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它曾经在历史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养老保障功能。在我国目前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背景下,孝文化观念的功能不可避免地被弱化,并对家庭养老方式形成巨大冲击。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严重养老压力,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观念,这有助于积极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有助于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多元化的复杂性.在现代社会,应对传统孝文化科学扬弃,提炼其精华部分予以继承弘扬,以期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现代社会养老保障和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3.
平顶山市养老机制存在医疗保障机制不健全、养老资源缺乏、老龄化产业滞后、贫困老龄化、城乡倒置等问题。老龄化需要平顶山市社会产业结构、生产模式进行调整,改善老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政府机构设置,调整政府决策。  相似文献   

4.
儒家标举孝,在孟子的仁政视域里,养老是孝的重要体现。孟子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来阐述养老的问题。在家庭层面,物质和精神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社会层面,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跟重视学校教育结合,为养老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5.
吴琦 《职教通讯》2016,(5):71-74
孝道文化是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特色文化单元。在常州市创新式发展视域下,面对并正视老龄化问题,以传承常州孝文化特色品牌为基础,聚焦于孝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顺应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做好孝道美德的宣传、孝道文化的研究,依托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提升孝道传承的教育力度,同时,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弘扬孝行的主旋律,建构多渠道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并拓展社会公益事业,促进孝道美德与常州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富强、和谐、幸福常州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日益迫切。完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认识程度,选择适合于农村化传统的社会养老形式,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孝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有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内涵。孝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弘扬孝文化,要对社会全员进行加强孝文化的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特别是要重视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学校和家庭都应做出努力;要净化培育孝文化的社会环境,监督媒体传播的信息;要健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给子女减轻负担;宣传法律法规,让民众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在国际社会上是非常罕见.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社会保障就能一蹴而就.一方面,子女要弘扬几千年和孝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国家在人口政策上要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9.
孝道文化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文教资料》2010,(4):81-83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即促进或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养老模式也一样,文化对其起着强化和弱化的作用。我国农村养老的传统模式是家庭养老。至今.它还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模式。这与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政治(君主专制制度和家长制制度或家族制度)、文化(儒家思想)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的孝道文化为主线,集中探讨了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现今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分析了在孝道文化影响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在当前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弘扬传统孝文化可以促进和谐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基于陈毅元帅故里孝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挖掘出当地孝文化资源,并提出了传承与发展的相关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如何运用《二十四孝》在家庭中开展孝道教育进行了探讨。强调要正面学习《二十四孝》内容,全面把握《二十四孝》基本涵义,正确运用《二十四孝》开展家庭孝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在师范高校推行孝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必须重视对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围绕着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挖掘孝文化资源。注意师范高校孝文化建设中软硬件的有机结合,加强孝文化研究的时代意识和学术引领,努力培养师范生孝文化资源开发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陈澧早年秉承乾嘉考据之学,中年以后治学会通汉宋、以回归孔孟为旨归,力致于通经致用。他的《孝经》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东塾读书记.孝经》及《孝经纪事》两文中,具体表现为《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孟子》与《孝经》多所发明;孔子为《孝经》之作者;《孝经郑注》的作者为郑玄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孝感市对孝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孝感市成立了学术研究机构,组织召开了多次孝文化研究会议,组织学者从《孝经》、孝道、孝意识、孝人物、孝景观、孝文化及其与孝感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科学发展、孝道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些研究梳理了孝文化的历史内涵,挖掘了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了孝感孝文化特色,对孝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对“孝”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融合了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秩序,是先秦儒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今天,传统孝道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人伦价值的道德观,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备的一项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论语》中的孝道观,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佛日契嵩《辅教篇·孝论》为中心,从契嵩的生平、历史背景、佛教孝道观的演变、对契嵩孝道观的分析和《孝论》的历史价值等方面入手,提出以下观点:⑴《孝论》既是对之前历代佛教孝道观的集大成,更是第一部系统的孝道观理论著作;⑵《孝论》在会通儒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突出了佛教孝道观独特的地位和价值;⑶《孝论》注重世俗与出世、务实与求道的结合,影响了后世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8.
"行孝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孝治天下"也是我国古代一以贯之的政治实践,并且对地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梳理儒家"孝悌"观念及其政治实践的发展和演变,阐述明清时期官方对赣闽粤边区"五世同堂"家庭的旌奖,可以清楚地了解明清政府在赣闽粤边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实践,及对客家族群文化构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范畴之一.经过数千年之演进,"孝"无论是内容(孝道)还是形式(孝行)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起源上看,"孝"的主要内容包括:"尊祖敬宗"、"事奉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它都是含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经过了"社会源起"、"家庭转向"两个阶段,现代意义上的"孝"则正向"社会回归"."孝"在不同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变革而带来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神仙吕洞宾逍遥世外,游戏人间,却是大孝子。长生不死,乃是孝圣;助人行孝,乃是孝仙;慈悲度世,乃是孝佛。更著《忠孝诰》,劝诫世人尽忠行孝,整齐人伦,和谐社会,安定宇宙,对于今天之孝道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