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日本江户时代翻案小说盛行,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将这种翻案小说推向顶峰。《雨月物语》共五卷九篇,其中卷一第二篇《菊花之约》对《喻世明言》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翻案,卷二第二篇《梦应鲤鱼》对《醒世恒言》中《薛录事鱼服证仙》翻案,卷四《蛇性之淫》对《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翻案。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不同于前期翻案小说,前期翻案小说吸收中国小说的故事结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甚至是直译;而《雨月物语》在吸收中国小说原始精神的同时,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化元素,由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江户时代日本町人文学开始兴起,中国明清白话小说的传入对日本江户文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日本读本小说始祖的都贺庭钟在翻案中国白话文学作品的同时,又注意结合日本的传统特色元素,在蓝本的基础上对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翻案作品中揉入的IEI本元素体现出了对日本的文学传统和日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八犬传》在日本翻案小说中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其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因为当时的江户时期受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在影响翻案小说的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应是《水浒传》。在这部作品的影响下产生的最典型的作品是《八犬传》。基于此,针对《水浒传》和《八犬传》对比分析中日文学,对于了解两国的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江户时代,都贺庭钟开创的读本小说之路。其弟子上田秋成从单纯的模仿,向创新迈出了一步。使得读本小说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符合读者嗜好。秋成在翻改《范巨卿》创作《菊花之约》时,在主体情节依据蓝本的同时,根据当时的日本社会文化现状,及读者层特点,对蓝本进行了大胆翻改,使得《菊花之约》成为一篇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作品。本文对《范巨卿》和《菊花之约》进行比较,探讨秋成独特的翻案手法、创作意识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理论奠基之作,作者旨在引进西方美学和文学理念来改良日本小说,但在叙事技巧上却并未完全排斥日本江户时代的叙事原则,其中一些来自中国明清小说批评。本文尝试分析中国明清小说批评与日本江户时代文学及《小说神髓》的影响与变异关系,通过比较中日文学近代话语转换的轨迹来探究《小说神髓》在叙事技巧上的创新点及其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牡丹灯记》是《剪灯新话》中的一篇小说,它在日本经历了编译、翻案、改造,形成了日本文坛中举足轻重的"牡丹灯笼"现象,从"牡丹灯笼"现象可以窥探到《牡丹灯记》在日本的流变和本土化历程,以及接受《牡丹灯记》时对作品内容的选择倾向,最终形成了日本幽艳的文学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处女作。它通过一只猫的眼睛来观察、描写社会。这种独特的构思使作品具有奇特的魅力。夸张、比喻和反语手法的大量使用使作品自始至终都洋溢着笑声。小说语言幽默,明显受到了江户时代"落语"的影响。通过小说的视角、作者采用的创作技巧、作品与日本江户时代"落语"的关系探讨了该作品笑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以"三言"为代表的中国明清白话小说对日本江户时代的读本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前期读本小说作家都贺庭钟,模仿"三言",创作了众多读本小说。庭钟在翻改《杜十娘》创作《江口》时,通过在人物细节方面的改编,使得《江口》在总体忠于原著的同时,在主题方面与蓝本呈现出很大差异,非常具有日本特色。本文从《江口》人物设定的细节方面入手,论述庭钟的翻改创作手法,并阐述中国明清小说对日本读本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求仙飞升是我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题材 ,本文拟通过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人的本质、人对自由的追求 ,以及“物”对人的异化 ,人对生命的认识等方面 ,来解构话本小说《薛录事鱼服证仙》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日本江户时期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卷四<蛇之淫>"翻案"于中国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但文中又明显地具有很多改写创新的成分.上田秋成正是通过背景更换、道具换用、内容更改等方法,赋予其作品日本本土化的内涵,使得作品整体上融入日本的社会风情,流露出浓郁的日本社会生活气息,从而形成其"翻案小说"的日本"国风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上田秋成(1734—1809)是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读本文学的代表作家和著名诗人。他平生主要致力于日本古籍、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提倡复兴古典文学,进行语言改革。秋成的诗歌创作有诗文集《藤蒌册子》,体现了自由不羁的独特风格。他一生创作的小说并不多,其主要作品有《雨月物语》和《春雨物语》等。《雨月物语》由于其内容、创作时间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中国的《聊斋》十分相近,故有日本的《聊斋》之称。  相似文献   

12.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征仙》中有这样·个细节:薛录事(官名)于高烧昏迷中化为鲤鱼跃入湖中,恰遇渔夫垂钓,他明知饵在钧上,吞之祸身:但耐不住饵香扑鼻,总想白吃了他的,于是张口咬之,终被钓住。  相似文献   

13.
“三言”是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东传日本以后,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日本前期读本小说以改编“三言”为主,日本学术界的“三言”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蒋汉阳 《考试周刊》2013,(68):18-20
本文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小说和戏剧代表作《灵山》和《野人》,力图从创作时间、小说情节、主人公、主题思想及艺术表现形式等五个层面发掘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指出这种相似性的出现乃是作者同一文学意图双重变奏的结果,并结合中国当代作家中较普遍的"重复写作"现象,诊断高行健文学成就为人诟病的症候及其对作家创作生命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墓主记》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志怪作品,它继承了上古神话厚生爱民的思想内核以及叙事模式,超越了同时期的许多小说作品,也开启了后世志怪小说中"死而复生"情节模式的先河,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矢野龙溪是日本明治年代自由民权运动的活动家和著名作家,他的创作体现了日本近代启蒙文学的特点。政治小说《经国美谈》是其代表作,作品借用古代希腊的历史题材,表达确立民权、振兴国家的主题和稳进温和地推动社会变革的政治主张;在艺术形式和表达上,小说更接近日本古典读本传统。  相似文献   

17.
《祝福》和《活着》基本情节和写法有些相似,但创作时代的不同使得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作品风貌和阅读效果大不相同。这一差异体现了文学由政治视角向文化、艺术、哲学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李艳 《文教资料》2010,(14):33-35
本文从日本作者泷泽马琴所著《南鲶里见八犬传》中遣词造句、情节构思等角度分析了该作品与《水浒传》的相似与关联之处,考察了当时日本文学所受到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美国"南方文学先知"的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其作品绝少有赞美与歌颂,大多数都充斥的是暴力死亡,常以突如其来的暴力与死亡结尾.在她的著名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奥康纳巧妙地将西方主流文化中的各种宗教原型及宗教伦理观融入小说的具体情节中,现通过《好人难寻》中大量出现的宗教情结与怪诞的哥特式写作手法来探析其隐喻和象征意象,以揭示小说深刻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重复作为刘震云小说的叙述模式,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生荒诞感的认知。《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荒诞书写的代表作品,但小说人物存在符号化、简单化倾向和"想当然"意味,偏离了五四"人的文学"的传统。同时,小说结尾将主人公的悲剧置换为另一批人的喜剧,具有较为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降低了作品的思想启蒙力量。《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两部小说体现出刘震云在运用西方文学资源本土化方面的不足之处,对于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