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经过这段时间与家长的接触,我们一年组的教师感受颇多:一是现在的家长比较娇惯孩子,有的希望老师多关照孩子,千万别受欺负:有的希望老师把座位往前排,别累坏眼睛等等.二是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就连短信也看不太明白,配合教师的工作有一定难度.三是家长教育知识、方法匮乏,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孩子做什么,不懂得引导鼓励孩子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四是家长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意识淡薄,家长只注重成绩,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因素等方面不能有效地言传身教,不善于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体验和锻炼机会.五是家长对老师期望过高,希望老师能帮助解决孩子存在的一切问题,孩子的教育培养过多地加在老师身上.  相似文献   

2.
有的家长说:“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 有的老师说:“家长不管,不配合。” 其实,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获得好成绩。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 家长和老师的这种误解,往往源于没有很好地沟通。依据时空的变化,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需要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本栏目将陆续发表老师与家长的心语,在家长与老师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3.
很久以来,校园里流行这样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小命根。”的确,自从进了校门,学生就被分数分成了三六九等。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好,为自己争光;老师希望学生考分高,以证明自己有水平。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差,一切免谈。有的家长对孩子明确表态:只拿考试成绩来说话:有的老师公开  相似文献   

4.
一网上披露南京等地悄然兴起一种新兴的家教形式:“托付教育”,就是家长把孩子托付给老师,吃住在老师家,由老师辅导、督促检查作业、指导预习功课,家长按月缴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老师大都是家长们信得过的、有一定专长的教师,一般是重点中学的退休教师或在职教师。被托付的孩子大多来自于中、高收入家庭。这一家教形式,在社会上引起一些议论,有的欣然接受,有的感到困惑。其实,作为一种家教形式的“托付教育”,它与以往的家教不同之处就是受教育的地点变了,也说明家长推崇家教的程度在增强,以至于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别人。当然这种现象自有其来…  相似文献   

5.
《家教指南》2008,(4):39
《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华东师大一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现在家长给老师送礼之风已经蔓延到幼儿园。其中,有的家长送礼,是希望教师能善待或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出于无奈;而相当一部分家长将送礼作为帮助孩子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据了解,有少数家长竞利用权势、借职务之便送礼。  相似文献   

6.
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以后,作为家长,你肯定收到过幼儿园老师希望家长参加开放活动的通知。面对这样的通知,你是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还是找个借口搪塞过去?在参加幼儿园开放活动时,你是满眼只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将他视为整个班集体的一员?现场的你,完全是个旁观者,还是过多地干扰了老师、孩子的活动?综观家长在幼儿园开放活动中的表现,身为教师的我们,想向广大的家长说几句心理话。一、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开放活动幼儿园不定期地向家长开放,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常听有的教师抱怨:“小朋友把《家园联系本》带回家好几天了,到今天还没有带回来。家长都不愿意写,我们当老师的还写什么劲儿呢?”听了教师的话,我们有意识地与一些不愿意写《家园联系本》的家长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来,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老师的责任,当家长的只要交了托费就行了;有的家长觉得老师在《家园联系本》上写的话过于空泛,不知如何与教师交流;有的家长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字写得不  相似文献   

8.
史永祥 《考试周刊》2013,(22):189-190
<正>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我常常想:换一个角度,假如班里的学生换成我的子女,对于一个望子成龙、殷殷期待的家长来说,我对教师会有怎样的要求呢?我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希望老师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无私的爱,希望老师能像父母亲一样尽职尽责地守护孩子,希望孩子能在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健康地成长。正是基于这样换位后的认识,我才更加明确教师的职责,深刻认识到爱心的重要性,以爱心换真心,并一直实践着。  相似文献   

9.
王萍  彭蕾 《山东教育》2004,(30):38-38
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以后,作为家长,你肯定收到过幼儿园老师希望家长参加开放活动的通知。面对这样的通知,你是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还是找个借口搪塞过去?在参加幼儿园开放活动时。你是满眼只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将他视为整个班集体的一员?现场的你,完全是个旁观者,还是过多地干扰了老师、孩子的活动?综观家长在幼儿园开放活动中的表现,身为教师的我们,想向广大的家长说几句心理话。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里,与家长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交流得好,会让家长心悦诚服,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教育孩子;交流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作为班主任,以下几种情况应尽量避免。1.告状。孩子出了问题就打电话给家长或叫家长到学校,这是家长很害怕也很反感的事情。孩子难免出错,有了问题,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不应该推给家长。教师与家长比起来,教师毕竟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毕竟是掌握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大事小事都叫家长,只能显示班主任的无能。“孩子哭了抱给娘”,这在学生管理上不可取,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对老师的敬重。2.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任何一位家长,无论他的孩子多么顽劣,都不希望别人当面数落,更何况有些班主任会在办公室里,当着许多老师的面对家长数落学生,这会让家长很没面子,结果只会让家长窝着火回家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无益于问题的解决。3.指责训斥家长。学生犯了错,有的班主任会对家长说“:你的孩子怎么回事啊?老出问题。“”你们怎么教育的?“”你们也管管孩子!”等等。遇上好脾气的家长,也许不会说什么,但有些家长会反驳你“:我们的孩子在家很好,在你那里怎么就不听话了?“”孩子交给你了,老师怎么教...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下午离园时间,某幼儿园中班一幼儿的家长来接孩子忘了带“接送卡”,老师说:“没有接送卡,是不能接孩子的,这是幼儿园的规定。”可家长解释说:“幼儿园离家很远,回去拿需要半个小时。”幼儿教师执意不放孩子。无奈,这位老师早就认识了的幼儿家长只好骑车返回,等他拿来接送卡时,班里只剩下一个幼儿——即这位家长的孩子。试想此时的家长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家长和教师之间又怎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呢?为什么教师不能灵活地处理问题呢?原来幼儿园对接送孩子的要求是:有孩子无卡(早晨送孩子将接送卡带走):有卡无孩子(下午接孩子后留下接送卡)。…  相似文献   

12.
习惯的力量     
<正>孩子能否成才,取决于什么?不仅是教师的能力,主要决定于孩子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家长希望子女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换言之,希望孩子的老师是最出色的,更希望老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更加出色。可是,从一些教育著作中可以发现,孩子能否成才,关键不仅在于老师,更在于孩子的习惯。查·艾霍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一位家长意味深长地对老师说:"我的这个孩子胆子太小,希望老师您多照顾。"言外之意是让老师上课多让自己的孩子发言,以锻炼他的胆量,下课多引导他与同学玩耍,以锻炼他与人交往的能力。还有一位家长拉着孩子的手对老师说:"我的这个孩子太调皮,老师,您要严加管教。"不难看出这位家长的言外之意是让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让他懂得遵守纪律,尊敬他人,学会学习。……可见,每位家长都关心、呵护着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健康、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常有学生逃学之事发生,特别是初中一年级逃学的孩子比较多。孩子逃学,家长恼火,教师也伤脑筋。有些教师诉苦道:“话说得重了点,学生找不见踪影,教师还得承担责任,真是深不得,浅不得,现在的老师真不好当啊!”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逃学呢?我带着这个疑问与曾有逃学行为的孩子谈过心。有的孩子说上学没有意思,不爱读书;也有很多逃学的孩子是因为老师让请家长而又不敢跟家长讲,到了学校又不好向老师  相似文献   

15.
正本期讨论的案例班主任在工作中都希望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但却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把孩子交给老师了,希望老师严格要求",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有的家长因为不认同学校或老师的教育理念,对老师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不理不睬甚  相似文献   

16.
今日的娃娃即是21世纪的主力军,是未来的希望。因此家长和老师都想方设法对娃娃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其中包括有些幼儿园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对这种做法,有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认为是应该的。他们的理由是:幼儿上幼儿园已开始学习了,幼儿园有《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每天还有一至三节课(小班一节课,中、大班二节课,大班末期三节课)。既然是学习,就应该有作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孩子在家里写写,算算、画画、说说,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何况教师一人面对三四十个孩子,难免有疏忽之时,孩子有不了解之处,家长一对一地进行辅导,不更易因材施教吗?再说有时父母要孩子在家学些什么,孩子还不愿意呢,现在由老师布置一些作业,这正是家长求之不得的事。所以,他们认为幼儿园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是没有什么可指责和可反对的。  相似文献   

17.
家长:评小红花可以算是幼儿园里很常用也很传统的一种奖励方法。但实际上,每到周末,一些手里拿着小红花的孩子向他们的父母报告本周的好消息,一些两手空空的孩子则回避家长有关小红花的询问,另有一些孩子和家长对此却是漠不关心。因此,老师、孩子和家长对这一做法的看法,是值得研究的。老师: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这是他们最初的荣誉感的表现。家长们也希望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8.
假期休闲旅游,我有幸住进星级宾馆.只见服务员开门笑脸鞠躬向我问好,引领我办理入住手续,临别又主动开门笑脸相送:"先生走好,欢迎您下次再来!"作为此酒店的顾客,我感到舒服、惬意.同时我也不由陷入了沉思.在我们的校园里不断出现一种情景:有的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学校向领导声泪俱下地诉说着教师如何歧视自己的孩子;有的老师或在教室,或在办公室,由于学生的某些错误而破口大骂;有的老师习惯上用命令的口吻去指挥学生的言行;有的老师由于学生不做家庭作业,而把家长叫到学校,诉说着孩子的不是,甚至训斥家长.  相似文献   

19.
都说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一份良心活,虽然没有一张考卷和一个名次来衡量她们付出的劳动,但孩子三年的变化和兴趣的培养是最好的见证。我们在孩子的表现中看到了老师的影子。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有同情心,有的孩子则喜欢看别人笑话;有的孩子懂礼貌,爱劳动,而有的孩子则爱打扮,好吃懒做;有的孩子活泼开朗,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孤独……这也许与我们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但也跟老师您的个人修养有密切关系。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孩子:老师擅长绘画,班上的孩子也会画得一个比一个精彩;老师擅长音乐,班上的孩子就能唱会跳,有才艺;老师擅长语…  相似文献   

20.
接送孩子时,大多数家长都能够和值班老师打招呼,叫孩子问老师好或向老师说声“再见”。但也有一些家长在早上送孩子来园时,旁者无人地把孩子推进教室转身就走,或把孩子拉进教室,毫无顾忌地替孩子选座位,挑凳子,甚至有因为昨天自己孩子和某个孩子吵嘴而大声训斥后者;在接走孩子时,对教师的满脸微笑视若无睹,冲进教室拉起孩子就走。有的教师见此也很生气;“白浪费了感情!以后对这种家长的孩子咱也象他们那样,不问不闻。”这当然是一时的气话。不闻不问是不行的,一方面师德不容,另一方面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