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修筑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永泰城,是明朝后期发动了松山战役,清除了蒙古鞑靼在甘肃兰州、洮州一带的势力之后,规划建设的军事防卫城堡,城堡与周围边墙、墩台、烽燧共同构成一道坚固防线,阻止了蒙古鞑靼部在青海和河套地区的贯通,给其造成了较大震慑。城堡修筑为龟形,既实现了与当地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军事思想,起到了军事防御、保境安民和促进生产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从“西番诸卫”看明朝对甘青藏区的统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史》把设置于河、湟、洮、岷地区的河州、西宁、洮州及岷州四卫称为“西番诸卫”。这些卫所在明朝统治河、湟、洮、岷及整个甘青藏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以“西番诸卫”为线索,就明朝对甘青藏区统治中的几个问题略作探析。 (一) 《明史·西域二》言:“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微外皆是,其散处河、  相似文献   

3.
洮州"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卓尼县及其周围一些地区的一种民歌。它被广大群众口头传唱,扎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地上,是经汉、藏、回、土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创造培育的高亢、奔放、具有浓郁山野气息、地方性鲜明的民间山歌。它的歌词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这正是少数民族语言对洮州"花儿"歌词的多方面影响,也因此形成了洮岷"花儿"多元化的语言风格特色。通过分析洮州"花儿"歌词与洮州方言的关系以及归纳总结歌词中的衬词、修辞等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探究民族民间文化,从而使其更好地保存、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洮州"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卓尼县及其周围一些地区的一种民歌。它被广大群众口头传唱,扎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地上,是经汉、藏、回、土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创造培育的高亢、奔放、具有浓郁山野气息、地方性鲜明的民间山歌。它的歌词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这正是少数民族语言对洮州"花儿"歌词的多方面影响,也因此形成了洮岷"花儿"多元化的语言风格特色。通过分析洮州"花儿"歌词与洮州方言的关系以及归纳总结歌词中的衬词、修辞等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探究民族民间文化,从而使其更好地保存、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甘青藏区,是藏族和中原、北方草原地区交往的交通要道,历代中央王朝对该区治理十分重视。明朝,为防止蒙藏联合,在甘青藏区建立了军事卫所并实行土流参治的行政设置。这一政策,不仅加强了中央对甘青藏区的控制,亦促进了甘青藏区的发展及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6.
甘南古洮州地区藏族妇女服饰文化初探耿淑艳古洮州地区,包括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卓尼两县及迭部、夏河的部分地区。这里长期居住着汉、回、藏、东乡等族人民,藏族是最早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的民族。质朴、勤劳的藏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7.
甘肃临潭古称洮州,明代戍边大将李达及其后人经营洮州四十余年,临潭民间有一俗语说:"先有李家坟,后有洮州城"。近几年来随着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关于李家坟和洮州城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就李达经略洮州时期民间传说的关于"李家坟与洮州城的关系"作一考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洮州历史和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8.
明洪武时对蒙古人众的招抚和安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吴元年),朱元璋出兵北伐,问鼎元室,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以破竹之势攻下大都,将元朝的中央政权赶出内地。当时的元室重臣多率领蒙古军民追随顺帝妥欢帖睦尔退往北方,继续与明朝对抗。但是,时隔不久,退往朔漠的不少蒙古贵族、官僚又一批一批地率众脱离元政权,南下归附明朝。这一历史现象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蒙古人眷恋在中原的生活,明朝的军事征伐,蒙古贵族统治者的内部矛盾,朔漠地区的经济困难等,但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朱元璋采取了争取蒙古贵族,安抚蒙古人众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又具体地体现在明朝对蒙古人众的招抚、安置和使用上。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从隋末、唐、宋到元初的近700年间,"洮州""临洮"互为别名、同时共存。在宋朝人有关洮砚的诗文和砚史资料中,明确记载洮砚出产于洮州临洮。洮砚是洮州(临洮)洮河绿石砚的简称。从《明史》《清史稿》《岷州志》等史料看,明、清时洮砚石材产地属岷州管辖的说法,于史无证,不能成立。明、清以来有关洮州的地方志和民国时的物产调查、考察实录、洮砚专志,均记载洮砚出产于古洮州(今甘肃省卓尼县洮砚镇喇嘛崖一带),但同时同类有关岷州的史料,均无洮砚出自岷州、属于岷州特产的任何记载。因此,可以明确,古洮州、今卓尼县洮砚镇是唯一的"中国洮砚之乡"。  相似文献   

10.
从隋末、唐、宋到元初的近700年间,"洮州""临洮"互为别名、同时共存。在宋朝人有关洮砚的诗文和砚史资料中,明确记载洮砚出产于洮州临洮。洮砚是洮州(临洮)洮河绿石砚的简称。从《明史》《清史稿》《岷州志》等史料看,明、清时洮砚石材产地属岷州管辖的说法,于史无证,不能成立。明、清以来有关洮州的地方志和民国时的物产调查、考察实录、洮砚专志,均记载洮砚出产于古洮州(今甘肃省卓尼县洮砚镇喇嘛崖一带),但同时同类有关岷州的史料,均无洮砚出自岷州、属于岷州特产的任何记载。因此,可以明确,古洮州、今卓尼县洮砚镇是唯一的"中国洮砚之乡"。  相似文献   

11.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2.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3.
1368年明朝建立,中原政局大势已定.明朗日益强盛,北元势力渐衰,一向以事大为外交原则的高丽,于辛禑王时期,一改恭愍王时期的亲明政策,恢复与北元方面的外交.这种对明朝外交倒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受到北元势力对高丽内政的影响,另一方面归因于明朝对高丽政权的态度.辛禑十四年,高丽征辽失败恢复与明朝的外交并与北元断交.  相似文献   

14.
自洪武五年战争结束后,明朝在河西走廊的实际控制范围仅仅维持在凉州一线。此时,明朝西北经略的重点在祁连山山脉以南,以安定卫为代表的地区。当安定卫被朵儿只巴攻破之后,明朝才逐渐转向以河西走廊为重点。此时的沙州仍然扮演了北元与青藏高原、云南联络的关键点角色。洪武十六年之后,沙州地方势力与明朝的关系开始改善,沙州多次派出使臣入明。基于洪武朝早期沙州的表现,明朝对其政治动向始终心怀疑虑。沙州的地理位置和长期边缘化特征,导致它很难引起中原王朝更大的兴趣,也不会成为日后经营边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桂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桂西行政变革大致经历以下阶段,从秦汉至唐宋,中原王朝在那里实行"羁縻"制度,元、明、清诸朝,中原王朝在桂西则实行土司制度,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民国,中央政府逐步对桂西实行"改土归流",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的一体化。桂西的羁縻、土司制是一种有别于郡县体制的制度设计,包含了柔性治理思想的制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封建王朝的民族区域自治。  相似文献   

16.
略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全局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也是一个总体战略的概念.河南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是要充分发挥中原的比较优势,加快实现中原崛起,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大的全局意义: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  相似文献   

17.
屯垦移民是中国古代开发边疆、稳定地方的重要治理措施,移民文化亦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元璋以征西将军沐英为先导、以屏蔽蒙番为目标,将跟随西征的将士、家属及其他各色人等迁往洮州。这些移民大多数来自江淮地区,带来了内地江淮地区的文化,在洮州形成了具有江淮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现了洮州区域文化和江淮文化多元融合的特色,有些习俗一直影响到今天。  相似文献   

18.
一、"怀梆"的渊源及艺术特点"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俗称"怀调"、"怀庆梆子",因发源于明朝时期的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而得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曾在中原大地及冀南、晋东南地区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它的曲调质朴明朗、慷慨激昂、高亢清婉,艺术风  相似文献   

19.
屯垦移民是中国古代开发边疆、稳定地方的重要治理措施,移民文化亦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元璋以征西将军沐英为先导、以屏蔽蒙番为目标,将跟随西征的将士、家属及其他各色人等迁往洮州。这些移民大多数来自江淮地区,带来了内地江淮地区的文化,在洮州形成了具有江淮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现了洮州区域文化和江淮文化多元融合的特色,有些习俗一直影响到今天。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原地区工业化的比较优势,保障中原地区的劳动力有序流动和有效供给,使之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的正反馈机制,是中原地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这一机制,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应该注重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转移,在产业布局上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注重对劳动力的吸纳,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