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上海市为了了解《新课标》的实施情况,开展区级的评优课活动,其中在课堂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占参赛的主流。下面是位获奖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望能给老师和同学以启示。1案例片断一(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学生]:观察。[教师]:用夸张的动作,向水中投入泡沫塑料块、乒乓球、木块。[教师]:同学们请考虑:1、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会下沉?2、放飞的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3、泡沫塑料块、乒乓球、木块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学生猜测回答]:它们受到浮力作用。[教师]:你是怎么知道有浮力作用?你知道…  相似文献   

2.
指导思想: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认识水对物体的浮力,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概括物体的浮沉原理。 课前准备:弹簧秤、水桶、干木块和较干木块轻的铁块各一个,大小一样的方砖块、方泥块、方橡皮泥块、方蜡块、方干木块、方泡沫塑料块各一个和用铝(铁)皮制成的容积和上述方砖块等大小一样的方盒子一个。 方法与步骤: 一、提出问题讨论。(一)学生汇报。要求学生汇报在家中的实验情况(课前布置学生做课本54页上的两个实验)。并启发学生结合平时游泳或在浴池里洗澡时的感受来认识水的压力和浮力。(二)形成争论。让学生看完课本55页上第一节后,教师问:在水里上浮的物体无疑是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水的浮力作用呢?(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会受到水的浮力,另一种认为不会受到水的浮力。让他们各抒己见,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3.
物体的浮沉情况,常用“漂浮”、“上浮”、“悬浮”和“下沉”来描述.用运动和力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词的物理意义.漂浮是一平衡状态.这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这两个力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因此,物体保持静止.上浮是一运动过程.如将一木块压入水中放开,木块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木块就要沿着较大的那一个力(浮力)的方向运动.木块露出水面以前,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露出水面以后,浮力随着木块的上升而减小.上浮的最终结果是漂浮.悬浮是一平衡状态.这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大小相…  相似文献   

4.
浸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流体竖直向上的浮力.对于浸没的物体而言,若浮力大于重力,则物体上浮.比如,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木块的重力小于同体积水的重力,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所受水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所以木块会上浮.而在木块上浮过程中,浮力对木块做功,那么,能否利用浮力对物体做功这一现象,来设计一台不需消耗任何能源的“永动机”呢?若可行,岂不解决了“能源危机”?  相似文献   

5.
(学生概括出“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 师:象石块、铁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吗?(手举石块和铁块。) 生:不会浮的。石块和铁块在水中会下沉。 [老师把石块和铁块放到水槽里。]  相似文献   

6.
“水的浮力”(人教版《自然》第三册)的教学重难点是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即引导学生探究出“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上浮,比同体积水重的物体下沉”。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做了把木片、塑料、泡沫、牙膏皮、石头、橡皮、硬币等常见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一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我们看到,许多自然教师到此为止,没有引导学生领会“在同体积的情况下与水  相似文献   

7.
四、力学实验(二) 5 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实验 实验用具与材料: 水槽、烧杯、量杯、水、弹簧秤、木块、铁块、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泥、橡皮、皮球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称出各重物的重量;②分别测出与各重物体积相同的水的重量(测量方法本刊上期的实验中已有介绍);③把各重物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④看哪些重物上浮,哪些重物下沉;⑤比较在水中上浮的物体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的重量与  相似文献   

8.
在“水的浮力”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儿童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根据这一认知特点,我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教学: 师:(将带小钩的形状大小一样的小铁块、小胶块、塑料块、小木块依次放入水槽中的水里)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 生:塑料块和小木块浮在水上,胶木块和小铁块沉到水底了。 师:有的沉,有的浮。(沉思状)这种  相似文献   

9.
李强 《中小学电教》2009,(12):48-50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使沉在水底的小瓶浮起来和使生鸡蛋浮起来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在水中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体验浮和沉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3.培养大胆猜想、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学具准备玻璃水槽、泡沫塑料、带盖的瓶子、木块、气球、钩码、橡皮泥、回形针、石块、测力计等。教具准备模拟树洞、塑料球、玻璃球、玻璃水槽、经过改造的橡皮泥球和乒乓球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师:文彦博是我国宋朝的一个宰相,传说…  相似文献   

11.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教学艺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中,一个恰当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动学生思维的涟漪。一、趣味激疑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在讲授某一内容伊始,可先用适当的有趣的事物来设置疑问,以诱发学生急于解惑的心态,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物理老师在讲“浮力”之前,问“将同等重量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沉,木块上浮。”老师又问“钢铁制成的轮船很重吧,为什么会浮在水…  相似文献   

12.
大家知道,阿基米德定律及其公式,仅适用于存在浮力的条件下计算浮力的大小,不能用以判断有无浮力。而教学中,显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却不受浮力的实验比较难做,或常引起误解。比如,用经过表面加工的石蜡或木块,放在水底或水银底的实验,往往因物块虽经加工仍难与容器底的内表面密合,结果液体浸入而使实验失败。即使实验成功,也易使学生误解为物体所以不上浮,是分子间引力或液体的“粘滞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14.
浮力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受年龄小,心理尚未完全发展和认知阶段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科学的概念的障碍,给教授浮力带来一些困难。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我们可以增加两个浮力的小实验,其一是用手掌将浮在水中的乒乓球压入水中,使手掌感觉到浮力的存在;其二是手掌托起一个密度比水略大的小球从空气中到水中感觉浮力的存在。针对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社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水的浮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气的气球、皮筋、直尺、铁锁、石块、玻璃杯、乒乓球、烧怀、木  相似文献   

16.
科学探究用的材料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收集供科学学习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课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怎样的材料?何谓“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下面以两案例入手,对材料的“结构性”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  相似文献   

18.
<正>[案例回放]2012年9月24日下午,当Q·S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实验室准备好后,"之前C老师带领我们发现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即水给它的浮力。大家仔细观察之前收集的有关浮力大小的数据,同样是下沉的物体,它们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浮力的变化。"Y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了课题。学生们在组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交流的结果被Y老师记录下来。学生们一致认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  相似文献   

19.
讲完阿基米德原理后,一位学生问我,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要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浮力。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如果将物体放人沥青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受不受沥青对它的浮力?接着,向我讲述了他小时候所看到的现象。一天,他父亲将熬化的沥青浇在屋顶的裂缝处,防止漏雨。趁父亲不注意,他将一软木塞丢进了盛沥青的筒中,  相似文献   

20.
1 将石蜡不浮改为木块不浮在讲浮力产生的原因时 ,有些教师常常会提出“如果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水对物体下底表面向上的压力时 ,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 ?通常用直径 2cm左右的蜡烛来做石蜡不浮实验 ,但是 ,可见度小 ,向容器中倒水时蜡烛易晃动实验不易成功。如果改用 4cm× 4cm× 7cm的木块 ,在木块的下底表面封上石蜡 ,可以避免以上两个问题。1 1 取 4cm× 4cm× 7cm的木块 ,用 4块平板玻璃贴紧木块的四个侧面 ,玻璃板露出木块下底约 1cm将木块下底表面向上平放。1 2 取 15g石蜡放在试管中熔化 ,将熔化了的石蜡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