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刺史一职,乃是“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的。而苏俊良先生认为,这“只反映部分历史事实”,“却忽略了两汉刺史的职权范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演变”。这个分析是中肯的。 政治上,两汉刺史除对郡国二千石实行监察外,对另外的监察侧重有所不同。 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正如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引用清人王鸣盛语曰:“历考诸传中,凡居此官者,率以督察藩  相似文献   

2.
自汉武帝设州刺史制度,到王莽执政时期,曾两次改州刺史为州牧。这两次改动不但使州刺史的地位提高,即由原来的六百石小史--跃而与九卿三公平齐,且使州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监察机构变为一级行政机构。正是这个变化对东汉及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2003年6月版《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与旧版相比在内容和体例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从总体上来说,新版的编写贯彻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以及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例如: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方面,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有:汉武帝时为实现大一统,实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31页),“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35页);东汉光武帝时,“加强监察制度”(32页),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到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  相似文献   

4.
西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因及影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汉后期发生了剧烈变化,这表现在刺史与州牧的后复罢置上。西汉成帝时,罢刺史而置州牧,既反映了统治阶段对刺史越权既成事实的认可,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引起封建国家官僚制度职能变化根本的原因,此后刺史州牧的反复罢置则显示了统治阶段内部对刺史职能变化的矛盾态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统治阶段内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曾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派别力量此消彼长,不分优劣,因而出现了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现象,刺史向州牧的转化,即封建国家由加强对内部地方官史的监察约束转向全面镇压人民的演化,这种演化在将突破“度”的限制时,表现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关争,因而摇摆不定。而州牧制的最终确立,则表明封建国家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1979年4、5期连载的赵希鼎先生的《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对于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源流与演变,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但是,以下几个问题的阐述,与当时的制度和史实不符.一是关于西汉十三刺史的驻地问题.该文说:"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地方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派常驻刺史一人".按:汉初,省监御史,系由丞相不定期地派遣到各郡国进行监察,并没有定员.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才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长安附近的三辅、三河、弘农七郡除外),每区派刺史一人,这就是十三刺史.刺史的任务就是《汉官典职仪》所  相似文献   

6.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东汉后期刺史制度伴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嬗变。通过分析其时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间、来源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渐向行政区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汉代的刺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时期创立的一种地方监察制度。它的创立和演变,与汉代政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考察刺史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过程,对于研究汉代政治制度,了解汉代历史的兴衰,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05,(7C):55-55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城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很受入排挤,后被贬到苏州当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入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才气,邀请他饮孙犁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9.
东汉司隶校尉地位显著提高,其职权不断扩大与御史中丞、尚书令朝会时专席而坐,不但监察京师百官,而且成为司州的长官、,具有州刺史的监察诸郡国权力,其属员有都官从事、兵曹从事、郡国从事等,察举中央百官和所邻郡国违法乱纪之事,其职的威严为朝野所属目,在东汉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典签监察与南朝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时期,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考虑,封建君主任用典签在地方政府行使监察任务,刺探州镇诸王、刺史等官员的种种行为。考察其监察机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典签的地位和南朝的监察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了监察制度.本文重点论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和特点,从而为当今反腐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青海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必须要着重致力于政府职能改革,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对各级政府债务进行有效监控,并建立健全省各级财政的公共风险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3.
明朝是汉族统治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当统治者意识到边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及公平问题成为明王朝统治的重要影响因素时,即采取"推行王化,以变夷风"的民族教育政策,努力促进边地民族教育文化风气的改善。他们积极对少数民族实施科举考试,把实施科举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高到巩固多民族国家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努力促进"导民善俗";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促进太学、儒学、社学及书院的发展;采取"就近乡试"、增加"解额"、禁止"冒籍"、"加俸级优异之"及对土官子弟的管理优待等诸多"倾斜"、"优惠"政策,使诸多少数民族子弟向上层流动的趋向清晰可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显著提升,从而顺利地实施政治统治。  相似文献   

14.
对晚清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消长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王朝中央集权制危机始于太平天国起义。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势力逐渐崛起,渐成尾大不掉之势。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及地方督抚更是挟洋自重,扩展势力,俨然成为集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军阀,地方独立倾向日趋明显,并最终发展到庚子之悔。督抚公然抗旨,造成东南互保,划界自守的局面,标志看晚清外重内轻政治格局的形成。清廷在其统治最后的十年被迫实施新政,进行官制和军制改革,企图藉以重新集权,但由于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权力分配及关系调整上始终未能达成共识,业已长期存在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清王朝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5.
明代由于封建专制皇权极度膨胀,皇帝集政治、军事、司法权于一身,在明朝中后期便形成厂卫、太监干预司法的特色。厂卫、太监通过在审判监督权和最终裁决权方面侵夺三法司的司法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云南电视中专的教学管理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建议省校应对分校放权,加强对教学计划、教材的管理,加强教学指导,提高考试的命题质量,重视试卷质量及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同时还应加强对分校、办学点的督促和检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封建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法制儒家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带有儒家特色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本文从"十恶罪"这一典型的封建刑法制度出发,剖析儒家对封建法制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自觉行为,它一开始就是一种较完善的两极制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形式;西欧封建土地制度则一种自发形成的比较原始的等级土地所有制。两者间的特征差异决定了16世纪前后它们能否随社会转型而顺利完成自身的转型。占有权看似不稳定的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社会转型时期没有完成自身的转变,倒是占有权长期处于凝固状态的西欧封建庄园土地制度顺应了社会的转型,完成了封建农业向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不少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在反思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新的看法,显示了勇于探索真理的理论勇气,表现了以构建符合中同古代历史实际的中国古代史体系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史应分为四个大的时代,即血缘家族——氏族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州郡时代、行省时代,并认为这一划分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分歧,反映中国古代历史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尽可能实现监控信息共享.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逐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但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如病毒、黑客等,极大地破坏了安全监控系统的稳定性,保障安全监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监控系统管理的重要工作;重点介绍了在KJ4-2000监控系统的实际运行中,通过改造网络结构,增设应用代理,布置广义分布式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建立安全的监控系统网络环境,确保监控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