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您公开谈论自己的失误吗?您认为自己乐观吗?您限制孩子观看电视或录像中的暴力内容吗?遇到重要问题,您乐意让孩子知道吗?您帮助孩子交友吗?您有明确一贯的办法来管教孩子吗?您教过孩子如何身体放松,以对付压力、病痛和忧虑吗?您定期开家庭会议吗?您坚持要求孩子对他人彬彬有礼吗?您是否花时间教会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看到幽默?孩子抱怨某事太难或已经失败后,你仍让他坚持试下去吗?您坚持要孩子每天锻炼,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吗?您相信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有解决办法吗?如果怀疑孩子正在伤害自己或他人,您也会尊重孩子的“隐私…  相似文献   

2.
我长大了     
沈高兴 《作文大王》2014,(12):17-17
妈妈,您总叫我星星宝贝。别这样叫我,我已经不是幼儿园的娃娃,同学们听见了要笑掉大牙。爸爸,您不要扶我,跌倒了我自己爬起。您也不要去打那块石头,怪我不小心,不该怪它。妈妈,您别这样说话,“喝水水,吃饼饼,看花花……”您也不想您的孩子长大后是一个结巴。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的一个什么都不会而又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让他到石头市场去卖,但不要真卖,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孩子回来后对院长说:“有不少人给了很高的价钱。”后来,院长又让他把石头分别拿到黄金市场和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价格又涨了10倍。但由于小男孩怎么都不肯卖,这块石头竞被传扬为“稀世珍宝”。孩子不解,问院长缘由。院长慢慢地说:“你不就像这石头一样吗?只要你看重自己,欣赏自己,你活着就有意义,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冯夏婷 《家庭教育》2004,(12B):14-15
我们列举的下面情况。您感到熟悉吗?您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用这些方式教养孩子?您或许不知道。用这些方法教出来的孩子,和您的期望会有很大落差,给孩子也会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有些麻烦,每天调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后来,老人采取了一种离奇的办法:他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现在慢慢的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付你们每人每天一元钱,作为你们向我房子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每天在约定时间,孩子们便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他们一元钱。几天后,老人提出因经济困难,每人每天只能有!毛钱的报酬了。…  相似文献   

6.
陈明华  秦志强 《师道》2003,(4):29-29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提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天只能…  相似文献   

7.
似乎是在闭眼睁眼之间,我们又到了新的一年。不知道您和孩子是以何种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的,是在一起度过的,还是各自有自己的安排。也许您已经给孩子制订了新一年的目标,但是您自己呢?您有什么样的目标吗?不管您想过没有,要提醒您的是千万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孩子的发展上。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他人,而不是您自己。把自己的一切,都扑在孩子身上,与孩子融为一体,这样的父母自以为是尽职的,其实不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孩子您都是不称职的。这样的说法您可能有些不爱听,但是看了本期的话题《有了孩子,没了自己》;听到孩子说:“我…  相似文献   

8.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  相似文献   

9.
教您的孩子会看书文李圣珍摄影/田亚宁从您的孩子跨入小学校门的那天起,指导孩子的学习就成了您的家庭作业。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那样的父母不能算是合格的父母。但是,怎样关心,怎样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很重要。“怎样指导孩子学习”栏目,将从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您的孩子能考好成绩吗?李圣珍每遇考试,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很关心,考完试就不停地催问孩子成绩公布了没有,考了多少分,搞得孩子很紧张。其实,只要您平时稍加留意,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心里就会知道个大概。您可以参照下面的表格,对照一下孩子平时的表现,实事...  相似文献   

11.
山爷爷,您真高,白云才到您半腰。一盔月..要不,孩子,只要你登上山顶,就比我还高。山爷爷,您真美,绿树、红花把您环绕。犷馨黔髓黔鲸黔瞥影歇赘盼戳不,孩子,你的双手和智(zh了)慧(hul),能把最美的世界创造。山和孩子的对话@尹世霖~~  相似文献   

12.
成人眼里普通的石头在孩子看来都是难得的宝贝、亲密的玩伴,充满了魅力。考虑到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就让幼儿采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石头,让他们根据石头的形状大胆想像,用色彩鲜艳的颜料和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并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和同伴一起创编故事。这样既让幼儿体验到借助石头大胆造型的快乐,又提高了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下面的测验题,选自英国著名教育家唐纳德·切尼希的著作《父母必读》。通过测验,有助于使您了解您对孩子的教育得法不得法,对您今后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供一些启示。每道测验题有三种答案,请家长和孩子根据平时的情况,如实选择一种,最后算总分。一、您的孩子回到家里,您发现他刚刚与小朋友打过架,衣服撕破了,双膝受了伤。您见到此情景,做何处理?1.您批评他几句,但态度和蔼可亲。2.您不许他一人到外边去玩了。3.您怒气冲天,并且惩罚了孩子。二、您送给孩子一件他盼望已久的礼物(较贵重的),数日后他给丢了,您做何反应?1.您安…  相似文献   

14.
“上行下效,然渭之教”。父母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孩子身边,您是否知道,您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读了一则故事《生命的价值》。读完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故事讲述了一个孤儿院的孩子经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院长总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递给小男孩一块石头,对他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能‘真卖’,无论别人出多少价钱都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  相似文献   

16.
蔡艺琳 《考试周刊》2013,(2):192-193
通过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的石头,让孩子自主生成,并有机结合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引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石头的特征,玩中学,学中玩,给孩子充分自由探索、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使师幼在共同成长的同时,感受石头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张淑燕 《家庭教育》2007,(9X):40-40
一天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我和邻居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小区广场上玩。广场上有一块装饰用的上部平坦的大石头,石头高度大约七八十厘米,成年人可以坐在石头上休息。孩子们在石头旁追赶玩耍,我们家长就到广场下面的超市购物了。后来,我6岁的女儿和邻居5岁的男孩小谢、小程轮流从石头上往下跳,其中两人爬上石头,一人往下跳,一人在后面推。  相似文献   

18.
晏红 《家教指南》2006,(1):27-29
您的孩子将要入幼儿园,或者您的孩子已经入幼儿园,但是您可曾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什么是幼儿园?您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本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和顺理成章的行为,被这么冷不丁一问反而说不清楚了。可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重要,它在背后主导着您的教育观念和态度,或许您的许多疑惑、误会、误解甚至家园冲突,都可以在您对幼儿园的观念中找到根源。我们常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导着人的行为,那么“幼儿园观”怎么主导您的教育行为呢?  相似文献   

19.
要看见孩子陪伴,百度的释义为“随同做伴”。但对于亲子关系来说,陪伴并不等同于简单地"在一起"。尤其是高质量的陪伴,家长一定要看见孩子,即孩子的需求、情绪、性格等等被家长看见,并得到支持,获得成长。一天傍晚,满满和几个同学在草坪上玩时,发现好几块高高低低的石头围成的一个大圆,就一人站上一块石头,顺时针地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上。  相似文献   

20.
众多杂志、报纸都曾对中日家长的儿童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进行过比较,其中有一点,认为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抗挫折教育。最常举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孩子走路摔倒了,父母从不去扶他起来。而在中国,如果孩子被地上的石头绊倒了,孩子不会努力地自己爬起来,只会趴在地上哭,家长则会立马跑过去扶起孩子,并拾起石头扔得老远,嘴里还念叨:“该死的石头!”转身对孩子说:“宝宝不哭了,都是石头不好。”于是,孩子心安理得,大人理所当然。比较结果,舆论认为,我国家长的做法只是让孩子暂时破涕为笑,但是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就会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