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6,(3):113-116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把秘书学专业教学过程视为待学生主动填充的"召唤结构",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期待视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教材文本,鼓励学生主动填充教材文本与实践操作之间的空白,在价值理念、人生境界的引领下实现职业技能的习得。  相似文献   

2.
叶荣国 《教育评论》2020,(5):129-13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提高有效性和可接受性。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理论提出"读者中心""期待视野""读者参与""召唤结构""第二文本"等核心思想。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是以读者为中心,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相契合。不仅如此,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融合"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绘本阅读教学更多的启示。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探寻有效猜读,呼应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想象,填补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初陌生化理论被提出后,很多理论家和批评家都进行了与之相关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陌生化理论。而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陌生化理论强调"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和陌生化理论一样,召唤结构通过未定点和空白来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实现陌生化效果的一种途径。因此,召唤结构在本质上是对陌生化美学的艺术开拓,是另一种陌生化美学。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理论学家伊瑟尔提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空白点”,召唤、激发读者通过审美想象去填充。换言之,文本只是提供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作为审美另一极的读者,在阅读中完全可能或可以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生命智慧的增长。在语文教学中,同一个文本要关注到教材编者的意图、文本作者的情感、教师作为阅读者与教学者的不同角度解读、学生作为阅读者与学习者的期待视野,这种多元对话其复杂性与争议性自不待言。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开发与重构至为重要,而为教学奠基的备课也就必须向深度开掘。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的。而翻译就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反复进行对话的双重交流过程。翻译活动应关注读者"期待视野""召唤性结构"和文学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  相似文献   

8.
意象追求象外、景外、味外的虚拟存在,其符号化特征为欣赏者发挥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有待读者具体化的召唤结构,"空白"与"未定性"期待读者想象力的参与.在这个层面上审美意象与接受美学走向同一.意象符号的虚幻性、情意性、直觉性成为召唤结构自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该小说独特的文本召唤结构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厄普代克巧妙地利用"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的文本召唤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文本召唤结构批评方法为高校文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文章探讨了读者接受教学模式———Seminar(讨论式)的理论依据、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等。阐释了学生———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的能动阅读和讨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最佳理解和诠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初陌生化理论被提出后,很多理论家和批评家都进行了与之相关的研究,并丰富和发展了陌生化理论。而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陌生化理论强调“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和陌生化理论一样,召唤结构通过未定点和空白来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实现陌生化效果的一种途径。因此,召唤结构在本质上其实是对陌生化美学的艺术开拓,是另一种陌生化美学。  相似文献   

13.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概念。将召唤结构巧妙地穿插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但在召唤结构的视野下,实际的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以教学案例来探讨召唤结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并从教材、学生视角、教师视角这三个角度入手,以有限的思维,探讨教学中召唤结构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自从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美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强调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论文旨在概述伊瑟尔接受美学观中的隐含读者观点和文本召唤结构中的文本空白论。文本空白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普遍的,是文学作品取得读者认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所提出的读者中心论、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及读者的“期待视界”等概念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教师技能发展的观点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对教师科学建构教学技能有着重要的启示,批判地借鉴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现代教学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召唤结构概念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它改变了读者、接受者在审美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召唤结构进入实践领域促发了阅读教学在文本观、解读观、教学观上的重大转向。召唤结构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生成了三重"隐喻":"底片""图例"与"痕迹"。三重"隐喻"反映了召唤结构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化、变异和具体化的过程,也揭示了文学理论进入文学作品教学实践后可能遭遇隐性的"返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洛丽塔》自出版至今一直受到泾渭分明的评论,有时评论甚至相左;或许正是由于观点相矛盾才使得其倍受瞩目,不断有读者从新的切入点来进行研究。作为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分别提出了期待视域和文本的召唤结构理论,而《洛丽塔》中的期待视域和召唤结构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它们吸引着读者的阅读进行下去,以求问题得以解决、困惑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理论为中专的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读者——文本意义的生成者、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等观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给予中专小说阅读教学诸多启示,若将其适当地运用于中专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对于改善小说教学中尚嫌僵化的模式,建构学生在小说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召唤结构”理论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融入“召唤结构”的观点,能够对文本中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点进行深入探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丰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使文本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文学界对文本阅读意义的探讨历经作者聚焦和文本凸显之后,逐步转向读者中心,形成了影响日益扩大的读者中心理论。该理论区分了"理想读者"和"一般读者",揭示了阅读的"传出立场"和"审美立场",阐释了阅读的"传递模式","转化模式"和"互动模式"。它引发了一系列课程与教材的读者中心理论视角的考察与研究,召唤我们去关照文本、作者、编者与师生之间的复杂关系,重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效应,从而挑战编者的课材创新,促进教师的教学变革,拓展大家的课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