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胡风文艺思想,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理论发展的杰出成就之一。“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新颖独特的理论命题———重视作家创作的主体性,同时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也是他文学主体论思想的理论性表达和进一步深化,是其文艺理论走向成熟和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他的一些观点颇富新意,表现出时代性、深刻性和思辨性等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当代诗学的主体论和文化论模式发展概况和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回顾 ,并揭示它们与意识形态诗学的内在关系 ;在此基础上 ,对诗学的主体论和文化论模式的贡献和局限进行检讨 ,并进而对整个意识形态诗学和批评进行反思 ,指出 50年间意识形态诗学的发展既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不能忘记的教训。从今后的发展来讲 ,中国意识形态诗学理论与批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摆脱对西方理论的简单搬用和依赖状态 ,而寻求自己独立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3.
蔡仪是新中国早期成长起来的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之一,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过重要影响。这是不能否认也无法抹煞的。然而,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来重新审视其客观论美学话语时,便明显地感觉到,因为他过分地热衷于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认识论来演绎美学观点,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于审美主体的挤兑,客观上造成了“关系”的失落。因此,他的美学建构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与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论注重观照审美主体在艺创作中的作用,并从主体情感特征和艺术修养、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及艺术转化等方面开掘主体精神。无论形而下层面的感兴而作、“神与物游”,还是形而上层面寻求“观道”、追求“天人合一”,这种对主体精神的外化和超越显示出异于西方论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不仅戏曲写得好,他的诗学思想也非常丰富。在发生论上,他提出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的创作理念,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倡抒写性灵,不拘格套。在构成论上,他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在审美论上,他有着情理统一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主体论”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 《现代企业教育》2010,(12):178-179
随着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推进,作为评估高校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课堂教学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理论“教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关系”入手,探讨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进而分析了“双主体论”模式的优势,最后提出了进行互动式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构建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如何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关系问题,一直是教学史上的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师生关系的单一主体论有其合理一面,但较片面,双主体论比较科学、合理。就现代远程教育的师生关系而言,也具有双主体论的基本内涵,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在我国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被长期视为一种主客体关系,没有超越“主体一客体”的认识范畴。其中,师生主客体论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控制,而提倡人格平等、道德互促的复合主体论,仍因认识范畴的局限,在本质上忽视师生问的体验性、情感性。本世纪初出现了“主体间性”概念,即师生双方不把对方看做一个对象,其关系是“我—你”的关系,它直接把师生交往还原为成人间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9.
姜夔是南宋时期名词人、诗论家、他的诗学思想深刻独到,不同流俗。在诗的本体论方面,他不苟同当时盛行的江西诗论和理学诗论,倡导“诗缘情而绮靡”;在主体论方面,他众外在的技法到内在涵养、天赋两个方面提出要求,在创作方面,他不仅总结出一套颇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法、技巧、而且特别强调“妙悟”与“兴会”;在风格论方面,他标举“风雅”,但更推崇“自然高妙”。  相似文献   

10.
关系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和皮亚杰学说的精华。本文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皮亚杰关系论的三个显著特征:主客体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整体;自动调节的建构活动是主客体之间信息转换的过程;社会合作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核心内容。本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马克思学说对皮亚杰关系实在论、相互作用论、建构论和结构论的影响,而这四论又是构成皮亚杰关系论思想体系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1.
柏格森、厨川白村与胡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的文艺理论较多地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厨川白村的文艺心理学的影响.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概念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文艺现,影响了有“主观战斗精神”的胡风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2.
黄生的唐诗品鉴不只是一般的诗歌鉴赏,而是他研究唐诗的基点,在品鉴中,表现了黄生诗人的品格、文字学家的学术取向,也投射了黄生的人生际遇、人生态度,为研究黄生的审美思想提供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在其短暂生涯中留下的出色诗篇中的浪漫化诗学思想。浪漫化即为诗化,本文解答了浪漫化与诗的含义以外,根据德国浪漫主义的独特性分析了诺瓦利斯诗作中所赋予的诗与自然、诗与自我、诗与哲学、诗与宗教、诗与爱等,一同鉴证了诺瓦利斯的重要哲学、美学、诗学思想与观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左翼文学运动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胡风较早地对左翼文学运动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左倾化理解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工作,检讨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有助于深化对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现实主义文艺的认识。胡风的文艺思想一个鲜明的特征在于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个体独立意识。胡风把“五四”的个性意识和战斗精神渗透到了现实主义理论内容的阐释当中。另一方面,胡风文艺思想非常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革命性、政治性以及阶级倾向性的意识形态诉求。胡风把“五四”这个复杂的文化政治事件整合进了革命主流话语的叙述当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处于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问的胡风文艺思想所导致的悲剧具备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以胡适为研究个案,追溯他的诗歌历程,在分析社会文化系统与诗歌系统多元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前后相继两个时期内的诗歌翻译与创作的相互影响情况。社会文化系统会影响文学系统,进而影响诗歌系统,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也是多元互动的,这在诗人兼翻译家胡适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艾青和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和“七月派”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文章分析了他们两人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以及他们理论上的异同;指出艾青的诗论受到了胡风理论强有力的影响,并在具体的诗歌领域发展、丰富和校正了胡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五经正义》是中国经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它不仅具有深邃宏博的哲学、史学及政治思想 ,亦且包容有精辟细密的文学见解。其中关于诗本体、情志为一及诗乐关系等问题的论述 ,出入经史 ,证据今古 ,踔厉风发 ,巨细咸蓄 ,对于研究唐代乃至中国诗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们纪念闻一多昆明殉难60周年是因为他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已是一种提升。闻一多对黑暗反动势力最终以死相拼的决绝态度,受着20世纪、特别是这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特定语境的支撑。他的思想中很好地结合了中西宗教哲学的精华,他的殉难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生死观,突出地表现为舍生取义和为理想而生。闻一多诗笔下的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写死终究是为了写一份对生的热爱和敬仰,以诗情为哲理,实现对人生的审美超越。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几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闻一多殉难的意义,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终其一生,闻一多都是个“诗人”,是个用生命来写诗、把生命写成诗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集中地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品格,即人生信念、社会理想、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价值追求。中国被世人称为"诗之国",而唐诗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居于中心的地位。唐诗中张扬性情、率真自由,情系天地、浑厚蕴藉,心灵相映、人情浓厚,刚健自强,关注民生等文化品格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激励着后人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