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是一个永恒且历久弥新的伦理学范畴.作为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集中反映了德性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完满的幸福是沉思;幸福目标的达成需要遵循中道原则、两种善的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完满实现人的本质属性与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回顾历史尤其是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幸福观,从中汲取智慧,来滋养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我们得出两点启示:一,追求是幸福的起点和意义;二,对欲望的克制是幸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一切快乐都是善 ,却不都是道德善 ;幸福是至善 ,却不是道德之至善 ,道德之至善是无私利他的幸福和快乐以及无私利他的不幸和痛苦。一切痛苦都是恶 ,却不都是道德恶 ;不幸是至恶 ,却不是道德之至恶 ,道德之至恶是纯粹害人的痛苦、不幸和快乐。  相似文献   

4.
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的关系称之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依他的观点,道德和幸福完全可以在"至善"中实现统一,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有资格配享幸福,以此,他高扬了德性的旗帜,提升了道德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的幸福指教师在追求和实现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满足和愉悦感的生活状态.表现为追求教育真的幸福、教育善的幸福、教育美的幸福三种样 态.教师的幸福通过智慧、德性和实践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周萍 《阅读》2007,(7):39-40
曹连观先生是一位大学老师,他把幸福作为快乐的同义词来理解,从他的文章中我们知道了幸福来源于比较,是可以酿造的。他启迪我们:可以用双手和心灵创造快乐和幸福。[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观进行了深刻的描绘,把幸福看作是合乎德性的至善的欲求。认为幸福不是先天安排好了的,而是一种现实活动,因此,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同时,亚里士多德结合当时城邦式生活,强调城邦或集体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加强人们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把个人幸福与集体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会使大多数人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幸福自然成为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教育追求在纵向时间和横向内容上整体优化的幸福,同时教育又在滋养着学生的精神,提升其幸福层次;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培养其幸福能力;不断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些也正是幸福的源泉。教育构建了一座通往幸福的桥梁,使得学生幸福的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伦理思想里,中庸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最高的善。中庸不是折衷主义,它只在德性的意义上使用。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道德”以“善”字来论是指人的情感和行为的中庸状态,亦即至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它不容易达到,必须依靠人的理性不断地去追求。  相似文献   

10.
教师幸福在渗透于教师主体生命的同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对教师自身生命意义的提升、学生幸福的孕育以及教育终极目的的实现有看重要意义.教师的幸福能力包括感知幸福和创适幸福的能力.教师幸福能力的培养至少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保持积极心态,乐观面对教育生活;二是准确定位角色,形成合理的职业认识;三是寻求专业发展,不断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