还不完整,尤其缺少贯穿全剧的骨干故事。编导注重的是潘汉年经历的全面叙述,而不是传奇故事的演绎,如蔡…  相似文献   

14.
《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一期有对当红明星赵薇的一篇专访,其中有几段答记者问,个人感觉很有点意思,边看边作了摘录:A:当初演《还珠格格》我也被骂得很惨。我不认为一部戏大家都说好是一个正常现象,其实,懂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不可能大家对一件事都说好。B:一部戏的成败不是一个演员可以决定的,但大家很容易把一部戏好坏全算到我头上来。C:大家对于我每一次的新动作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只要接一部新的戏,大家就说是转型。我也不能天天转啊。D:不要问我最什么什么。我感觉没有最什么、最什么的事情。你问我最喜欢、最爱什么,我都…  相似文献   

15.
最近,原川沙县文化馆馆长林幼光先生(上海戏剧学院48级老校友)给我打来电话,他准备向上海戏剧学院捐一组老照片。这组老照片是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以下简称上戏)表演系76届毕业生奚美娟考学时的工作照。照片交到我手上时,我沉默了许久。这组照片是当年上戏为了感谢林先生对招生工作的支持,送给他留念的,  相似文献   

16.
马得老,姓高,马得是他的名字。可因为他的作品历来只署“马得”,弄得常人以为先生姓马名得,如果叫“高马得”,倒反而知晓的人少了。这就像许多唱戏出名的老艺人,戏迷们只知道他(她)的艺名,真名却藏之深山了。马得老,最绝的活儿就是他的戏画。甭管多大的戏,也甭管是哪位“角儿”担纲,《挑滑车》也罢,《芦花荡》也罢,还是《秦香莲》、《杨贵妃》、《玉堂春》文戏武戏的,只要先生一高兴,铺开摊子,拿起管毫,屏神静气略一思索,在那柔涩的宣纸上,嚓嚓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戏是劝人方。文人墨客中则流传着“诗言志”的格言。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为文写戏,要立意,要有思想主旨,要提炼出鲜明的主题来。戏剧大师曹禺对立意作过一段精采的论述,他说:“一个写作的人,对人,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种种大问题,要有一个看法。作为一个大的作家,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然,尽管掌握了很多的、很丰富的生活积累,但他没有一个独立的见解。没有一个头脑来运用这些东西,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悟出一个主题来,那还是写不出深刻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一、何谓角抵戏 中国汉代(前206-220)出现了"百戏",它实际上是汉代民间歌舞、杂技、武术、魔术的总称.在百戏集演之中,有一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的表演,这就是角抵戏.颜师古注:"应劭日:'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文颖日:'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抵者,当也.非谓抵触.  相似文献   

19.
繁体字的“戱”字,由“虚”与“戈”组成,就是用虚假的戈对阵之意。就是说,“戯”是要在舞台上对阵战斗,不对阵,没有冲突,也就构不成“戱”。 戏剧家陈白尘说了一段很形象的话:“有一个人突然掉进一个很深的陷阱,他为了活命,就千方百计搏斗,这个挣扎搏斗的过程,就是戏。他如果是个很值得同情的人,他最后终于胜利了,就是喜剧;失败了,便是悲剧。陷阱,是个比喻,是指一个环境、一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在本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