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13年是中国近代音乐先驱青主诞辰120周年早年青主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毅然参加了辛亥革命.留德期间,青主在音乐作曲理论、钢琴、小提琴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习.青主出版的《乐话》和《音乐通论》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的美学观点至今影响着后人他创作的32首艺术歌曲和60余篇音乐文章开启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先河;青主从艺术角度最早选择出版了德国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并精心配译了中文唱词;他称席勒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是有着“伟大思想的诗”和具有“最伟大的思想”的音乐.青主《乐话》中小提琴和钢琴理论至今对教学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艺术歌曲的中国化呼唤 18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浪漫主义音乐潮流,到19世纪初,以舒伯特的作品为标志,出现了艺术歌曲(Art Song)的新品种,并与民歌(Folk Song)区别开来。舒伯特十分重视音乐与文学经典的结合,大量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歌作为歌词,仅用歌德诗歌谱曲的就有72首。艺术歌曲在舒伯特的600多首作品中,初步形成了文学经典、音乐灵感、钢琴伴奏三者合一的体裁特征,获得了类型上的独立性。1920年,青主在德国留学时写成《大江东去》,从此开启了中国的艺术歌曲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国内音乐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其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中,在其创作的著名歌曲《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中,在其音乐表演和研究音乐社会功能的成就中都体现出极具表现主义思想的音乐美学观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青主将音乐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灵魂的艺术,不仅在当时是不可多闻的声音,直到今天仍有它积极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国内音乐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其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中,在其创作的著名歌曲《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中,在其音乐表演和研究音乐社会功能的成就中都体现出极具表现主义思想的音乐美学观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青主将音乐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灵魂的艺术,不仅在当时是不可多闻的声音,直到今天仍有它积极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课型:以鉴赏为主的综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鉴赏男高音独唱曲《重归苏莲托》、男中音独唱曲《大江东去》、女高音独唱曲《夜莺》、女中音独唱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教材选自人音2020版普通高中教材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歌曲艺术”)教材分析:《重归苏莲托》是一首男高音独唱曲,此曲通过男高音明亮而富有诗意的音色表现了苏莲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也借此美景表达了对爱人思念和对真挚爱情的追慕。《大江东去》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被誉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歌词选用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曲家青主借助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通过钢琴伴奏织体的变化、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将中国诗词语音的韵律与音乐的旋律巧妙融合。《夜莺》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独唱曲,歌词选用诗人安东·捷尔维格的诗篇。通过花腔女高音轻巧灵活的演唱技巧和丰富的人声色彩表现大跳音程和装饰性变奏的华丽曲调,使音乐婉转动听。《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女中音独唱曲,维吾尔族手鼓的典型节奏贯穿全曲,使歌曲既充满活力激情又充满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6.
田野 《华章》2012,(28)
青主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艺术歌曲创作,被称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美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是我国艺术歌曲专业化创作的先驱人物之一.他曾发表了大量关于音乐美学的音乐文论以及两部代表他音乐美学观点的理论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这些著作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较多而又集中探讨音乐美学问题的一批著作.  相似文献   

7.
自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诞生至今,中国艺术歌曲从无到有,日臻成熟,作曲家们为中国声乐艺术沉淀了越来越多的声乐精品。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内容不断拓展,作品质量不断提升,演唱形式也不断丰富,为声乐学习者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样在声乐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词艺术源远流长,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既具有音乐性又具有文学性。其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领域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古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逐步融合,进而创造出古诗词艺术歌曲。《落梅风》便是这样一首作品,它选自《元曲小唱(三首)》中第三首作品,本文主要从演唱方面进行研究,更进一步论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  相似文献   

9.
<正>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就是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约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艺术歌曲随着欧洲早期的各种文艺形式传入到中国,迅速得到国内文化界人士的欣赏和追捧,也是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李之仪、冼星海、刘半农等人成为传播、推广、创作艺术歌曲的先进人士。主要作品有《我住长江头》、《夜半歌声》以及《叫我如何不想她》等。第二个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作曲家青主所作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和当代作曲家徐孟东所作的混声合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词,但所用的创作技法与动机却截然不同,本文以这两首作品作为比较对象,来探索当代作曲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艺术歌曲是随着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热而兴起的一种歌曲体裁,中国艺术歌曲产生于民国初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以《大江东去》为例,从创作背景、调式调性、旋律风格、歌词、伴奏音乐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旨在帮助我们在欣赏、演唱此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能够比较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类艺术歌曲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对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顾娜 《华章》2010,(28)
"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中创作了600余首艺术歌曲,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艺术歌曲形成了一种与古典乐派作曲家迥然不同的新风格.<鳟鱼>是舒伯特作于1817年的一首艺术歌曲.通过对此曲的分析,我们对他当时的创作特点和艺术特征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我爱这土地》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艾青的抒情诗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这首艺术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女高音独唱声乐作品,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歌唱技巧基础来实现音乐形象,也需要艺术想象和情感的处理来更好的演绎作品。  相似文献   

14.
殷士琳 《教师》2008,(6):115-117
《死神与少女》是奥地利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舒伯特于1817年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在音乐史上赫赫有名、舞台上长盛不衰的艺术精品不论是其自身的历史地位,还是对于了解舒伯特乃至浪漫主义早期德奥艺术歌曲风格以及对于声乐教学的训练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简单回顾,以《死神与少女》为分析对象,以艺术歌曲中的“音乐形象”为切入点,总结出关于如何通过实际音乐作品理解和塑造音乐形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大多以古典诗词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黎英海选取了古诗《登鹳雀楼》创作整理成艺术歌曲,这首歌曲以独特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形象的表现手法,诠释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文中主要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创作技法和演唱分析,充分展现作品内涵与音乐形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青主的一部代表作品,是20世纪上半叶极具鲜明时代特征的一曲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青主个人创作的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迈出了辉煌的一步.文章从创作技巧、歌词题材、演唱风格三方面对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探究20世纪早期艺术歌曲的时代性总体特征在该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我国20世纪30年代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青主和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相似文献   

18.
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其相关作品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发展路向和基本风格。本文旨在针对《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收录的七首艺术歌曲之一《桥》这首作品,通过对其曲式结构、和声功能、钢琴伴奏部分的初步分析,来观察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黄自是近现代中国音乐舞台上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身为"学院派"的领军人物,培育出一批改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优秀弟子。其创作领域包括合唱、电影歌曲、器乐作品、艺术歌曲等。本文以《玫瑰三愿》这首艺术歌曲为例分析,来探究黄自艺术歌曲的独特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艺术歌曲是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嘉陵江上》是由贺绿汀所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作品也非常的具有代表性,在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歌词内容充分的表达了创作者的爱国情怀,其创作技巧也反映出了当时我国作曲家洋溢的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