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大,甚至我们经历不久的“日子”也迅速成为历史,在时代的匆忙中,人们很容易“失忆”。或许是为了对抗遗忘,有关往事的书也越来越多——拿到刚刚出版的《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才使人悚然一惊:“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竟然已成“历史”啦!  相似文献   

2.
克林顿的妻子、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女士,其回忆录《现实的历史》,轰动了美国。我国的媒体也不甘示弱,对书中“出彩”部分,也都争先恐后地予以转载、介绍。这本是无可非议的,“地球村”中的文化热点、焦点,本应告诉“村民。 然而,想不到的是大报小报、晚报都市报,他们所选择的片段,几乎都是克林顿如何“编故事”,来“证明’”自己  相似文献   

3.
卫颂 《新闻世界》2013,(6):78-79
笔者通过广播栏目《历史上的今天》的实践体验,认为通过广播的“点”“面”节目架构,充分运用广播生动的口播方式、较强的声效特点和小、快、灵的采访方式,可以将这一历史知识栏目变得生动起来,为听众呈现鲜活的历史,从而强化了媒体的文化教育功能。同时也可以扬广播之所长避广播之所短,使广播在强手如林的媒体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幽默     
《大观周刊》2010,(40):56-56
他她篇 娶妻 三个人结拜兄弟,发誓两年后要各自娶回个漂亮的老婆来。 两年后,甲领着老婆从日本先回来心想:“不能让他们先看见。”就把老婆藏到一破庙里。 不一会,乙一个人也回来了,甲问乙:“你去哪了,有老婆了吗?”  相似文献   

5.
“我一生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生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与(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语)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带,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现年98岁,一位世纪老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主的大家庭,“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时开始用的笔名(李的同学好友巴恩波投江自杀,为永远念他用“巴”作名,加上克鲁泡特金的金”,合成巴金)。巴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抚爱与教育度过的,尤其是他的母亲,巴金尊称“第一个先生”。在母亲的训导下,他每天背诵一首从《白香词谱》(舒…  相似文献   

6.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7.
《出版视野》2006,(1):17-17
[关键词]良心 巴金谢世,“随想”成绝唱 新版《随想录》是今年书业最值得纪念的一本书。它一面市便跃上了非小说类图书排行榜的第一名,成为书店的抢手作品。这说明,人们悼念巴金,注重的是他的精神和品格。珍藏一部《随想录》,就是珍藏了一份对巴金的尊敬。作为巴金的经典之作,“随想”已经成为历史的绝唱。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寻找巴布什金中校》是《中俄共同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人文领域活动清单》项目,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立项。该片对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进行重新架构,从小角度切入,将人文纪实性拍摄与文献纪录片相结合,以小见大,立意高远,内容厚重,创作手法新颖,阐述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帮助我们抗战的外国英雄深深的怀念,对增强中俄友谊具有重大意义。该作品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江沂 《中国档案》2005,(11):60-61
2005年3月,现代文学馆建馆20周年,在珍品展上展出了一页巴金先生《春梦》的残稿。注解写到:“1928年巴金创作的中篇小说《春梦》残稿,此即《家》的雏形。”残稿为一页大32开稿纸,已经磨损泛黄,左侧有一行巴金先生的真迹:“《春梦》一九二八年计划写的中篇小说残稿巴金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这是巴金先生1991年捐赠给文学馆的,被定为馆藏一级品。虽然只有薄薄的一页,但这却是一部堪称丰碑的伟大作品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王均 《记者摇篮》2005,(9):29-30
广播剧《寻找》、《呼唤》先后获省第八届、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省优秀广播剧一等奖、中国广播文艺研究会一等奖.这是全局、全台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结合我创作两部广播剧剧本的实践谈一下有关精品创作的体会和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1.
寻找钱公侠     
在阅读张爱玲作品时,涉及一个人和一本刊物,这就是钱公侠和他主编的《语林》,对张爱玲的文坛地位和前途最早作出评价的刊于《语林》第1期(1944年)的《记张爱珍》,作者汪宏声在这篇六千字的论文中,称“这位天才女子”,“将来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在《记张爱玲》文尾,附有“张爱玲手札”一段,现引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静寂的园子     
巴金  赵武 《出版参考》2005,(1):26-26
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相似文献   

13.
获第十六届中国电视艺“星光奖”二等奖的电视散《远去的旋律》的学脚本是组织作创作而成的。整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所讲述的“弹棉花”这个行业行为,历史上在浙江金华地区却非常盛行。由于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人们生活习性发生了变化,“弹棉花”这一行业也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当下,明清间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渐渐地热了起来。因为只有在1500--2000年这样一个长时段的历史叙述中,全球化的一些本质才会显现出来。从晚明以后,对中国的研究都已经不能仅仅固守中国本土的传统,晚明所传人的西学已经成为揭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思想变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但学界在对“西学东渐”研究充满热情的时候,对由来华传教士所开启的“中学西传”历史的研究要相对薄弱一些,当然近年来关于“中学西传”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也有了一些,不过相比之下是无法和数量庞大的对“西学东渐”的历史研究成果相比较。  相似文献   

15.
16.
今天地市报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拐点”上。从财政断奶、人才流失到强势媒介“跨区”渗透以及我们自身实力不足等等,都让我们时时觉得压力重重。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39):74-74
《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我们的钱瑗》;《当中国改变世界》;《美好的美好的时光》;《化名奥林匹亚:一段女人寻找女人的旅程》。  相似文献   

18.
西方有箴言说:“最聪慧的人,必受益于他的前辈。”此言简略地说明了研究历史的重要。了解过去,才能理解现在,才能正确地走向未来。历史可以知兴替,供借鉴。但历史漫长,人生苦短。冯桂芬说“太史公论治曰:‘法后王。为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校邠庐抗议·议采西学》)。就今天而言,近代史对我们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然,置身于悠悠兰台之上。忘情于浩浩档案之中,你不能不更多地看到,日月给予同天共地之人的命运安排却是那样的“无私”。《档案天地》在步入它十四岁的青春之际,忽觉得,要_长大了,有责任把自己名字的历史蕴意作些揭示,并与世人一道,每期以“天地之间是个人”为题,  相似文献   

20.
盛夏的香气     
眼看着这天气是日益地热了起来,我的郁闷也是日益地疯长——热是热不死人的,好歹还有冷气可以孵;但是这熏是要熏死的,尤其是八小时之内持续不断地接受被动的“人体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