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需要积极探索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与尝试,需从目标定位、模式平台、专业课程、路径机制等层面进行分析探索,厘清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战略先导、载体设计、内容优化、互惠共生的逻辑内涵,并从落实理念、明晰思路、师资建设、统一学分、创新创业、探索模式等方面贯彻实施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科学是技术之基,技术是产业之源,而高校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发祥地,是产学研创新的源头活水。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继续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建立战略协同机制、建立资源协同机制、建立利益协同机制、建立管理协同机制、构建专利协作模式和建立网络协同模式等六个方面对高校产学研协同机制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高校智库在人才、内部机制、综合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应以协同创新为机制,充分发挥智库功能。目前我国关于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协同运行机理的研究较少,因此,基于此协同创新提出新型高校智库运行机制和改革措施,以期对有序推进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以高校协同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创新模式、影响因素、创新模型、运行与评价机制、实现路径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提出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以期为高校协同创新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进行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探索,在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造力方面取得了成绩.然而,从目前协同创新的范围、深度、有效性来看,部分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暴露出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就高校协同创新动力要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理论溯源,然后主要从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要素方面入手,对我国部分高校协同创新现状做出分析,并借鉴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出了让学院协同创新工作保持活力的思路:一是资源整合,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和联合培养.二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在追求"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进程中,应着力实现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建设。高校协同创新载体"双一流"建设是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的动力源头和重要途径。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是高校协同创新载体"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导向和实践目标,要针对高校协同创新载体与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的双向互促所面临的主要体制机制问题,系统开展高校协同创新载体运行机制体制的改革,即以科技制度和组织制度创新推动高科技牵引,以人才机制创新推动高智力密集性牵引,以发展模式创新推动高附加值牵引。  相似文献   

7.
高校协同创新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的使命。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有大学使命认识不全面、利益主体目标不统一、政府保障措施不给力、创新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可以从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创新;明晰定位,打破组织壁垒;健全政策,突破资源瓶颈;完善管理,改变评价模式;注重教学,改革培养模式等方面探寻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2011计划"的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作为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需在招聘、选用、激励、考核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作为两种主要的创新方式,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协同度虽存在地区性差异,但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稳步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投入力度入手,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利益分享机制改革,有利于提升高校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协同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大学的使命、利益目标、创新评价体制等方面分析阐述了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诸多问题,指出目前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应该贯彻协同创新的理念,营造协同创新的氛围,统一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协同创新管理体系,保证各方的责任、权利、人员、资源与成果等都能实现共享与持续发展.同时要开展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建领军人物队伍,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做好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减轻学科带头人的负担,从而不断提升高校的创新水平,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教育部有关司局同志组成调研组,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文总结了高校在探索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优化机制、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集聚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对协同创新的内涵和高校协同创新的目的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针对地方特色高校自身特点,提出了若干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加强各类产学研组织培育与创新资源协调优化,加强协同创新团队的培育与提倡学科交叉,积极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机制改革等,以期为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院校协同创新能力提供几点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的主要是线形创新,并形成了与线形创新相适应的制度化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型。在从线形创新走向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已经制度化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型在应对协同创新方面存在内部治理结构分割、知识生产系统封闭、科研合作关系扭曲、科研评价体系固化等问题。我国"自上而下"的协同创新战略要落到实处应进行系统变革,包括再造内部治理结构、盘活知识开发资源、塑造组织协同机制、改进创新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从坚持"扶强扶优"与"扶弱扶需"相结合原则,引导地方高校踊跃参与省级层面的协同创新;建立形式多样且功能齐备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将服务"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目标与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分层次构建区域高校协同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保障,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外部需求和内生动力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等方面来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协同机制创新已成为高校管理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对当前高校管理改革在协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协同机制下高校管理改革创新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概念与主要内容,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逻辑进路,即以高校的自主办学为基本前提,以政府的全面支持为总体保障,以企业的产业对接为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搭建高校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完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文章主要从高校特色、协同伙伴特征、协同平台特征和环境特征四方面系统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以提高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高校不仅是一种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活动,而且是与学科发展、技术合作等方面紧密有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逐步建立高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培养的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区域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地方教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教育政策的差别,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定、资源互通、制度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不对接。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为调研对象,采用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瓶颈及区域协同机制建设等情况。调研结论显示,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对协调发展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与政策不完善,资源难以互通等主要瓶径。为此,需要建立统筹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构建互联互通的创新创业大平台。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积极深化协同创新战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探索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改革,破解协同培养体系不全、协作平台不高、协同机制松散等难题,推动高校组织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变革,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改革的重要方向。常州大学通过“政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深化产教融合,集聚多方资源,构建“五位一体、四链融通、三重保障”研究生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在完善协同培养体系,打造实体平台,推动协同育人,促进联合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