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首次提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这对概念.文章回归理论提出的背景,探究这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强调提出“消极修辞”的理论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发凡》阐释了修辞标准和修辞分野两大问题,并指出了修辞的评判标准是适合题旨和符合情境,修辞的两大分野是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这些开创性的理论,为其后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与发展给予了科学的引导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修辞学发凡》于中国修辞学史而言意义非凡。试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研究成果(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为基本根据,对避讳做以概述,借用古籍著作中相关避讳辞格的例子,并结合它与婉转辞格的异同,以此总结避讳辞格所表现出的"积极"特征,进而对积极修辞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宗廷虎先生从事修辞学教学和研究近50年,在学术道路上长期潜心钻研、孜孜以求,取得学界公认的累累硕果.他的著作和文章内容涉及修辞学理论、修辞学研究方法、修辞学史、修辞现象研究、修辞应用实践等诸多领域,为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从"修辞理论的独特建树"、"修辞学史的巨大贡献"、"修辞实践的骄人成就"[3]三个方面对宗廷虎先生的修辞学研究作了一个轮廓性的概括和评述.  相似文献   

5.
以《秦腔》方言词语为例,论证了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消极修辞"理论的原则——"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  相似文献   

6.
一、辞律与辞格的比较 陈望道先生提出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分野,长久以来对其重视和研究的程度不一。修辞学界对“积极”与“消极”的提法,一直存在着异议。1963年,东北师大中文系在编写教材和语言学名词解释的工具书中,提出了把积极修辞叫“修辞格”,把消极修辞叫“修辞律”。之后,修辞学语言学的许多著作,在揭示“修辞”这个定义中,都用  相似文献   

7.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的两分野: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修辞现象这个整体。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不存在优劣之说,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既要注意积极修辞,也要重视消极修辞,力求二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广义修辞学经历了酝酿准备、过渡性探索等阶段后才脱颖而出,既吸取了域外隐喻研究等泛修辞观的理论资源,也得益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思想濡养,最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从修辞观来看,广义修辞学领域内可以分为"大修辞"、"广义修辞"和"复合修辞"三个类型。广义修辞学以修辞原理为标准来确定研究对象,并建构了"两个主体+三个层面"的研究范式。广义修辞学理论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因而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宋代学者陈骙和现代学者陈望道相隔数代,其修辞学说也各成体系,但他们各自修辞理论的形成和《论语》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认为,儒家经典《论语》中阐发的“文”“质”观,对陈骙确立修辞诸原则和陈望道提出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两大分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论语》与《文则》《修辞学发凡》的比较来探讨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产生后,修辞学界掀起了认知修辞学的研究热。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成果主要集中于积极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方面的探讨。而修辞学的另一大分野——消极修辞,尚未有学者从认知心理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尝试用图形-背景理论阐释辞规的认知心理,认为辞规是图形-背景朝着熟识化角度的调试。  相似文献   

11.
袁晖先生在评述吴士文先生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时说:“80年代以来,吴士文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积极修辞方面的辞格和消极修辞方面的辞规。如果说,辞格研究是他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潜心探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那么辞规研究则是他带领和组织一支队伍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集体攻关而形成了修辞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2000年10月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心灵曾受到强烈的震撼,因为当年我深为吴士文先生“修辞方式系列化”的设想,特别是其中关于消极修辞的模式,即“辞规”的设想所吸引,对“辞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了吴先生组织领导的辞规研究工作,并对辞规研究作过一些理性思考,对这段经历怀着深深的眷念。10年前吴士文先生仙逝,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缅思与痛惜。今天,在吴士文先生诞辰80周年暨逝世1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寄托我们的怀念之情。1932年,陈望道先生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树起了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发凡》明确指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并把修辞现象大别为两类:消极修辞现象和积极修辞现象,同时又将修辞手法区分作消极修辞手法和积极修辞手法,从而建立了...  相似文献   

12.
从"术"到"学",加强修辞理论建设是修辞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修辞学学术探索的自然选择。加强理论建设可以从深化修辞主体及语言本体的研究入手,同时应该注意修辞理论的科学性与简明性等问题。修辞现象与普通语言现象相比,它包含着人的更多智慧性的认知操作,修辞理论建设好了,修辞现象解释清楚了,常规的语言现象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这正是修辞学的语言学价值所在。另外,修辞学研究可以催生新的语言学理论,可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还可以为探索语言从用变到演变的规律,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周俊海 《海外英语》2014,(13):236-237
该文从现代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将商务谈判活动视为一个修辞过程,运用西方新修辞学的"修辞情境"理论来研究情境对商务谈判效果的影响。将修辞情境分为急需、受众、限制、时机等四个要素,并结合修辞情境的四要素对商务谈判实例进行分析。该文认为修辞情境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商务谈判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修辞研究同一种语义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不同表达方式中做出抉择,肯定积极的变异,否定消极的变异.结构、语义、表达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语言研究永恒的主题.《修辞学发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构建了科学的汉语修辞学消极修辞、积极修辞理论体系;《现代汉语修辞学》创新源于张先生的普遍联系的系统思想.修辞学应该继承陈望道、张弓等先生的学术思想,在普遍联系的基础上结合结构语义研究表达.  相似文献   

15.
《莆田学院学报》2016,(1):76-79
运用语符学"两个平面四个层次"的理论对修辞语言结构进行分析,推导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修辞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叙事学对叙事结构具体内涵的阐释启示修辞学:修辞语言的表达形式是构成修辞语言的各种修辞方式;修辞语言的内容形式是组成修辞语言的要素。组成修辞语言内容形式的要素有修辞元素和修辞介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语用学理论与修辞学中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结合起来,以庄子的会话语篇为语料,从语用修辞行为、语用修辞意图和语用修辞效果三个方面分析庄子语篇中会话的特点,通过实证研究说明语用修辞研究方法适用于庄子会话语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2013年的修辞研究,多学科研究者加盟,突破语言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路径,走向了更广阔的研究地带。小同行修辞研究最大的亮点是运用全球视野,借助核心期刊平台,集中讨论修辞观、修辞学科理念、修辞学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大同行的修辞研究大多遵循传统研究路径,主要论述语法、语义的构成,增加修辞观察点,强调修辞效果。超同行修辞研究大多借助修辞理论研究本专业问题,修辞学视角,使得研究成果具有新意。跨学科视野下的修辞研究,更多表现为学术召唤意蕴,激发小同行自我突破,借鉴大同行、超同行成果为我所用,理想研究状态应该呈现"修辞学前沿,是其学科前沿;修辞学深度,是其学科深度"面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对以"容器——内容"意象图式为认知底蕴的汉语语言形式和修辞现象进行全面的论述。论述关及古代汉语修辞学,也关及现当代汉语修辞学,而用以观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理论、方法有所不同。本文是拓宽修辞研究的思路和加强修辞研究的科学性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理论修辞学>是一部充满"越位之思"的修辞理论著作.它立足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建构了一个新的修辞学理论架构,全书融入了作者的新思考、新观念、新见解;作者还对传统的内容从新的视角切入做了新的阐释.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创新著作,将会推动修辞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曹石珠的形貌修辞研究有三个特点: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陈望道的形貌修辞理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修辞学分支学科———形貌修辞学;二是理论上多有创新,超越并修正了前人的理论;三是对作家的形貌修辞作了广泛研究。曹石珠形貌修辞研究扩大了中国修辞学的范围,增加了中国修辞学的内涵,为人们的修辞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