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勃朗特姐妹通过小说主人翁的生活经历,严厉地控诉了不平等的男权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于经济独立,人格自主平等的奋争,尤其是女性平等自由权利的追求,突破了女性人性定位,有效加速了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发展进程,在当时乃至现代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永华 《海外英语》2011,(7):5-7,10
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为什么是一个来自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尔人?该文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发现:作者运用明暗两条叙事主线,赞美了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却极力贬低来自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克里奥尔妇女——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梅森;竭力强调自己的个性独立,却枉顾和有意无意地贬低自己和罗切斯特财产的来源地,也是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西印度群岛。这些都显示出作者的白人优越感以及其对于殖民地人民的极度蔑视。  相似文献   

3.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4.
<简·爱>中简和罗切斯特的情感纠葛体现在两种不同模式的视觉较量中:将女性固化为客体的男性凝视和被边缘化的女性凝视.随着小说的进程,女性逐渐获得了视觉和叙事上的权威地位,其中"红房间"情节的重复与修正代表了男女主人公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5.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6.
影片简介影片《简·爱》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同名小说。孤女简·爱被刻薄的舅母送往洛伍德学校,长大后应聘至桑费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庄主罗切斯特冷酷忧郁。简·爱被其打动并付出真情,直至结婚前律师突然造访并控告罗切斯特犯了重婚罪,简这时才知他原妻为疯女  相似文献   

7.
《英语沙龙》2010,(6):46-49
在这部夏洛蒂·勃朗特的著名小说中,孤单的人在彼此的陪伴中治愈孤独。简是个受过虐待的孤儿,被粗鲁但非常富有的爱德华·罗切斯特聘为家庭老师。当罗切斯特表现出他粗暴外表下的温柔内心时,这对看似不可能走到一起的男女日久生情。然而,罗切斯特并未暴露他对一夫多妻的爱好。在他们的婚礼当天,简惊恐地发现罗切斯特原来是有妇之夫。心碎的她离开了罗切斯特。后来,一场可怕的大火烧毁了罗切斯特的宅邸,夺走了他妻子的性命,他的双眼也在大火中失明。简因此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这是爱情的胜利,他们重归于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夏洛蒂·勃朗特(1916-1855)和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杰出的女小说家,《简·爱》和《呼啸山庄》是她们各自的代表作。作为同胞姐妹,她们在生活、思想和创作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女权主义者,她们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夏洛蒂的女权主义多具政治意义,其主要价值是对现实生活中男权秩序的颠覆,为实现男女平等声性解放做出了贡献;艾米莉的女权主义则具诗学意义,其主要成就在于在文学艺术领域消解男权诗学,重建女性诗学传统。夏洛蒂·勃朗特与《简·麦》在勃朗特姐妹生活的时代,英国妇女仍然处…  相似文献   

9.
岁月的声音     
李梓老师辞世,我们记忆中的简和罗切斯特先生终于在天堂重聚了。新年伊始,有许多名人辞世的消息,他们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秀兰·邓波,午马,高;麦风……这些名字纷纷出现在媒体头条,一时间人人缅怀,毕竟他们为那个时代留下了痕迹,他们的离去令人惋惜。  相似文献   

10.
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对她们作品的研究也历来不断。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难以替代,她们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中豪杰,是女权主义的典型代表。她们大胆突破自我,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对男女平等的呼喊,冲击着封建思想的禁锢、撞击着现实社会的牢笼,为女性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章对勃朗特三姐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别分析,通过细读文本,论述她们对女权主义的表达。安妮代表着女权主义的初期觉醒,是柔中之刚;夏洛蒂的作品写出了对男女平等的热切渴望;而艾米莉则用荒原之境写出了对女性霸权主义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的英国,各种思潮涌动,穆勒的功利主义主张幸福是唯一值得欲求的目的。简·爱在婚姻和宗教上的伦理观契合了穆勒的功利主义,并反对以利益为唯一追求目标的"功利观",反对牺牲尊严、自由、人格完整来获取幸福,也反对利用他人和被他人利用。简·爱式的功利主义婚姻观和宗教观既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重理性、重"实用"的产物,也是夏洛特重视伦理道德修养的产物。这种功利主义伦理观不仅调整了女性对应于男性的依附关系,而且改变了人对应于神的屈从地位,彰显了女性的主体人格。夏洛特通过叙述简的成长道路,似乎给当时代的中下层女性指明了一条求生存、求发展、实现真正幸福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上帝的召唤——论简·爱宗教意识的形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夏洛蒂深受基督教的影响。《简·爱》和基督教《圣经》紧密相联。简·爱的宗教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在上帝的召唤下,从人性对神性的盲目到人性和神性的融合,简爱的宗教意识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5.
简·爱是一位勇敢的叛逆者。她敢于对抗世俗偏见,勇于追求自由、独立、平等。文章将从夏洛蒂·勃朗特与简·爱的关系,爱情与自由,妇女社会地位不平等,两位宗教人物对简的影响,妇女在性别上的歧视五个方面对简·爱这一人物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在历经人间沧桑后,仍保有一颗从容的心。每一次捧起此书,心灵都似乎再一次得到洗礼,那种历尽艰辛,仍敢于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倔强一次又一次触碰着早已被现实压得没有弹性的神经活跃起来,灵魂被赋予了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没有一本书像《圣经》一样对人文有如此影响力,它成为了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小说中对联圣经》话语、典故及多种比喻象征意象的引用,失乐园和复乐园原型意象的体现,以及女主人公简爱对于平等的不懈和宽容的性格符合((圣经》所崇尚的教义,也无不体现了夏洛蒂·勃朗特“圣经式”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主人公简·爱展示出的坚强、独立、自尊自爱,她对平等的爱情与婚姻关系的不懈追求,符合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人人平等,特别是分工不同的一体化男女关系的教导,以及其对宽容节俭品格的提倡。夏洛蒂·勃朗特正是因为有着稳固的基督教信仰,才创造出了简·爱这一伟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认为只把《简.爱》视为一部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是不够的。夏洛蒂通过塑造简.爱自尊、自信、自立的人格力量,发出了英国妇女解放的先声。《简.爱》揭露的英国社会的不公与苦难,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所以更应把它看成是一部社会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