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俨 《收藏界》2010,(10):52-54
程门,名增培,字松生,号雪笠、笠道人,安徽黟县人,斋名古琴斋、寄庐。他是晚清景德镇浅绛彩陶瓷绘画的创始人。程门原为新安画派的知名画家,早在咸丰、同治时就已名噪大江南北。他的陶瓷绘画,对景德镇的瓷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艺人纷纷仿效,颇极一时之盛。  相似文献   

2.
刘禄山 《收藏》2008,(7):63-64
程门是晚清同、光时期景德镇最著名的瓷绘艺术大师、浅绛彩艺术集大成者。称其为“一代宗师”毫不过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江思清编著《景德镇陶瓷史稿》(1959年)引《黟县志·人物志》载:程门,又名增培,字松生,一号雪笠,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人。“幼聪慧,工书善画,作行书随意为之,有不衫不履、游行自如之致。画犹精妙绝伦,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虫、鱼、鸟、兽,兼擅其长,其得力于唐、宋、元、明及清初大名家甚深,  相似文献   

3.
程门(1833—1908年前),原名增培。字松生,号雪笠、笠道人,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人,供职景德镇御窑厂,最早从事浅绛彩的著名画家,是浅绛彩绘艺术的集大成者。《黟县四志·人物志》中记:"程门……幼聪慧,工书善画,作行书随意为之,有不衫不履游行自如之致。画尤精妙绝伦,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鸟、鱼、虫、兽兼擅其长。……咸丰同治时名噪大江南北,赏鉴家得其片幅零缣什袭藏之。"从以上史料记载,我们大略可以知道程门的浅绛画艺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以及"鉴赏家"视浅绛彩为时尚玩意而竞相罗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陈树群 《收藏界》2012,(1):50-53
1833年:程门生于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关于程门的生年,《黟县四志》没有记载,1833年的说法是《中国浅绛彩瓷》一书的作者梁基永先生根据一块程门瓷板上的题款推断而来,以后各种资料均延续了这种说法,惜未见实物,有待发现确切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陈建欣 《收藏界》2011,(8):40-42
随着收藏界对晚清至民国年间盛行的浅绛彩瓷的认知和对浅绛彩瓷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不仅使得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作品受到追捧,一些原来没有被引起注意的浅绛彩瓷画师的作品也逐渐地被藏界所重视,梅峰樵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6.
洪则涌 《收藏界》2013,(4):49-53
"筱园珍藏"款瓷器因与浅绛彩瓷开山鼻祖程门有关,一直是文人瓷画收藏界高度关注的品种。从最早关善明的《瓷艺与画艺》,梁基永的《中国浅绛彩瓷》,到陈建欣、穆清、刘正波的《浅绛彩瓷画》,熊氏兄弟的《谦益堂藏瓷》,刘杨的《浅绛彩瓷品鉴》,陈树群、胡越竣的《浅绛百家》;直至最近的徐锦范、陈兵的《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等都著录了一些  相似文献   

7.
棠樾 《收藏界》2010,(1):49-51
在陶瓷艺术史论中,文人瓷画应当是指一种典型的瓷绘艺术风格,发展阶段包括晚清时期的浅绛彩瓷、民国时期的新粉彩瓷以及这两种瓷绘艺术样式在当代的传承流变。追溯文人瓷画的兴起,必须探讨浅绛彩瓷在晚清时期缘何得以应运而生;追溯浅绛彩瓷的应运而生,又必须探讨御窑倒塌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8.
尹青兰 《收藏》2013,(1):74-81
从当今存留的浅绛彩瓷作品看,时代大多集中在清同治和光绪病朝。当年,景德镇御窑厂和民间共有多少人绘制浅绛彩瓷,浅绛彩瓷其生产了多少,已无从考证。但我们现在还能在国内外的许多地方见到浅绛彩瓷。不能不说与当时浩大的产量有关。当然,艺术精品只是其中的极少数。从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浅绎瓷来看,既有像程门、俞子明等大家熟知的浅绛大家...  相似文献   

9.
陈树群 《收藏界》2010,(1):38-39
程言,又名程崇言,字次笠,又字恂夫,生卒不详,安徽黟县人,晚清浅绛宗.师程门长子。《黟县志》称其山水潇洒出尘,极尽勾勒渲染之妙。《安徽人物大词典》载:安徽省博物馆藏其绘《景德镇河东河西图》两卷,笔墨苍莽,而城郭车舟,负载往来,人物小如芥子,各具神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浅绛彩瓷收藏热兴起之后,程言的作品也日益受到收藏者们的追捧。  相似文献   

10.
关于浅绛彩瓷的价值取向,目前收藏界及研究者存在一定的歧义。2008年,沈阳的初国卿老师明确提出了"瓷本绘画"的概念,认为浅绛彩瓷画集五种最具文人气的艺术为一体,是中国瓷、中国画、中国诗、中国书法、中国印五种国粹艺术的大集合,对浅绛彩瓷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江苏常熟的徐锦范老师在编辑《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一书的过程中,认为浅绛彩瓷器的价值取向应从四个方面着眼,即美学价值、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景政 《收藏界》2014,(12):38-44
浅绛彩瓷作为晚清同光之际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关它的发端、兴盛和衰落的复杂历史背景和多重动因,近几年已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充分探索和深入研究,其鉴赏、收藏和投资方面的专著也相继问世。随着藏界、学界乃至商界对浅绛彩瓷的广泛关注,这一艺术品种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可,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全面挖掘和呈现。  相似文献   

12.
初国卿 《收藏界》2012,(9):43-47
历史有时候微妙得让人难以琢磨,如果不是20世纪末兴起来的浅绛彩瓷热,可能王凤池会永远湮没在历史烟尘中而鲜为人知。虽然他是饱学的翰林,虽然他也曾做过四品知府,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他显赫。在浅绛彩瓷热兴起之前,他也只是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清代翰林传略》和《兴国州志》里有简单的记载。他的诗虽然写得很好,但他的诗集也鲜为人知。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中,毕竟翰林太多了,知府太多了,诗人也太多了,王凤池的学名、官名和诗名既上不了电视剧,也进不了"百家讲坛",他无法让后人去追逐。但是让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是,在他去世一个世纪之后,他的浅绛彩瓷作却让他声名鹊起,他的名字与当年在景德镇画浅绛彩瓷的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并列在一起,成为晚清"浅  相似文献   

13.
晚清至民国初期陶瓷发展史上有一段光辉四射的浅绛彩瓷历史,虽然正史及其诸多有关陶瓷发展演变的著述都很少提及或者一带而过,但近年来,在报刊、拍卖会、古玩市场、网络媒体、私家收藏中,这段历史中的人或者是作品,无论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程门、金品卿、王少维、汪野平,还是一些著名的大家潘匋宇、汪友棠、程言、任焕章、高心田、俞子明、马庆云等等,无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张晓明 《收藏界》2014,(6):80-82
这是一件晚清浅绛彩瓷画师汪友棠绘制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荷塘清趣图纹盖缸。 汪友棠是浅绛彩瓷发展到中晚期的一位重要画师,作品后世流传众多,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题材。  相似文献   

15.
吕晓涢 《收藏界》2011,(6):63-64
七点多被电话唤醒,是到了一件快递。真是快,昨天晚间才发出,今日清晨就到了,好像特意要赶二月的第一天。拆开包装,一只非常漂亮的帽筒出现在眼前。浅绛彩瓷玩到极致,追求的就是三大家了。所谓程、金、王者,程门是浅绛彩瓷的开山人,擅山水。  相似文献   

16.
田军生  曹琳 《收藏界》2012,(6):43-46
晚清时出现的浅绛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瓷绘艺术"绚丽多姿,百花盛开",交映着无数迷人的美丽,凝聚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和感情,编织着无数精彩而遥远的故事。它把中国的文人书画元素融入到瓷器中,开创了一代瓷艺新风。  相似文献   

17.
季永 《收藏》2020,(5):32-43
王凤池(1824~1898年)字丹臣,号福云山樵等,湖北阳新县王志村人,清同治四年(1862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饶州候补知府权榷务、江西南康知府。精诗文、善书法,著有《福云堂诗稿》。王凤池还是晚清浅绛彩瓷画重要的设计者、创作者和评论者。他因宦游景德镇而与瓷结缘,以超凡脱俗的文化品格,抱"寄志于物"的人文情怀,亲自组织参与制瓷,携手程门、王少维、金品卿共同开创了浅绛瓷画的鼎盛时代(图1)。  相似文献   

18.
陈树群 《收藏界》2014,(6):83-86
在晚清近千名浅绛彩瓷画师与匠人中,顾海林、张肇源、程友石、胡友侬因其作品的雅致、文气而被浅绛彩瓷收藏者称为“浅绛四文士”,其中顾海林和张肇源因同在江西鄱阳云林阁绘瓷,被称为“云林阁二君子”。扬州派画家顾海林在鄱阳绘瓷本人曾有文章专门论述,本文再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下张肇源。  相似文献   

19.
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浅绛彩瓷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除了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三大家每有所作必为精品外,也有很多浅绛瓷画师的作品皆清雅不俗,功力不  相似文献   

20.
刘昕 《收藏界》2014,(10):67-71
明确意义上的“文人瓷”,始于清成丰年间以程门为代表的文人用浅绛彩拟元人之法绘画于瓷上的瓷器。程门之子程言于1895年在“浅绛山水人物将军罐”上的绘画,诠释了文人瓷的“六如之法”(图1)。至民国时,以“珠山八友”为首的绘瓷艺人们或以新彩作画,或继续拟“六如之法”,迅速地确立了民国新“文人瓷”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文人瓷的快速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