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首先,从分析职业教育和技术哲学相互关系入手,分析技术哲学的产生过程,揭示技术哲学形成与社会物质运动的密切关系以及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一些重要区别,提出了技术哲学的一些核心问题;其次,阐述了技术哲学在中国现代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一些缺陷,指出中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应吸收国际学术界的前沿成果并适用于具体国情,使中国职业教育的方法论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其文化哲学的思想基础,运想方向是一致的.略有不同的是,他在1920年前后形成并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引起巨大反响的文化哲学,着重在中西文化的价值和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评判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专门发挥儒家学说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在人生思想上归路到中国儒家的人生,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在1930年以后成熟的乡村建设理论,则直接关注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主张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他把中国现实社会与政治问题都归结为中西文化冲撞下的“文化失调”.进而强调从中国的特殊性中寻找根本解决方案.以下专就这些观点展开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或文化哲学何以可能问题,在文化哲学日且完善之时凸显出来。文化是人在历史积淀中生成的存在方式,是人对生存状态的提升,文化培育了人,哲学则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视域,它是以理论形式表达的自我意识,是对人生存模式的反思与重建。哲学和文化是在本质内容上的融合互动,文化是哲学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历史发展的长河积淀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逐渐的成为了一个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系统,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之一。文章从无数的功能开始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武术的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性、中国武术生态学意义上的多样性、中国武术道德的至上性等哲学特性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提供理论层次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20世纪文化领域的变革进行了反思,接着分析了与之有关的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文化自觉在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指出文化自觉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主体的对中国传统哲学自觉的梳理、传承和创新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对苏联2本哲学教科书的批注透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路径是以实践为导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中国式有层次、有结构的解读的过程。在具体观点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吸收、借鉴并结合分析中国的实际、中国的文化哲学、革命中的错误思想;在具体理论上,以实践问题为视域,对理论重新建构;在整个理论体系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以主客观相统一为线索和视域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相关理论的考察,指出现代素质教育应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形成系统、整体的思维现,建立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系统构成的大教育构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广义文化相对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学理上梳理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演进,探讨了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误读与变异,挖掘了其中国语境下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当下文化的建构),指出了它的必然的误区(作为启蒙话语,具有工具理性的不可避免的局限)。该文提出用“互为主体”、“交流理论”以及“内在化”理论从哲学角度超越相对主义及其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实践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土壤中,继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工作会议的全体同志时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概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涵,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分析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的国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服务。”这一讲话,不仅规定和明确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提出了任务,而且也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指明了工作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与内在特征,以及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现,试找出中国古典园林与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指出了我国的园林设计者应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找到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与出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平面设计民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平面设计这一课题,无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前景,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精神信仰和思想来源,现代平面设计又可以很好的传播、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而更好的宣传中国文化.本文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平面设计民族化的意义,讲述了两者如何在相互融合中带来中国新时代的文化辉煌,同时也阐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3.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使武术理论和技法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传统哲学色彩.从中华武术各种技术体系不同运动方法的形成,到各门各派不同拳理的产生和完善,都能看到中国古代哲学观的巨大影响力,即借助哲理来阐述拳理,借助哲理化的拳理来规范拳技.而中华武术“心动形随“的演练意境也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拳种之一,它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式,实现了人的身与心的健康和谐.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是太极拳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的理论依据;现代理论可以证明,太极拳可以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的载体;操作性强是太极拳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的重要保证.所以,太极拳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型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变革的影响,以期在当下中国文论话语转型的语境下,借鉴西方文论变革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上海中心2009年春季游学项目中开展的课堂教学与文化体验活动对于提高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得出,有些留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存在分歧,也有部分留学生对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趋向认同;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性地、有针对性地参加汉语文化体验活动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敏感度;文化体验活动设计要注重培养留学生的交际信心,形成用汉语进行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中华武术文化是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作用下,中华武术文化表现出了自身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而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不仅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对国际间文化交流和国外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是多方受益的。本文就从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及其价值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媒介帝国主义逐渐成为全球化传播中的热点.本文从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分析入手,对媒介帝国主义进行探讨,指出:媒介帝国主义的实质是文化帝国主义.煤介帝国主义是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以看似消解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谈论方式,维护了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本文还试图从民族主义再次勃然兴起的背景入手,提出重新向民族传统与文化回归是对抗媒介帝国主义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是在整个思想文化大背景的笼罩、影响下发展的.其中,通过阴阳五行、天文历数、地域方位等自然哲学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值配模式,使《易》学象数模式的象征体系与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形成了通融互摄的阐释发挥的关系网络,这一形态,对古代乐律学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对《易》学与古代乐律学的文化解释功能群叠加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探明古代乐律学的重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ree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fully implementing ICTs for 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s, such as architects? (2) What are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with carrying out these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3) How do these benefits and difficulties interact in a rapidly developing Asian nation such as Taiwan?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 reveals that ICTs are especially well fitted to the educational paradigm of constructivism and that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must always be kept in mind when attempting to implement ICT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increased potential for collaborative work that crosses internation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molding studies and exercises to the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rather knowledge that has recently evolved, and how this maximized use will benefit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paper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possibility of fully implementing ICTs for 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s in Taiw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