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比较儒家仁爱与道家的慈爱、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行善惩恶,可以看出世界不同文化都强调“爱”,但对“爱”却有不同的阐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儒家仁爱思想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2.
“仁爱”是儒家伦理规范之灵魂,我们须剔除糟粕弘扬其精华,加强师德建设。儒家“仁爱”思想蕴含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华。“仁者爱人”,就整体而言,即要爱国爱民。就具体而言,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要弘扬儒家“有教无类”及以严求爱、诲人不倦的敬业爱生精神。其次要弘扬体现儒家“仁爱”的“忠恕”之道的精华,热爱同志,以求同志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再次,弘扬儒家仁爱精神要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从内在精神到外在举止,全面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其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次第:具备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泛爱众",即爱一切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儒家仁爱思想以自我为起点扩展到宇宙万物的践行次第蕴涵着儒家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在历史上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自身即人格和谐、人际关系即社会群体和谐、人与宇宙自然整体和谐、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四个方面阐述朱熹的“和”思想,指出朱熹“和”思想是儒家一贯提倡的道德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整体和谐、世界和谐的辩证和谐观,是以“不同”为前提的多元和谐观,是积极有为的“仁爱”和谐观,故朱熹“和”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借助儒家“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正确处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相似文献   

6.
毛然 《现代企业教育》2012,(24):107-108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代表,"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变革的转型期,价值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诸多积极因素,也不乏消极成分,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本文探讨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现实意义,认为"仁"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也是人的内心修养目标。指出当代大学生应批判的继承儒家仁爱思想,把"爱人"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爱家"与集体主义精神、"爱自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领悟儒家文化的真谛,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7.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学的“仁爱”思想不但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而且有助于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8.
在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兼爱”思想的基础上,张栽在《西铭》中提出了著名的“民胞物与”思想。“民胞物与”思想的主要内涵表现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做到“民吾同胞”,“爱必兼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做到“物吾与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张栽的“民胞物与”思想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仁”的包容性大于“爱”;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儒家仁爱思想对国人的行为和思想都起着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只有理解了仁爱思想的深刻内涵,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中的不和谐因素,提出利用儒家仁爱思想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具体的丧葬问题上存在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思想上对立。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孔子的“仁”为以人为本奠定了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仁民爱物的传统环境伦理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源采;孟子的“仁政”强调重民,要求“制民之产”,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资扬弃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3.
宋明理学是新儒学,仁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的这一特征——既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又是创新:如果说宋明理学家对仁的重视秉持了孔孟的思想旨趣的话,那么,对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诠释则体现了有别于孔孟的新认识。在对仁的诠释和论证中,宋明理学家一面强调仁与爱密切相关,一面将仁界定为“爱之理”,在爱、恕、公的相互作用中臻于仁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同时强调仁之一体中的差等和厚薄,最终将基于宇宙秩序的一体而等差贯彻到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14.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学说中,孝,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名句,凸显了孝的重要性。孔子对如何事亲行孝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开辟了由养亲到敬亲尊亲的先河,孔子又进一步将孝这种原始自然情感加以人文化,对孝亲与忠君进行了合理沟通。另外,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孝”纳入“仁”的体系中,激发了不计其数具有博爱精神的中华儿女。只有爱父母,才能推而爱自然,爱国家,为全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孝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墨子的“兼爱交利观”认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乃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它辩证地统筹着自己与利人的关系:“兼爱交利”也是一种合乎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理性准则;而且“兼爱”具有着普遍的公平意味.而天和鬼神可以确保这种公平,从而实现天下之“交利”。  相似文献   

17.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儒家关于爱的先后顺序的理论是由己及人,再及天地万物的。艾.弗洛姆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人类关于爱的行为。弗洛姆认为人对骨肉之亲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并且是不难的。弗洛姆更推崇对整个人类的爱,希望人们把对亲人的爱推及到整个人类。弗洛姆和儒家关于爱的理论有异有同,相比于儒家古典的哲学论证,融合于新时代的弗洛姆爱的理论更具有生命力。立足于现代社会是儒家发展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9.
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梅 《滨州学院学报》2007,23(5):117-120
"仁"的思想是构建孙子军事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一。孙子虽然较少直接论述"仁",但他阐述的"慎战"思想、"全胜"思想和"战后修功"思想却集中体现了"仁"。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研究孙子"仁"的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战争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