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骚》“求女”的指寓是什么?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理解,《离骚》与《九章》中反复早说这一点;在《九歌》中也有人神或人神或神灵之间不相理解的叙写,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因此,“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  相似文献   

2.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3.
关于屈原《离骚》中的“求女”喻意 ,历来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 ,主要有五种。五说主要从写实的角度去理解“求女”喻意。如从《离骚》的主旨、文体特点和艺术风格综合考察 ,其中“求女”喻意较虚 ,喻指“求美”。  相似文献   

4.
苟德培《千里江陵》文论卷《白璧微瑕:伦理关系谈》认为“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对此,敝人不敢苟同。敝人认为屈原求女当为虚求幻化之女以喻求贤君而两美相合也。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美政”理想只有依赖楚贤君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男女喻君臣”的心理定势,《离骚》中多次媒人的出现可进一步证明“求女”是“求君”;屈原“三求女”为求“楚贤君”而非“求九州贤君”。  相似文献   

6.
对屈原《离骚》中所谓“求女”,即“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的描写,历来意见纷呈,难有定论。本文从宗教风俗、爱情心理、民族思维方式等文化学角度对此进行全新的阐释,认为诗中的“神女”形象是屈原“美政”理想的寄托,屈原“求女” 的历程实际上是他不屈不挠追求“美政”理想的人生历程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屈原《离骚》研究的创新思维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博士刘生良先生发表了关于《离骚》的论文7篇,就《离骚》的题义、作年、思想、精神、艺术创造以及“求女”、“西行”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悼逆伦常之嫌:屈原欲求“有娥之佚女”(即帝喾(高辛氏)二夫人),按辈分当是其远房高远叔伯祖母。故屈原求“有娥之佚女”按文明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衡量,是违背礼法、悖逆伦常的。  相似文献   

9.
辨"骚"     
《离骚》是诗人屈原的作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但是无论对于屈原的评价,还是对于《离骚》的解说,历代都存在着不同看法。其焦点是如何解释“骚”字。本文从字源字形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出发,认为“离骚”本义是“幽怨的失恋”,屈原开创了中国文人情诗的先河,也体现了屈原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迷离状态。“离骚”也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变性叙述”的特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全面准确地把握“求女”喻意,对于了解屈原《离骚》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求女”喻指什么?众说纷纭,其中“求贤说”与“求君说”最有代表性,本文评述二者的偏颇性后指出:“求女”即为追求“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 Great Poet     
Robert Lee Frost (March 26, 1874—January 29, 1963)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poe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 was born in San Francisco County, California. His parents met when they were both working as teachers. Frost was the elder of their two children.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引领着人们关注病态人生,以求得改良人生。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启蒙思想的文学家,阿不都哈里克·维吾尔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以自己的诗歌呼唤着维吾尔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6.
唐初时期,当大多数诗人追随梁、陈宫掖余风,沉溺于歌功颂德,应酬奉和之时,田园诗人王绩、民间诗人王梵志以平易率真,自然淳朴的诗风,拔于流俗之外,别具一格,为初唐的浮靡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为中国诗歌的通俗化以及唐诗异彩纷呈的艺术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蓝星”诗社近乎精英们沙龙式的雅集。他们的结合,系对“现代诗社”“横的移植”的一个“反动”。他们的作品以抒情为主,奉行的是温柔敦厚的抒情路线,对不可一世的纪弦具有制衡作用。“蓝星”早期由覃子豪掌舵,余光中为该社的精神领袖(余光中另文论述),支撑局面的主要有蓉子、罗门、周梦蝶等一大堆诗翁、诗媪。  相似文献   

18.
伟大诗人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712—770)一生分六个时期:一、读书漫游时期;二、固守长安时期;三、从陷贼、脱险到为官、弃官时期;四、客蜀郡、居梓州时期;五、移居夔州时期;六、飘泊湖北湖南时期。无稹在杜甫墓志中高度评价了他在诗史上的地位,韩愈论诗歌则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相似文献   

19.
20.
吴永刚一生执导30余部影片,贯穿着一种忧郁的人文气质和对无为而治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他的代表作《神女》与《巴山夜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