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传记文学名著,《史记》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深刻印象的有一百多人,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代表了社会上的某一类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有的达到了一定的典型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这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作为历史著作,它要求所写人物必须真实可信,作为文学著作,它要求所写人物必须是美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自己卓越的才能,巧妙地将史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刻画出众多各具风采的美的人物形象。这是《史记》在写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其中的奥妙,我以为主要是司马迁抓住了人物性格的美学特征进行描写刻画。《史记》中人物性格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传记文学名著,《史记》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深刻印象的有一百  相似文献   

4.
汉武盛世,人才荟萃。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精辟评价。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成为历代史家编撰史书的范例。因此,他被称为“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相似文献   

5.
黄帝作为传说的历史人物,司马迁"著为本纪书首"。《史记》所描述的黄帝,首先是一个始祖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统一者形象,他还是农业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开创者形象。重要的是,司马迁笔下的黄帝形象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韩兆琦教授这样评价:“《史记》是一座大山,永远耸立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林;《史记》是一曲悲歌,永远回响在中国与世界的历史长河上。”执教以来,对于《史记》的阅读教学,经验是很少的。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史记〉选读》后,感觉首先要有整体认识: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它体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和进步的历史观,带有其鲜明的感情色彩。对待不同人物,他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可以借助《报任安书》一文来了解司马迁“隐忍苟活”,以生践志,从创作《史记》中找到自己的尊严和生命价值,从自比古圣先贤中获得安慰与自我肯定的心路历程。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抓住表现情感的语言来分析司马迁的情感倾向。当然,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也不可偏重一家之言,可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时代的视角解读历史,观照现实。  相似文献   

7.
《史记》为中华民族述史写心。此文就司马迁对人口自我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史记》写人特别关注人物的“为人”,重视写出人性的人;司马迁身历生死炼狱般的生命体验,对人生、人性获得超常的认知和体悟;《史记》写人所具有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人的品德节操、人的性格个性两个普遍性;司马迁对人性以及民族劣根性的探究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史记》:一部中华民族心灵史”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8.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史记》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9.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  相似文献   

10.
《史记·列传》中,主要人物不是文人学者,而是英雄豪杰。在《本纪》、《世家》中塑造的政治人物固然还继续活动在《列传》中,但他们已不是主角。各《列传》中出现的英雄豪杰,是各具特征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是一种象征。他们不仅仅是联合起来推动世界的兴亡继起,而且是镶嵌在各《列传》的画框中的色彩和构图各异的人物画像。如果我们也从司马迁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不过是些有个性的人。是作为人的英雄豪杰,作为《史记》世界的组成部分的英雄豪杰。司马迁以自己的观点来记载和评价他们。他对英雄豪杰的评价,即是他对“人”的评价,又是他对历史的评价。英雄豪杰对于他,乃是再亲切不过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自觉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考述有着很多的争论,主要有魏晋说和汉代说以及齐梁说等。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到中国文人的一种独特的国家政治参与意识,进而判定中国文学的自觉应该是从文章的行文构篇中由于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的不断强化与情感的介入而导致文中这种政道意识的逐渐淡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作者身份上的分化来考察,单纯地用“人的觉醒”来考察是不够全面的,并因此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应是萌芽于先秦,完成于两汉。  相似文献   

12.
康翠萍教授认为,培养人的自我意识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遗憾的是,无论是基于哲学的自我意识论证还是心理学的自我意识研究都难以支持这一论断。自我意识的哲学话语通过肯定其作为人之存在属性的普遍必然性间接否定这一断言,而心理学关于婴幼儿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则直接证伪了这一判断。并且,基于这一过失性理论假设,康文通篇存在诸多理论与逻辑悖结。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无需强调培养人的自我意识,而是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突出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调查与测量的方法对1989名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做了概括的描述,同时对初中、高中男女不同性别和城乡中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在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高一到高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初中学生,男生自我评价的水平明显高于女生,城市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学生等结论。  相似文献   

14.
Social anxiety in the peer groups is currently viewed as typical of early adolescence. This awkwardness with peers is supposedly a consequence of the of the multiple changes occuring during this period. Nevertheless, empirical evidence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xiety with peers, as well as its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is scarce. To shed light on these issues, a total of 508 French fourth-to-ninth-grader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their perception of social anxiety with peers. They assessed also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self-consciousness and perceived peer acceptance, because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se two social cognitive dimensions were correlated —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respectively — with social anxiety. Within each of these three general domains, several more specific variables were considered. Specifically, inward and outward self-consciousness were distinguished. Overall, a decreasing tendency with age was observed for social anxiety and inward self-consciousness, although the participants increasingly perceived thewselves to be neglected by their peers. Correlational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inward self-consciousness, outward self-consciousness, and perceived peer acceptance contribute independently to social anxiety.  相似文献   

15.
六朝时期,文学彻底自觉,而自觉的内涵,各家意见不一。能够真正体现文学自觉的就是"文体区分"和"文笔辨析",换言之,这两方面乃是六朝文学自觉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人类自我意识的意义及其三次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觉悟自己内中之"我"乃是人生明根的最要之事;因而自我意识也不仅是获得关于自身的知识,更是对"自我"之存在与特性的领悟和对待。自我可分大我与小我诸多层次,人类自我意识也是循序自我的层次而发展,经历了群体自我意识与个体自我意识的两次觉醒。自我意识作为标志人类本性的高级精神活动,把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并超越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由而开始了人生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在此过程中,自我意识又作为环境和教育作用的中介因素和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持恒地促进着人之才能、品德和人格的不断发展,并构成社会经济文化兴盛繁荣的发展条件;同时,它还通过人类"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机制,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使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升到现代文明社会。由于社会发展的最高和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自我意识作为人生发展的核心因素,也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近现代社会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招致了生存环境危机,呼吁人类保护生态平衡;人们内中纯粹自我的存在和众我同一之理又昭示着天人一体的大道;人类今后将在"天人合一"境界的普遍领悟中实现自我意识的第三次觉醒。由此开创天地万物共存共荣的新世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is focused on hypertechnology in curriculum and culture.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at literature.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that human reality emerge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forces, the reader is invited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that in this generation of students we may be experiencing an historic shift in consciousness and a genuine intellectual rift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If, as is suggested by important segments of the literature, styles of symbolic self-consciousness are formed and contoured by evolving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we might expect that a reading-based style of symbolic self-consciousness will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a style of self-consciousness formed by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visual images. This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we are currently in a transitional state, as we shift from one style of consciousness to another. 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in this time of transition (and points for further reflection)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8.
在《精神现象学》等著作中,黑格尔从主奴关系———人类最早的人际关系入手,揭示了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定历史形态。他指出,自我意识诸形态存在的前提是由于生命和欲望;个体性自我意识在主奴的生死斗争中产生,其前提是相互承认;通过劳动,奴隶个体的自我意识回到自身。黑格尔进一步认为,整体是民族,是国家,其本身是一个个体,个体性的存在与统一的整体在现实的辩证运动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9.
论自我意识及其与自我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自我意识问题;自我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以及自我发展完善中自我意识的作用。在前一问题中,阐明了作为人的意识的两个方面的自我意识与客体意识之间复杂、深刻的关系,自我意识在人类适应活动中的巨大意义,并对各种歪曲和贬低自我意识作用的思想错误进行了分析、评价;在后一问题中,对自我从物质自我,到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从被动自我到主动自我的发展过程以及自我意识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作了分析说明。其中特别强调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者之间的协调和转化,尤其是精神自我中的主动自我和被动自我之间的协调和转化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庄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对魏晋士人的思想、言行、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魏晋士人将老庄的哲学融入自己的人生当中,对自由、生命、自然有了自己的解释。《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体现了当时士大夫在老庄思想影响下的整个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