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务新媒体作为官方机构自主开展新闻传播的模式,如今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播品牌。对机关事业单位来说,如何借助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实现政务新媒体的高效传播,打造“新闻+政务服务”的传播模式,传递服务型政府的“政”能量,是融合传播背景下需要重点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荣获2022年度“山东政务微信影响力50强”的政务新媒体运营和传播特点,探索新时期政务新媒体应如何“破圈”发展,打造更有传播影响力的政务新媒体。  相似文献   

2.
丁新吾 《视听界》2011,(6):97-98
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如何牢牢把握话语权、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功能?本文以泰州广播电视台的大型新闻行动为例,探索如何保持并提升地方台新闻的影响力。实施大型新闻行动是地方台应对新媒体时代传播格局的需要。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用户自我生成的信息充斥网络,使信息呈爆发态势。以泰州为例,在这座“长三角”的后发城市中,有“泰无聊”、望海楼论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务管理与互联网逐步走向深度融合,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新趋势,"微传播"日渐成为大众传播中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化、移动化、社会化、碎片化的微传播,为党委政府推行政务公开,提升服务水平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安徽发布和安徽政务发布两个政务微博微信发布平台为例,总结了当前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经验以及存在的难点问题,并从抢占舆论阵地、改造评价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扩大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不断提升政务新媒体影响力、吸引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在当前的新媒体、“互联网+”时代下,应对原有的传播新闻舆论的方式进行更新,以此来实现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目标,同时来完成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寻求突破、强化弱项、补足短板的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闻舆论“四力”的基本内涵,并强调了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全新挑战,最后提出了有助于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工作建议,以此来为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提供发展与转型思路。  相似文献   

5.
公共传播时代,舆情的不确定性增强,公众情感主导了舆论走向,对政务新媒体的引导效能提出了新要求。政务新媒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引用新闻的“介入性”实践,从生产主体、生产逻辑、内容取向三个维度进行新闻生产创新,充分发挥情感在舆情治理方面的作用,促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陈国权 《青年记者》2017,(28):17-18
传统媒体运作的新媒体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正襟危坐”,不容易吸引来“粉丝”;但如果学习商业新媒体的“新思维”过了头,又容易忽视了引导力、公信力,违背了“坚守舆论阵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初衷.那么,主流新媒体如何在提高传播力、影响力的同时,保证新闻的公信力与引导力的实现?主流新媒体应如何表达主流话语?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大众传播属性更加深刻。分众与小众传播体现出新媒体传播的专业性,新媒体的人际传播特质耐人寻味,新媒体舆论有与传统媒体舆论大相径庭的舆论传播特点。分析新媒体传播理论与传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可以发现,新媒体对传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表现出“扬弃”,有肯定,有否定,有继承,有发扬,或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党媒新闻舆论传播力呈弱化趋势,给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地市级党媒应不断守正创新,以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为突破口,牢牢坚守舆论阵地。本文以淮北市传媒中心为例,分析了地市级党媒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的必要性和判断党媒是否能够坚守舆论阵地的标准,进而提出地市级党媒在坚守舆论阵地的过程中,需重点抓好新闻传播内容、人才、平台、机制这“四驾马车”。  相似文献   

9.
陈然 《青年记者》2017,(24):95-96
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中国的话语格局.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己然成为政府政务公开、舆情回应的重要平台.本文聚焦政务新媒体舆情回应信息的传播效果,将政务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以热点公共事件为切入点,采用可视化分析方法,探究政务微博舆情回应信息的传播模式及效果,并结合我国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效果的制约因素,提出优化回应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格局多变、舆论生态复杂、传播媒介多元,对主流媒体持续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带来巨大挑战。主流媒体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开拓创新,真正融入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格局,坚持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创新,搭载多元化、重构化的传播渠道,积极推进自身建设和发展,才能真正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相似文献   

11.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的“微时代”,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的传统方式。军事新闻要想在当下的舆论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在传播的方式方法上与“微时代”接轨。  相似文献   

12.
黄翔 《新闻战线》2020,(4):108-109
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必须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重庆广电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开展“四全媒体”研究建设、构建“四力”高地,面对挑战“燃”起来,适应传播环境变化,重视新媒体运营,使巧劲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相似文献   

13.
郭攀 《中国广播》2014,(11):41-42
在当今新媒体打造的舆论阵地上,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相对较低,如何让更多的时政新闻适应新媒体语境、善用新媒体技术,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广播时政新闻报道需要不断调整语态,以适应新媒体舆论传播环境中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4.
胡伟 《青年记者》2016,(26):8-9
网络为信息传播插上了翅膀,尤其近年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让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更加多元快捷,冲击了原有的传播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他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刘亚倩 《新闻世界》2012,(11):124-126
政务微博作为政府顺应网络时代的产物,成为政府发声和塑造形象的新途径,为政府及时发布信息、了解民情民意、为民服务、与群众互动沟通提供了广阔平台,政务微博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如何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机制,使政务微博真正成为政府执政的有效工具,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南京发布”为例,探究政务微博的影响力所在,以期为政府有效运用和管理政务微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当下新媒体平台为背景,讲述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的特点,新媒体平台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存在许多特点,舆论传播速度快,传播制造舆论主体多元化及泛娱乐化现象等。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平台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在舆论引导中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新闻社会共识度低,舆论情绪化现象严重,“虚假民意”现象和资本逐利下的“泛娱乐化”现象等都影响着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面对这样的现象,本文提出,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媒体加强平台监管机制,个人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使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呈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务新媒体的开通,可以更有效地发布信息、进行舆论引导、提供民生服务。我国政务传播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封闭、迟缓、自说自话的状态,当下“互联网+”深度融合,政务传播借力新媒体打通传播渠道十分必要。本文结合当前政务新媒体传播困境,以反诈民警老陈直播走红为例,分析其在传播渠道、传播语态、议程设置等方面的创新方式,为提升政务新媒体的传播能力,实现破层出圈提供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王小娟 《视听界》2013,(3):59-61
2013年,在新媒体崛起、新闻界“改文风”的背景下,省级卫视格外重视新闻节目,依靠新闻打造影响力,增强舆论引导力,推出多档新闻栏目,加强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新闻代表了一个媒体的立场、态度和影响力,新闻如何发声,影响力又从何而来,是省级卫视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传播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融接点何在?主流传统媒体如何引导舆论?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第一次以互联网为综合报道对象,以网络为信源渠道,利用网络培养、开发新闻信息,运用陈述、调查、核实、盘点、分析等手段迫近新闻真相。这个栏目打破信源相对封闭的状况,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网络丰富细节,既讲好了故事,又正面引导了舆论。借助新媒体宣传提高栏目品牌影响力,通过全媒体的分层运作,利用全媒体终端展示报道成果,最大限度发挥了整体传播效应。中国网事栏目的成功,关键是找准了融接点,以权威调查融接开放信源,以主流舆论融接网络舆论。这个栏目的探索和尝试,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典范,在全媒体时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苗 《新闻世界》2013,(8):180-181
随着社交媒体的风生水起,传统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受到冲击,发展新媒体平台迫在眉睫。笔者以陕西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新闻》新浪官方微博为例,结合工作实践,浅谈传统媒体如何在“微”战场上突出重围,提升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