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米”字加“一”成了( ),提( )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 ),火灭好( )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 ),( )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 ),推举猴子做大( )。“白”字加“一”成了( ),森林( )兽心欢畅。  相似文献   

2.
飞鸟     
蔚蓝的天空中,掠过一群飞鸟。把天空当纸。用身子做笔,它们挥毫泼墨,在蓝蓝的天空中练习书法:一会儿把“一”字书写,一会儿把“人”字涂鸦……  相似文献   

3.
笔画部件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基本要素。开始教简单的独体字,一般用按笔顺分析笔画的方法识记字形。如“人”字先撇后捺.笔顺为先左后右。掌握了笔顺后再指导学生在课本的田字格中描写、仿写。教合体字或结构复杂的独体字时.可以分部件来学习字形。部件是合体字的结构单位.它是由偏旁部首和一些有结构能力的独体字构成的。分却件可以把生字与熟字联系起来学习。如“好”字可以说“女”字旁、“子’字边.而“国”字可以说“□”字框“玉”字心.  相似文献   

4.
谢雨 《小学生时空》2011,(7):116-117
秋天又来到了洛阳城。街道两边的树木被秋风一吹,树叶就像无数翩翩起舞的黄蝴蝶,纷纷飞落地面,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一群大雁变换着队伍往南飞去。它们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在这萧瑟的秋风中,张籍愁思万缕。离家数十载的他此时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感日益加重。这浓浓的思乡情岂是一个愁字能了却的。  相似文献   

5.
雁阵的奥秘     
秋天来了,一群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浩浩荡荡地飞向江南;到了春天,大雁又以同样的队形,向遥远的北方“返航”。在这一年两度的“迁居”飞行中,大雁总是群飞而不乱,如  相似文献   

6.
有一则字谜,谜面是“四十五天”,谜底是“胖”字。这个字谜是拆分汉字形体结构制作的。“胖”可以拆成“月”和“半”两个字,一个月三十天,再加上半个月十五天,就成了四十五天。“胖”字的含义是人体肉多、脂肪多。四十五天跟“胖”有什么关系?很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7.
“dui”是“師”字的初,是借“堆”字象形字的“dui”表师义的假借字。“币”字倒的“币”表师义的。后来“dui”和“币”两个同义字合成“師”字。dui、币、師同义,都是军队的师旅的“师”。  相似文献   

8.
释“玉”     
葛力力 《文教资料》2011,(29):25-26
为了深入探讨“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作者从甲骨文入手.对“玉”字在纵向的字族发展与词族义的横向扩大.尤其是对词义的文化内涵做了一番探寻,对玉族词语做了一个较完整的叙述归纳.有利于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词语“玉”和玉文化.  相似文献   

9.
词缀“的”有所有格性和形容词性之分,前者来源于唐代“底”字,后者来源于上古“之”字,“的”与其前成分构成“所有格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的”字是插入到“的”字短语里的,“的”与其前成分组成的语法单位使独立“的”字结构成为可能;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所有格意义的非“的”字短语用法源自古代;独立“的”字结构是名词化结果,不同于数量词短语的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所”字短语中的“所”宇的来源入手,分析了“所”字短语的构成、内部结构及“所”字的指代作用,提出了有关“所”字短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关中方言的“的”字以及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中方言没有与普通话状语标志“的”字相对应的用法,如以形容词重叠式“从儿”等充当状语时不用“的”字。旬邑的“哩”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一带妇女口语很普遍地省去程度补语标志“的”字。耀州一带表示正在进行时态以“的”字为最常用,这个特点可以从近代汉语文献找到根据。“的”字在耀州、富平一带常常处于动趋式之间。宝鸡一带“块”字的音变形式[. ]或[.u ]表示领属,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和吴语、客家话的“个”字。西安等处单音节拟声词后边常有“哧”字出现,“哧”字前边的拟声词是突然的音响,后边必须连带“一下”,“哧”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等处读阴平的“我、你、他、咱”后边常连带“的”字表示复数。  相似文献   

12.
唐代僧人齐己曾在《早梅》中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一听颇觉不妥,提议将“数”字改为“一”字,于是,郑谷便成了齐己的“一字之师”。传蜕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炼“推”“敲”字不决,误冲京兆尹韩愈车骑.韩为他拟定“敲”字,于是便有了“推敲”的说法。唐代诗人卢延让自述写诗的苦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相似文献   

13.
马慧 《语文天地》2010,(2):35-36
一、问题的提出 “婚”字本作“昏”,“女”字旁后出,“昏”、“婚”是一对古今字。现在我们看到古“昏”字.马上会想到是“黄昏”的意思。《说文解字·日部》:“昏,日冥也。从日氏省;氏者,下也。”冥者。幽也。幽暗的意思。所以“昏”指太阳落山以后天色幽暗的样子.意义有别于古汉语中表示黄昏的“莫”。即“暮”字 。  相似文献   

14.
“万”字     
《小学语文教学》2006,(7):57-57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埃,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相似文献   

15.
“教”字式是现代北方话中最主要的被动式类型,也是共同语中的一种重要被动式类…型。“教”字式是在汉语被动式的同化作用下由变异的“教”字使役式转化而成,在其形成过程中,阿尔泰语言的被动表示法也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教”字式在中古时期开始萌芽,近古时期取得了迅速发展,使用频率不断提升,语法构成趋向复杂,语义角色不断丰富,生命级别明显降低,语法功能变得多样。  相似文献   

16.
雁阵的奥秘     
秋天来了,一群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浩浩荡荡地飞向江南;到了春天,大雁又以同样的队形,向遥远的北方“返航”。在这一年两度的“迁居”飞行中,大雁总是群飞而不乱,如同受过严格训练的军队布阵一样,所以古人称之为“雁阵”。可你是否知道,大雁在群飞的时候,为什么要排成整齐的“雁阵”呢?  相似文献   

17.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18.
杜鹃 《语文知识》2003,(6):18-19
“兄弟姊妹”是汉语里常用的亲属称谓,产生较早,其中“兄、妹”在甲骨文时期就产生了。这四个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构成复合词“兄弟”“姊妹”。作为汉语的基本词语,它们虽然具有很大的稳固性,但历经三千多年发展,其词义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学到“心”这个字的时候,老师说“心”是一把铁勺子,正在炒几颗豆。豆子会蹦啊,最后两颗豆子掉在了“心”外,只有一颗幸运豆留在了勺里。我至今感谢这位老师,把个“心”字说得这般诱人,不单使当初蒙昧的我,一下子就学会了写这个字,终身不曾忘记和写错,而且常常忆起铁勺这个有趣的意象。  相似文献   

20.
“者”有转指和自指功能,“所”有转指功能,古汉语教学中,如此处理转指的“者”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自指的“者”为自指代词,构成的“者”字结构,有的具有名词性,有的仍具谓词性,特殊分布的“者”是自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转指的“所”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