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别的学科主要是学习文本内容,语文教学不仅要学习文本内容,更要学习文本内容的表现形式,即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调动语言的千军万马”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因此,语言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语言重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但前提和核心在于感悟,没有对语言材料真切、大量的感受,积累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基于这个理念,笔者认为学习语言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同时,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的学科,正是它的特殊,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一必须加强对文本的语言材料、语言模型的感悟积累。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是重要的语言基础学习阶段,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人们的阅读变得日益浅显化和碎片化的时代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于文本阅读,注重语言的积累,实现初步语言层面的精神对话,让小学生了解和感知这个世界,在拓展阅读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为深入地理解文本教材内容,增强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还原语文教学本色,必须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让阅读教学语文味更加浓厚。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趣味、情味、韵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成,细品语文的趣、情、韵之味。一、强化语言训练,品语文之韵味阅读教学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的旨归是掌握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回归自己的本色,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但语文味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因此,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  相似文献   

7.
金艳 《华章》2011,(33)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常规课堂教学结构应包括: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相似文献   

8.
金艳 《文教资料》2011,(35):47-49
语文教学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常规课堂教学结构应包括: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试行以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语文教师开始实践新理念新方法。然而,一些教师仅仅热衷于一些所谓的活泼教学形式,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化为己有,在学习上重感受、领悟和积累。要实现“根本任务”,就必须注重三种积累。一、语言积累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是儿童学习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头脑中有个语言库,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才…  相似文献   

10.
崔峦老师在《小学语文》创刊号《阅读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就是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语言,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秘妙;要把握文本的重点,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将语文学习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学习、感受和运用,就明确了语文是学习语肓的学科,就能产生对看上去一目了然的文本进行微观细读的内在诉求,从而发现有意义的语言现象,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育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应当始终瞄准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对具体而独特的语言现象有所领悟、有所体验并学会运用,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达成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活动,是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感知具体文本信息,加强阅读过程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的最土要语文学习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凭借文本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中的理解不单是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也有对文章写法的领悟;阅读中的积累不单是对文中优美词句的记储,还有对文章写法的习得;阅读中的运用,主要是对文本相关信息的吸收、内化后的输出过程,它是检验阅读效果、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阅读课理应成为学生写作方法习得的主渠道和习作训练的练兵场。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的阅读课堂出现重内容轻语言实践、重形式轻言语逻辑、重思想轻语言积累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不能把握语言学的规律、教材解读能力不强所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要立足文本,积累语言;就要拓展文本,实现写法迁移;就要超越文本,着力内容创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玉新 《考试周刊》2010,(24):54-54
积累是学好文化知识最根本的秘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做好知识积累,从而学好语文。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要重视语法规律的积累;再次,要注重写作方法的积累;最后,要注重文体知识的积累。由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从而了解内容之间的具体联系,进行有效的积累,进而学好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7.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隐藏在课文背后的语文学习价值,是让学生借助文本的学习,训练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因此,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而应该认真钻研文本,找寻出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基于这个理念,笔者认为学习语言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同时,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的学科,正是它的特殊,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必须加强对文本的语言材料、语言模型的感悟积累。一、语言学习的基础知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交际,就要学习语言。1.学习语文材料语言材料是指构成交际的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主要是汉字与语汇。汉字是语言中最小的因素。要阅读汉文必须识字,要用汉语必须学会汉字…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 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原点,即以人为本,促进发展。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努力改变“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因素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少”的不良现象。对《特殊的葬礼》教学,我们应跳出环保的窠臼,要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语文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阅读教学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诉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教学实效来转变。我认为聚焦语用,坚守其价值,是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尊重。一、借助文本,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1.诵读,积累语言课堂教学是积累语言的主渠道,语文课本是语言积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必须摒弃乏味的提问、繁琐的内容分析、机械的练习,代之以教师引导下的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感悟和运用。要凭借默读、朗读和诵读去充分感知文本,使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积累文本中优秀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