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的“新”,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时间的新近,一是指事实的新鲜。当记者的,谁都懂得新鲜性的分量。一篇稿子发到编辑部,如果编辑说“不新鲜”,坏了,稿子十之八九要被毙掉。因此,记者为了寻找一个新鲜的事实或新鲜的角度,常常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真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有的同志在追求新鲜性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赶“时髦”,这实在是对新鲜性的一种误解。赶时髦的新闻,常常与采写者的初衷相反,不但不会受欢迎,反而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前一段时间,赶时髦在新闻界可以说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风”,影响很不好。鼓吹“高消费”便是典型一例。1985年,一位记者到某县采访,报道这个县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3.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5.
在199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由笔者采写的通讯《我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儿子》(见《河南农村报》1998年5月6日一版)有幸荣获一等奖。这篇通讯并非记者专门采访而成,而是作为与会代表偶然所得。能获得好新闻的荣誉,关键在于一个“情”字。省委领导对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的热血真情,和着记者被感动的一腔热情,融入这短短篇幅的字里行间。许多同行赞誉说:以会议为题材的新闻动人的不多,写出“彩”来更难。而该稿之所以能够出彩,在于它融入了记者的“情感”。稿件中,记者不是观察家,而是一名普通的与会者。心绪与会场气氛相…  相似文献   

6.
在电话中两次预约采访冯健先生,正碰上他在赶写一篇东西.他说:过几天再谈吧!曾经约过一些文艺界人士采访,听到的回答不少是“今天有会”、“明天有活动”之类的回答.而冯健则在“闭门盘货”这使我感到新鲜.离休快九年了,冯老依然笔耕不辍,退而不休,这应该是一个“新闻兵”的本色吧.  相似文献   

7.
武汉卫生报三位记者于1995年5月15日至7月11日,以接力形式,分别只身沿湖北省周边走访了老河口、郧县、红安、麻城、长阳、五峰等十余个老、少、边、穷县市,深入到乡村医院、农民家中采访,用饱蘸激情的笔墨撰写了一篇篇催人奋进、感人心脾的消息、通讯,受到新闻界同行和读者的称赞。 “湖北边区医卫行”凝聚了读者们强烈的爱国爱民热情,这一创意新颖的举措,是他们响应李鹏总理向世界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障”的承诺和我国把1995年确定为“九亿农民健康教育年”的实际行动。他们走出大城市,深入农村第一线,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而写,为乡医而书。这次采访活动,记者们不仅深入一线,体验生活,实地采访,对自身素质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锻炼,而且注重展示了农村解放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工作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老河口市,记者采访了张集卫生院,发现这里绝大部分农民参加了“人身保障  相似文献   

8.
我们陕西农民报,今年五月间组织了一次“秦川八百里行”自行车采访活动,本报六位中青年记者、两位新闻实习生,用一个月时间,骑车采访了关中平原地区的十三个县、市,发表了16篇新闻报道、15篇行车小记,并且做了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和计划生育状况的两项专题调查。总的说,我们感到收获不小。近几年,有个明显的倾向,就是记者亲身深入农村,直接面向农民群众采访,越来越少了。因此,有不少同志在各种场合呼吁恢复老传统。我们农民报的同志。平常也在思考:五、六十年代,记者下乡,撒  相似文献   

9.
记者下基层     
合为提高青年记者的政治素质,湖北省洪湖报社分批安排青年记者参加农村“社教”工作。图为报社领导与赴农村参加“社教”工作的青年记者话别。 王玲英摄 白襄樊日报主任记者吴高升热爱新闻事业,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8月24日,他到湖北省谷城县,7天时间采访了40多名县、乡、村、组干部和30多名农民,废寝忘食,写出了3篇通讯、4篇消息、1篇评论共1.3万多字的稿件。这是8月27日吴高升夜访农民邢天才家的情景. 帅琦摄 巾8月20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星期天特别节目《今天好时光》记者、编辑宁炜(左)与娄底市广播电台记者高德华(右)来到湖南涟邵砂务…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变记者长期坐机关、跑会议浮在上面的采访作风,让更多的青年人去接触社会,熟悉农民群众,丰富社会知识,培育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采制出一批深刻、生动地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稿件,以提高广播宣传质量。宝鸡电台从今年三月一日起,组织记者分批下农村徒步采访。这在宝鸡电台来说还是第一次。实践证明:徒步采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三月一目,王鲁秀、杨晓波两位同志第一批到眉县、凤翔县徒步采访。历经一月,王鲁秀跑遍了眉县十三个乡,写了十一篇通讯,五篇新闻,三个内参,全部被采用;杨晓波同志走了凤翔县的彪角、横水、纸坊、米杆桥、间梁、陈村等六个乡,写了十五篇通讯,十一篇新闻,两个内参,除四篇以外全部被采用。  相似文献   

11.
去年盛夏的一天中午,一阵儿“丁当——丁当”的门铃声,扰醒了我的午觉。开门后,我看到两位农民打扮的陌生人。互通姓名说清来意后,才知道他们千里迢迢进省城,是记得记者曾写过一篇《农民的信寄到了中南海》的报道,他们那里至今还有变相克扣农民挂钩柴油的事,想让把他们的“状子”再捅到“中南海”,捅到全国,为民伸冤!一篇千把字的通讯,时隔700多个昼夜,还能给读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真使我感到欣慰。所以,才产生了写几行文字,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3.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作为党的喉舌,报纸、电台、电视台必须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把笔头、话筒、镜头对准“三农。作为辽宁电台新闻台的记者,近两年来,我参与采制了多篇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通过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我亲身体验到了农民的苦和难,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为农民说话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树立贴近农民的主动意识在新闻界,经常有人说,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那里的问题多,“活鱼”也多。然而,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讲,由于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习惯了“泡”会议,“跑”活动,再加上农村路远、道颠、环…  相似文献   

15.
她60多岁了,还迈着匆匆的脚步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地耕耘。邓拓曾给她赠言:“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她就是《人民日报》记者柏生。 4月的榕城阴雨连绵。柏生匆匆地从鞍山回到北京就匆匆地来到福州参加全国晚报评选活动,结束后又将匆匆地赶往皖南讲课。“还有5天时间,咱们采访几个吧。”听她这么一说,我欣喜若狂。能和这位高级记者一起采访真是三生有幸啊。我按捺住激动:“走吧,先到闽江宾馆住下。”“我不住宾馆。我从来都是到哪儿采访就住在哪儿。上次采访卢嘉锡也是住在物构所,这次就住你们公司吧。”这突如其来的一席话,我感到茫然,看来再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我急忙挂电话让公司收拾一个房间。这是一个几平方米的斗室,一架单人板床、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对木沙发,几乎占去了整个空间。没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周原同志和我到河南农村采写了一篇题为《管得宽》的通讯。这篇稿件的整个采访过程,是对它的主题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这篇稿件的綫索是新华社河南分社的同志们发现的。但是,抓到了这个主题,并不等于我们深刻认识了这个主题。当我们在舞阳县湾马村住下来,开始采访的头两天,对这个主题的认识还是肤浅的,只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认为“管得宽”不过是河南农村社员热爱集体、大公无私思想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18.
来信简复     
福建漳州市陈秋悦来信问:通讯员报道外单位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吗?他反映,他在搞好本单位通讯报道工作以外,还为外单位搞了一些报道,由此引起了一些议论。应当肯定,把通讯员搞外单位的报道说成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是不对的,这是对通讯员的一种打击。但是,按常规,通讯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本单位搞报道。因为,通讯员毕竟和记者有区别,还因为各单位一般都有通讯组织。因此,最好不要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搞报道。比如,农村通讯员主要在本村本乡采访,最好不要到外乡,外县去搞采访,更不要去国营工厂,工厂的通讯员最好也不要到农村采访(宣传部门组织的联合采访或对方邀请除外),  相似文献   

19.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20.
当年在一线做跑口记者时,与一位叱咤风云的重量级人物有过接触,听他作揪心状说过:我们最大的苦恼不是经济发展,不是人事安排,而是往往听不到、看不到真实的情况!吊诡的是,作为受众时,我们往往感慨听不到、看不到真实的情况,而作为传播的主体、消息的源头时,我们又“一般人不告诉他”真实的情况.前些天,网上看到几篇地方大员下乡住村蹲点的报道,记者们所见略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话民生、聊致富、谋发展,一些领导干部反映,住在农家、吃在农家,比城里吃得更多,睡得更香了,心情也舒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