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直接相关;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积极回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关系的关怀。它对经济、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从“价值”角度,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利益是科技立法的内在根据,利益取舍决定着科技立法的价值取向,而利益需求的多样性、无限性和利益资源的有限性,最终会导致科技立法价值取向的冲突。只要有法的存在,只要有科技的发展,科技立法价值取向冲突问题的研究,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教育的不断发展,其成效也日渐凸现,而其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则体现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自然观,追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弘扬人类利益的新公正观,重塑“真、善、美”相统一的新人格观几个方面,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推动环境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的情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环境的调节与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技的价值在于: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力量;科学技术大幅度地提高着劳动生产率,极大地促进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是唯物主义和人科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变革,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技价值的主体基础主要是工人阶级和人类社会的利益与需要。科技价值的实现机制主要是科技的物化、智力化和生产过程的实际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价值观具有中介性、社会性、合力性和革命性等特点,是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与科技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近代理性主义包括科技理性和人理性,但科技理性不断膨胀,人理性日趋消退,科技理性对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导致的主客体分立的模式以及科技理性的扩张,成为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的异化的根源,它是当代社会片面发展观的思想源头,它的弊端引发对社会发展观的思考,当代科学的发展观包括中国的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令人困惑的环境悖论、人的价值与自然的价值以及发展观抉择的追问,引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方式的追问。环境伦理学要求人们诗意地栖居在自然(环境)中。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其根本是实现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带来了质的飞跃。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高等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发展观、教育价值观及教育质量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发挥人的潜能,兼顾目标与利益的统一,注重发展的后续力。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人心,这是人类对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进行深刻思考的结果。这个观点的提出,表明了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为了人类的永续生存和发展,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新的价值观,将当代人的利益与后代人的利益相统一,发达国家的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进步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传统发展观是“物本主义”的发展观,它把人的价值归结为物的价值,从而导致发展的价值理性的缺失及发展目的与手段的倒置,产生了发展的诸多价值困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体现了价值理性至上的终极关怀原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价值理性缺失的积极回应。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想出发,要摆脱现代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价值危机,走出发展的价值困境,克服发展的价值悖论,出路就在于实现发展价值取向的协调与整合。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价值所表征的是其同社会之间相互支持和满足的效用关系,它具有作为价值主体的学术价值、作为价值客体的社会价值以及作为专业共同体的价值文化,由此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共同体价值文化这相互支持和协同的"三体"价值结构形态。为了规范学术秩序和防范学术失范,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科学"三体"价值的本质规定、结构构成、基本关系和内涵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合理的评价制度规范、评价标准规范和评价技术规范这三维评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现代科学的特点或性质为标准,与中国古代科学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主要在科学的主客体、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知识论特征、科学和道德的关系、科学和政治的关系、科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中技术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化生存阶段,关注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既是技术哲学界的使命,也是教育界的使命。本文侧重于从价值论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价值论强调价值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本质,并不是贬低实践关系的重要性,我们把“教育中技术的价值“理解为技术对于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实现的人的价值,本质在于手段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编辑主体的价值决策矛盾与自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主体价值决策目标的确立是其改造现有文稿的动力 ,但文稿质量、人情因素、编辑主体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又常致使其动力系统受阻 ,处于价值决策的矛盾状态 ,难于实现决策目标。在这一心理过程和思维活动中 ,关键在于编辑主体摆正其社会地位、强化自我角色、优化思维方式、追求创新之境 ,不断进行自我调适 ,达到价值决策思维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导出不同的价值认知。以往的价值研究存在着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主客体交互作用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虽包含合理因素,但难以摆脱片面、极端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是指导价值研究的科学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笔认为,价值是个关系范畴,但它不等同于价值关系。价值存在于价值关系中,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新质,是标志和反映客体功能、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级中等学校、考生及其家庭、所毕业学校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体是初中升学考试的价值主体。其价值诉求,决定了初中升学考试的质量既受基础教育内外部规律制约,又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基础教育制约初中升学考试质量的外部因素;而基础教育目标和初中教学的内容,则是基础教育制约初中升学考试质量的内部因素。初中升学考试质量的优劣,左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加固或削弱高级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影响初、高级中等学校的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贡献是“改革动力说”,是对毛泽东“矛盾动力说”的新发展。同时邓小平还特别重视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讲政治,成为改革这一动力的两翼,从而演变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本文着重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讲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技术在与主体的关系中生成价值并表现其属性。技术价值主要包括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技术伦理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技术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是关于技术及其发展的社会建构或形成过程和机制的理论。马克思的技术社会论既不是技术决定论,也不是社会决定论,而是技术的社会形成论。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历史上信息传播媒介大致经历了口语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三个阶段。电子传媒的产生与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社会生活中工具理性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取代价值理性问题的解决,人的主体性"空场"给当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知识传递与建构中如何做到科技性、人文性、实践性的兼顾,如何克服高科技背景下的反智力因素,加强创造智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与知识相关的物质世界与塑造与社会相关的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20.
浅谈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档案不仅记录和保存着已有的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也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正确认识科技档案的价值,研究充分实现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的策略,是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