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字究竟怎么读,一直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是把间读第四声,解释为间隔、隔开。另一种观点是把间读第一声,解释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或……之间、中间。持这种观点的,不但认为间字  相似文献   

2.
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其中有这样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教参上是这样解释的:“间,隔开。这句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间”既解作隔开,自然应该四声了。这种解释法虽然句意可通,但与七言绝句的平仄不合。因为历起式首句不入韵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这句诗的第五个字“一”为仄声,是不符合这类律句平仄式的常例。  相似文献   

3.
“京口瓜洲一水间”之我见六年制10册语文课本选用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据《诗律》可知,它属于“近体诗”中的七绝,截取了七言“仄起平收式”律诗的首尾两联而成诗,首句入韵。而“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京口瓜洲一水间”是首句,入了韵。“间”是...  相似文献   

4.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名满天下。“绿”字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炼字的典范。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绿”字是改了十几次才选定的。但选定“绿”字时,王安石自己得意吗?  相似文献   

6.
近读刘培国老师《〈泊船瓜洲〉中“间”的读法》(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10期)一文。文中将“间”字读为“jiān”,并从该字的意义、近体诗的平仄两个方面作了论证。笔者拜读后,也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首先,从词意来看,认为“间”的意思是中间。这显然是不够恰当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中间”的解释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显而易见长江并非是从京口发源流到瓜洲结束的一条江。从地理位置来看,京口位于长江南岸,即今江苏省镇江市;瓜洲位于长江北岸,是江苏扬州附近的一个镇,两地隔江相对。…  相似文献   

7.
六年制第十册最后一个单元《古诗二首》,试作多角度解析如下。泊船瓜洲一、朗读解析《泊船瓜洲》描写了王安石路过瓜洲时见到的景物,反映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可用中速朗读。第一句“京口”、“瓜洲”间不要有明显的停顿,然后重读“一”字,把两地只隔长江一道水的意思强调出来;第二句明显地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瓜洲、钟山虽然相距百里,诗人却说:“只隔数重山”,意思是说离自己的家已经很近很近了。其中,  相似文献   

8.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里的最后一句,全诗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我认为这样解释非常勉强。因为作者当时身在瓜洲(今江苏镇江对岸),与其家乡江西临川远隔千里,不可能月夜赶到家。再说,作者当时已官至宰相,按常情,他回家时即使不大讲排场,也不至于趁月色不声不响地回家吧!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这句诗呢我们知道,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被列宁誉…  相似文献   

9.
“春风”一词在唐宋诗中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有比喻上的意义。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意思。一、专指自然界的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这两句都是写春风给人们送来了温暖,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  相似文献   

10.
《千锤百炼为一“绿”》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韵味”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短文讲述了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为换一个“绿”字所经历十几次的反复修改,  相似文献   

11.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12.
《泊船瓜洲》是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传世名篇。全诗共四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文字浅显易晓,但诗中所深蕴的思想感情可能不易为人理解。比如诗的末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参》上这样写:“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这句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去呢?也就是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大诗人,他曾经写过一首名诗《泊船瓜洲》,起初是:“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特别喜欢诗中的“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不够生动、有力,他先想改为“入”,但想想不够好,就想改成“过”。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编了王安石脍炙人口的作品《泊船瓜洲》。《泊船瓜洲》被千古传诵,其中的“绿”字功不可没。 据传,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绿”字成了锤词炼句的典范,也被称为全诗的“诗眼”。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有一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多少年来皆被视为神来之笔,脍炙人口,称作“炼字”的楷模,极富独创性的佳作。最早记录王安石这一炼字故事的是洪迈,他在《容斋随笔》卷八《诗词改字》内说:“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家里藏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2008,(10):54-54
问:王安石《泊船瓜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课)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应当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17.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笔者近期到小学听了两次语文课,遇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巧的是两位执教老师对诗中"间"字的读音不谋而合,都读作去声jiàn,并以一种肯定的语气确认此音为正确读音.近又读<王安石诗文选评>,(高克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版第158页)其中对"间"的注音又作去声jiàn.我觉得有必要对此字的读音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8.
羽佳 《良师》2003,(12)
语文课本中选录了一些古代诗歌,其中有一些难解的字词。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呢?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句的意思,再联系诗的背景来考虑,这样才能正确地领会诗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这里的“坐”,不作动词“坐”讲,应理解为“因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间”字不能译为“中间”,应该读作“jiàn”,理解为“隔开”的意思。“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应”根据诗人去游园时的心理,可理解为“大…  相似文献   

19.
《徐州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登的《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时间辨》一文,作者提出《泊船瓜洲》一诗应该是王安石第二次为相时的作品,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作者把这首诗写作的地点从瓜州移至京口是不对的。《泊船瓜洲》的诗题已明确告诉我们,王安石是在泊船瓜洲之时,遥望一水相隔的京口而赋出  相似文献   

20.
正《泊船瓜洲》系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绝:"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如是赏析该诗:"‘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原本是一首思恋家园的乡愁诗,为何被当作政治抒情诗来解读?诚然,"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是否著一"绿"字,便春风浩荡,明月高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