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婆家门前有块空地,大家在那里种了许多植物,分为花、果、菜三类,我叫它“花果菜”园。  相似文献   

2.
王伟 《中学科技》2011,(9):40-41
市面上有一种名为“人造海蜇丝”的凉拌菜。状如海蜇丝,口感也很相近,很受大众欢迎。但这种“人造菜”毫无营养,仅是食品工业的产物,过多食用还将危害人体健康。这种“人造海蜇丝”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本期,让我们来解密此类“人造菜”的真面目,请先看41页。  相似文献   

3.
2013年1月16日,《国土资源报》副社长徐侠客在微博上发起“光盘行动”,倡导网友珍陆粮食,加入行动。微博一经发布得到不少名人和媒体的支持。1月22日,《新闻联播》报道该活动,号召大家节约粮食,从自身做起。一时间,“光盘”成为媒体报道最热的词语之一;“今天,你吃光盘子里的食物了吗”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也引发了众人的关注,晒出自己吃得一千二净的盘子也成了一种风尚。  相似文献   

4.
去农村玩     
妈妈带我去农村的一个朋友家玩,一上车,我就睡着了。“舒舒,到了!”我腾地坐起来。下了车,看到院子里晒满了菜,我问“:阿姨,你们晒这么多菜,不怕突然有雨,来不及抢救吗?”阿姨说“:可以拔打96121,问气象台会不会下雨呀。”这时,阿姨手上的小灵通响了。阿姨听了,说“:是气象台打  相似文献   

5.
一、课题的提出 有一天,家里没菜了,妈妈叫我去饭店买肉丸。我一着饭店袋子里一粒粒不大的肉丸,忍不住说:“哎呀,这么小的肉丸还卖一元钱一个啊!”  相似文献   

6.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为哲学上的术语,现借用来说明英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中有些词可以“一分为二”地写成两个词.也可以“合二为一”地写成一个词。它们貌似神非。在读音上相同或相似,但在用法上有异,在词义上有别,给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少学生混淆不清.常叫苦不迭。现归纳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7.
说说“晒”     
王秀芳 《现代语文》2007,(3):111-111
“晒客”可谓是眼下网络中最新潮时尚的“身份”了。2006年12月1日,“晒客中国”诞生了,这将是继博客、播客、换客、彩客后又一新兴部落。“晒客”,译自英文share,“晒”古有晒书,现在引申为“显摆”,现在意指在网络上与网友分享自己的资源,包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方式等等,这群人被成为晒客。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颤抖”中“颤”读音为chan,“颤栗”中“颤”读音为zhan.但“颤抖”与“颤栗”中“颤”的含义都有“发抖”的意思,所以很难在意义上区别读音,这也给学生在把握读音上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一番“新”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教师们都千力‘百计地在形式上创新,似乎追求“新”已成了一线教师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本原的和谐,只是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却不知道丢失了教学本原,殊不知,牵手“本真”自然会相约“精彩”。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特别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怎样才能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呢?我在作文“写真”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眼下,网络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今天,你“晒”了吗?“晒客”,是继博客、播客之后网络上最流行的称呼。所谓“晒客”,是指比较热衷于把自己的私人物件、照片以及文字等通过网络公开曝光的网友,取自英文share。这种曝光,是为了分享生活的喜悦、分担生活的悲伤。“晒客”正在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并且日渐壮大。  相似文献   

12.
曹家还 《新高考》2013,(5):53-55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网友自发发起的倡导大家节约粮食、不剩饭菜的“光盘行动”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节约之风。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一起做“光盘”一族吧!  相似文献   

13.
上课了,余老师神秘地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了两个符号“+、-”,同学们包括我都有很多疑问。有的说,咦,又不是数学课,写这两个符号干什么?也有的说,既然写了“+、-”,那干嘛不写“×、÷”呢?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读进”是一种“扫描”、“存盘”,那么“悟出”仿佛电脑的输出。悟,在整体上把握,在评价、读写中拓展。悟的过程,更多的是分析、比较、综合、联想,从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阅读让生命吸收了精神的养料,感悟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读”具匠心,学生才能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5.
闲人 《语文新圃》2010,(3):17-18
唐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病树前头万木春”名句,其中“病树”意指枯萎之树木。反衬欣欣向荣之万千林木.作为对句,与出句“沉舟侧畔千帆过”一唱一和,以喻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相似文献   

16.
黎凡是2012年我文科班上的一名学生,开学的时候一切还算正常,也并没有引起我这个初来乍到的班主任的注意。后来的一年,80后“潮师”与90后“潮女”之间经历了几番有关“说教”与“时尚”的较量,这些较量,让我们学会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谊。  相似文献   

17.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18.
一、来源于“替”、“给”、“帮”、“为”的思考《棉鞋里的阳光》一文叙述了小峰见妈妈帮奶奶晒棉被 ,然后帮奶奶晒棉鞋的事。文章质朴 ,读来温馨满怀。课上 ,有这样一个句式 ,“小峰帮奶奶晒棉鞋。由于第六课说说做做有以下练习 :我替妈妈我给爸爸我帮老师我为大家因此 ,在备课前 ,我有意让学生复习“替”、“给”、“帮”、“为”这样几个词语 ,所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句子中的‘帮’你可以用别的词来表示吗?”原本认为学生顺理成章说成 :“我为奶奶晒棉鞋”或“我给奶奶晒棉鞋”等等 ,谁知学生对此竟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令我…  相似文献   

19.
章云华 《小读者》2010,(8):49-50
你想体验一下“上坡轻松、下坡费劲”的奇妙感觉吗?你想目睹一下“车往坡上滑、水往高处流”的奇异景观吗?那么.不妨到世界各地的“怪坡”去“潇洒走一回”.看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第四节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有学生问我,这里的“想像”和在其它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想象”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如果是,哪一个更准确;如果不是,哪一个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