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刊夏之卷发表了李婷婷的文章《周代乡乐考论》,秋之卷又发表了彭林的文章《说乡乐、房中之乐与无乐——评〈周代乡乐考论〉》,由此引发了对周代乡乐问题的讨论。本期我们在"学术争鸣"专栏同时发表李婷婷的《评彭林教授的〈周代乡乐考论〉》和罗艺峰的《关于〈周代乡乐考论〉和彭林先生的批评》两文,以期将讨论引向深入。本刊热诚欢迎对此感兴趣的学界同仁撰写文章,参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仪礼》的《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等篇有关于乡乐、房中之乐和无筭爵的记载,对三者的理解,学界自来没有分歧。最近看到《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目录有《周代乡乐考论》一文,从题目看,似乎作者有新见或心得,颇觉欣喜。但三读之后,相当失望,全文逻辑混乱,不知所云,甚至缺乏基本的常识。全文未作分节,但可约略分之为四部分,今依顺序简要评述如下。第一部分,作者征引了《仪礼》的《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郑玄、贾公彦的四段文字,作为全文论述的基础。这一部分属于纯粹的列举材料,最不应该出问题。但是,居然也明显…  相似文献   

3.
周代乡乐四见于《仪礼》,最权威、最全面、最流行的诠释是东汉郑玄注和唐代贾公彦疏;但郑玄注又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促发了后人理解和认识的歧异。乡乐虽与无算乐、房中之乐有关联,但在演奏篇章、演奏用场、演奏方式以及演奏的乐器诸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乡乐的娱情性,较之房中之乐要强得多,但又不及无算乐那么放任、自由。  相似文献   

4.
今传礼书经注中保留有多个周代旧乐名,诸如"燕乐"、"房中之乐"、"乡乐"、"无算乐"、"雅乐"等.现代学者欲对诸乐名义进行界定,对其间关系进行梳理,然而囿于新旧学术体系的隔阂,不免产生若干失误.笔者认为"燕乐"等周代诸乐名称的得名之源各不相同,诸乐并非处于同一层面上,抓住这个根本点是理解诸乐名义及其间关系的关键.同时,文章指出对礼书经注的用辞通例,诸如礼书内部的时代层次、礼书经注同物异称例、郑注随文释义例等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何为房中之乐?郑玄、朱熹、敖继公等各从某些或某一视角观照、界定,有益于对其全面理解和把握。房中之乐有后、夫人与天子、诸侯之别,而周代用乐又等级森严,因此,随其出演的场合不同,参奏乐器亦应有所变化,不可执于一端。以《周南》、《召南》诸诗为主的房中之乐,在先秦上层社会流传甚广,促进了当时器乐合奏的普及和发展。其传承嬗变,主要是演奏内容和演奏形式的创新,进一步突显、张扬了周代房中之乐的娱乐性。另外,其对于乐府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音乐与礼的关系渊源已久,自先秦时期就有着“无礼不乐”的说法,“礼”“乐”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不可分。“礼乐”的音乐教育思想自先秦开始直至汉代,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始终,教育家常将“礼乐”并称。“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体系中,“礼”的地位仅次于“仁”,孔子认为“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显然,“礼乐”合一的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尤为突出。该文从音乐文献学视角展开中国上古时期“礼乐”音乐教育思想的探讨,论述“礼”与“乐”的辩证关系,阐释“礼乐”音乐教育思想在上古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读李婷婷先生<周代乡乐考论>一文(载<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文中简称"李文"),觉得颇有可议之处.今不揣谫陋,将若干大大小小不敢苟同之处,凡十二处,次第列出,加上拙按,幸方家有以教我.李文的问题,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点.第一,"读书不统观首尾,不可妄下批评",这是陈垣先生<陈垣史源学杂文>一书中告诫后学的两句话,[1]笔者深深服膺,而纵观李文,颇有与此告诫相违者,拙文之第六、第十二条所论是也.第二,率尔操觚,贸然立论.拙文中第二、第五、第七、第十一条所论是也.第三,当简则繁,当繁则简,处置失当.例如,"何谓乡乐",这本来是一个给乡乐下定义的问题,竟然不避雷同地繁征博引五六百字,是所谓当简则繁.而所谓"郑玄、贾公彦及其后世之学者等在言及无算乐时,还将乡乐与无算乐混为一谈"这样一个大问题,本来应该多方举证,以证服人,而遗憾的是作者仅仅举了两个例子,还都不符合学术规范.梁启超说:"凡立一义,必凭证据.孤证不为定说."[2]前辈学者说:"例不十不立."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8.
礼学是传统经学的重要内容,历代硕儒大都专精于此。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礼教“吃人”的偏激认识之下,礼学无形中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尤其是经过“文革”的沉重冲击,礼制研究几乎成为绝学。可喜的是,近年来传统学问稍有复兴,礼制研究也渐渐趋热,出版了几部颇有份量的礼学著作,如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钱玄《三礼通论》和《三礼辞典》、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系列(六卷)、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等。其中,彭林教授的工作尤其值得称道,他在10年前就出版了《〈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此后一直致力于此,先…  相似文献   

9.
接到<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转来的吕友仁先生<读书不统观首尾,不可妄下批评--读〈周代乡乐考论〉札记>一文,笔者读罢颇感失望.吕先生的批评、指教,列出12条,除第9条指出的拙文引文中一句话的断句值得思考外,其中11条,或求之过甚,节外生枝;或断章取义,唯我所用;或误读曲解,无中生有;或逻辑混乱,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0.
艺术人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经典故事.千百年来曾一直被人们作为诡辩的代表作广为引用。而朱光潜先生则把它当作哲理性的命题来诠释,他认为庄子反应的是一种移情作用,即把自已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