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众所周知,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增加大气湿度、防止环境趋干、保护珍贵水禽和重要鱼种等重要作用。泥炭作为湿地的宝贵资源,在工业、农业及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泥炭资源比较丰富,据统计,其资源总量约为47亿吨,属于湿地的泥炭资源占全国泥炭资源总量的80%。其中以由于水体沼泽化而使湖泊淤积,从而逐渐发育成泥炭沼泽的这种类型泥炭最为丰富,约占全国泥炭资源总量的65%。  相似文献   

2.
我国泥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泥炭分布极不平衡,而且泥炭质量和开采条件方面差异较大。有埋藏型和裸露型泥炭,储量规模在千至亿吨之间变动,由草本、草本木本、木本泥炭构成的单层或多层泥炭。本文将泥炭矿单层平均厚度〉3m视为厚层泥炭矿,进行储量和质量评价,提高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区日光温室中切花月季无土栽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涛  刘新社 《今日科苑》2007,(12):45-45
用泥炭、珍珠岩、椰糠、蛭石和煤渣的不同配比在日光温室中栽培9种切花月季,结果表明:以Black Beauty和Frisco品种的综合性状优良;以泥炭和1泥炭:1珍珠岩为栽培基质,切花品质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4.
煤的形成与微生物密切相关通常认为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表层中为微生物以及其它作用分解,并逐步转变为泥炭。泥炭沼泽表层亦称泥炭形成层,一般指从沼泽表面到几十厘米深处,这一层内喜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活跃,植物被  相似文献   

5.
菌根     
在悬崖削壁的石缝里,会像封面所画的那样长出苍劲古茂的大树:在贫瘠的泥炭沼泽地上,会出现大片森林。这几乎是普遍的现象。我们知道,石缝里是缺乏可溶性养分,尤其是缺乏可溶性含氮盐类的。在不分解的泥炭里也是一样,养分被固定在有机物质里,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树木为什么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正常生长?还有,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大草原里,是看不到树木的。在草原上  相似文献   

6.
泥炭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概况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泥炭是沼泽中死亡植物残体长期积累转化形成的有机矿产资源,是高效的土壤改良剂,天然的离子交换剂和吸附剂,植物和微生物优良的生长载体,在土壤改良、植物生长,微生物培育,重金属去除、有机物降解,废气吸附等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综述泥炭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并探讨泥炭作为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方法衔接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胜利煤田早白垩世胜利组厚度巨大的6号煤层为例,通过地球物理测井信号并进行频谱分析,采用米兰科维奇周期作为时间"测度",得到煤层堆积期,介绍了煤中碳的积累率,计算出6号煤层的碳积累率为39.8-42.7克/(m~2·a)。经进一步计算,它所代表的泥炭地的碳聚集率为51.8-57.7克/(m~2·a),净初级生产力(NPP)为259-288克/(m~2·a)。本文以胜利煤田为研究对象,将计算结果与全新世同纬度带泥炭地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比较,并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对影响泥炭地生产力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泥炭地的生产力其水平主要与温度和空气中CO_2含量有关,古火灾事件泥炭地的生产力水平影响不大,煤层中高惰质组含量与与早期泥炭化阶段受到强烈的腐败作用和生物化学氧化作用有关。为了了解地质历史上碳循环的特征,同时,为本区域气候系统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Wagner平面分异法(Wagner Groundplan Divergence Method),对中国东北 泥炭藓植物14个种和1变种进行了种系发生的探讨。根据所选出的21个泥炭藓不同部位的 形态学和解剖学的性状特征,将其同已知的姐妹群或其它邻近群的同源特征系列中的相应性 状做比较并遵从物种的个体发育顺序、类群趋向等标准,确定性状梯度极向,即找出祖征和衍 征,以期较系统地、定量地描述泥炭藓属种系发生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泥炭藓的14种和1变种中,Sphagnum magellanicum 最为原始,S. girgensohnii 和S.fimbriatum 最为进化。  相似文献   

9.
从典型伸展盆地中的厚煤层内发育的重力流沉积物等独特的沉积记录 出发,指出某些厚煤层在堆积时为覆水较深、且水体动荡的沉积环境,且部分厚煤层经过 了再搬运堆积。从而对传统的“聚煤期的泥炭沼泽是在弱动荡水体或平静状态下覆水很浅的 情况下持续、稳定地下沉,并与泥炭的堆积速率构成大体平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具有重 要经济价值的煤矿床是原地生成”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0.
古莲子之谜     
古莲子的发现在祖国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有个名叫普兰店的地方,附近有一泡子屯村。那儿有一片洼地,约四平方公里。洼地下层都是黑色的泥炭,浅的泥炭层离地面2—3寸,深的离地面2—3尺。在泥炭层1—2尺深的地方,差不多到处可以挖得埋藏的莲子。有的地方泥炭与耕作的士壤混杂,有时在地面上也可以捡到莲子。夏季雨后,孩子们常挖掘莲子食用。由于莲子是从泥炭层中出土的,大家就称它为古莲子。古莲子到底在什么年代生长的?寿命有多长?这是极有趣味的科学问题,并且是富有历史情趣和诗意的问题。几十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一步一步地探索古莲子的寿命之谜,直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地区毛果苔草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群落是三江平原地区沼泽植被的主要类型,分布广,面积大。毛果苔草不但是群落的优势种,而且是形成泥炭的最主要的造炭植被。本文主要探讨毛果苔草的基本特征:①生物学生态学特性;②毛果苔草和泥炭形成关系;③毛果苔草的养分和化学元素特性; 三江平原、毛果苔草群落、沼泽植被  相似文献   

12.
崔航 《青海科技》2021,(3):51-55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由于其较高的海拔导致其气候变化更为剧烈,海拔高度的不同必然导致温室气体通量发生变化.通过对位于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处的泥炭地青海湖流域小泊湖湿地、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拉萨河谷、隆宝滩湿地和纳木错湖流域温室气体生长季排放通量的对比分析发现,高海拔区冻融过程更为剧烈,青藏高原泥炭地CO2和N2O...  相似文献   

13.
芬兰北卡雷利亚地区的沼泽、森林有可能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资源。1992年,在沿芬兰、俄罗斯边界的芬兰领土上建立一处生物圈保护区。这里繁衍着一种只有在地球北部生态系统中才能发现的泥炭苔藓,正是这种苔藓不断积累,沼泽才变成了泥炭塘,而泥炭塘有可能成为极为重要的“碳吸收器”。这就是说,泥潭沼泽有可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泥炭腐殖化度是指沉积物中泥炭的分解程度,其在国外研究1995年前主要侧重探索湿度与腐殖化度之间的关系,1995年以后逐渐将其作为恢复古环境的代用指标,并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应用;国内2003年首次将其作为古气候的有效代用指标,至今其研究亦得到深入与发展。基于泥炭形成条件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其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的应用显示出自身的优点,利于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西藏冻土区是世界低纬度地带海拔高、面积广的冻土区。泥炭主要分布在北纬28—31°之间的季节性冻土和部分岛状冻土范围内,即八宿安久拉山口到仲巴东西长约1200km,南北宽约300km的地带,这里是西藏经济的重要发展区,因此,开发利用泥炭能源资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伊敏组地层属盆地演化晚期的"淤浅沼泽化"阶段的产物,其聚煤特征表现为北浅南深,其中水退体系域时期的扇三角洲的扇间泥炭沼泽及湖泊的泥炭沼泽化地带为聚煤的有利场所。凹陷中心易出现厚煤层,由凹陷中心向盆缘煤层数渐少,且常出现变薄、尖灭、合并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标准规定了煤的高位发热量的测定方法和低位发热量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和炭质页岩的发热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山地红壤、河沙、山地红壤+河沙+泥炭(2∶1∶1)为扦插基质,探索不同萘乙酸(NAA)浓度和不同扦插时期对丹桂扦插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扦插基质、不同NAA浓度处理和不同扦插时期对丹桂扦条生根均有影响;其中在6月7月上旬,以红壤+河沙+泥炭的混合扦插基质,用400 mg./LNAA处理丹桂穗条,最有利于其扦条生根;其生根率高达96%,生根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的嫩枝为扦插材料,用红壤、河沙、营养泥炭、混合基质(红壤︰河沙︰营养泥炭(6︰3︰1;下同)分别作金叶女贞的扦插繁殖基质,以生长素类激素[吲哚乙酸(IBA)、萘乙酸(NAA)]的不同浓度分别浸泡金叶女贞的扦穗基部。试验表明:IBA、NAA不同处理浓度对金叶女贞插穗生根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NAA的诱导生根效果较IBA好;以NAA450 mg/L浸泡15S的生根效果明显;用NAA350mg/L+IBA350mg/L(1︰1)混合溶液处理效果较为佳;以红壤︰河沙︰营养泥炭组合而成的混合扦插基质,利于金叶女贞的扦插生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信息》2002,(16):24-26
经济概况 1.经济结构 卢旺达自然资源贫乏,锡、泥炭、天然气和钨储量较丰富,其中,尼亚卡班戈钨矿是非洲最大的钨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