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分野的角度看,霍布斯的国家概念是全新的。这一"全新"表现在霍布斯以"恐惧"这一"现代"激情为基点建立他的"利维坦":在自然状态下,身心平等的个人之间相互恐惧;由这一恐惧而推演出的最初两条自然律;进而订立契约及遵守契约的动机也必须依赖恐惧;国家的稳定也必须依赖个体对主权者的恐惧;以及两者之间战争的延续,也即恐惧的继续。  相似文献   

2.
霍布斯试图解决近代基本政治制度设计问题,涉及公权力的合法来源与维持、私有权利和利益的合法保护与维持及两者的合理协调等问题,他构想的主权者形象"利维坦"存在一个令人不安的困境:只有超越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主权者才能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自由和私有财产,主权者是必要的,是合法地垄断和使用暴力的惟一主体,但是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不愿意受到强力的约束,主权者既是必要的又是不讨人喜爱的。利维坦假设的主要动机在于避免内战,君主的绝对权力成为保护人民权益的手段。个体的生命、和平与安全,离不开强权的庇佑。利维坦假设导致西方政治思想史从强者政治学转向弱者政治学,从君主美德转向制度正义。只有信任才能进行合作,只有契约才能保证合作。作为人际信任和合作的制度保障,国家和政府的强制力是必要的。基于契约和正义的制度美德,其内核仍然是国家主权,它是人民福祉的源泉和维护人权的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以绝对的个人主义为理论前提,忽略了个人的政治义务和公共责任,导致社会公共精神的匮乏。霍布斯以"利维坦"的国家象征阐释了个人的政治义务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对于校正极端个人主义自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是对历史的“前政治状态”和哲学的“非政治状态”的集中的概括,自然状态从根本上来说是私人理性活动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任其作为的结果。权力与秩序是霍布斯公民思想的主题。权利被霍布斯放在秩序前提的位置从而获得对于秩序的优先性。霍布斯所强调的服从是建立在国家(主权者)保护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对契约制度的服从。中国当前也与霍布斯所处时代的英国有相似之处,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如何使人们能够以公民的角色进入现代社会,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们探讨和研究霍布斯的公民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霍布斯在其自由观中指出,绝对自由人只存在于自然状态中,而在这种状态中绝对自由实际上却无法实现,因为,个人只有保障了生存权,才可谈到自由,自然状态下人们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国家专制的建立就是为了保障个人的生存权,因此,专制下的有限自由才是现实的。专制下的公民只享有自卫与经济的自由权利,而不再享有政治自由。同时,霍布斯的自由观也成为了自由主义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卢梭认为每个人交出全部自由而能和以往一样地自由,赋予主权者统领一切的绝对权力并依“公意”而统治,但主权者的落地实现必然呼唤奇理斯玛式人物,由此道德理想国因制度缺位而反转成为道德独裁国,个人和市民社会则地位尽失。  相似文献   

7.
《利维坦》是英国近代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霍布斯的成名之作。在该书中,霍布斯以利维坦为喻阐述了人们为避免自然状态下的苦难,通过订立契约、让渡权利、组成国家的过程。霍布斯所提出的人性恶、自然状态、利维坦(国家)等一系列概念及假设,不仅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国际政治理论同样具有启迪意义。《利维坦》被经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视为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源泉,而理想主义的世界主义也从中汲取了有益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霍布斯的政治态度外显为保卫国王和赞成君主制,但其真正用意与真实态度在于保卫国王作为主权者的权力,在于保卫近代国家所应有的主权权力.  相似文献   

9.
霍布斯与恐惧相伴终生,但恐惧带给霍布斯的并不只是怯懦,还有成就。对重返自然状态的恐惧使得霍布斯意识到主权权力的重要性,对主权者命运的恐惧使得霍布斯觉察到知识权力泛滥的危害性,而用强大到极限的主权权力的恐惧来对抗知识权力扩张的恐惧又是霍布斯所追求的终极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丁毅超 《文教资料》2012,(15):60-61
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被分为四个部分,即论人类、论国家、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论黑暗的王国,现在研究霍布斯的学者习惯于强调他的机械论色彩,从而认为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是一种依附于自然科学的产物。本文试图通过对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的全面分析,进而领会其政治哲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以人性论与社会契约论作为其国家权力观的理论原点,并把生命权作为人的绝对的权利,认为人在没有公共权力保护自己的情况下会展开相互的斗争,从而使得生命保存成为不可能.为了保护个人权利,他认为必须要赋予国家以绝对的权力.他虽然明确指出了这种绝对国家权力的行使范围,但却没有对防止国家权力越出界限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当之无愧的政治哲学家。他承前启后、推波助澜,为近代社会契约理论几乎经久不衰地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霍布斯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自然状态"是霍布斯对历史的假设和虚构,社会契约理论是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的产物,因此并不适合推广到一切社会;作为主权者的君主个人被赋予了过高权威,却不能确保所有人民安全、平等、自由。  相似文献   

13.
英国十七世纪哲学家托玛斯·霍布斯在英国内战中写下了《利维坦》这部哲学经典著作。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 ,人类普遍具有一种权利欲 ,人们对权力的欲求必然导致无政府状态。三个世纪以后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在他的小说《蝇王》中重申霍布斯的这一哲学观点。本文拟对《利维坦》和《蝇王》进行比较阅读 ,从而揭示《蝇王》中的哲学话语。戈尔丁试图运用霍布斯的哲学观点来说明现实问题 ,抨击帝国主义攫取世界霸权 ,破坏世界秩序 ,企图使整个世界陷入无政府状态的邪恶本性。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从彻底的个人主义前提出发,认为每个分立、自利的个人为了自我保护而立约组建国家。但他把个人权利的部分转让释解为全部转让,主权由此获得不受任何制约的绝对权力,制度安排无由给出,国家权力内失制约平衡、外失监督约束。霍布斯的政治逻辑因此由自由主义之根结出国家主义之果。  相似文献   

15.
启蒙时代阐扬的政治法律观念,对西方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深远影响。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启蒙哲学,存在着诸多歧义的理解方式与实践形式。霍布斯从特定的人性论立场,对自由主义的成立前提即利维坦国家,做出了奠基性的解释。随着"权利时代"的来临,"利维坦"却被彻底遗忘了,但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霍布斯作为绝对君主制的辩护者,在与共和主义关于自由与强权、自由与民主、自由与法律的争论中,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性和开创性的自由观。他认为自由就是没有外在障碍,自由人能在其力量和智慧能够办到的事物的范围内,不受阻碍地做他决意要做的事情。虽然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建立的国家.颁布的法律对人的选择构成了限制,但是也没有影响人民享有法律外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在拉丁语中,“Civilis”(文明)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持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的《利维坦》一书,首先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他当时所说的“文明社会”,是指与战争状态相对立的和平状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把文明视为民主、自由和平等,与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对立起来。摩尔根的社会发展学说则将史前社会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期,与“文明”时期合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人类从蒙昧、野蛮时期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18.
善、理性和美德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彰显出霍布斯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征。霍布斯认为人本性追求绝对的自由和主观的善,结果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暴力致死的恐惧使人们发现自我保存是最根本的善也即客观的善。为达到自我保存这一目的,人们的正确理性发现了自然法,并立约建立国家主权来提供道德和法律保障机制。霍布斯的伦理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突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兼具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9.
罗轶轩 《政治思想史》2019,(1):176-195,200
主权权威与分权机制是现代宪法政治理论的两个核心构成要件,彼此之间形成了动态的和谐关系。不过在现代早期,主权概念是依托绝对主义话语建立的,以至于博丹、霍布斯和孟德斯鸠都断定二者在根本上是矛盾的。然而,主权的公共性在实践逻辑上要求刚性的制度控制来规范权力的使用,以防止主权被私有化、国家被家产化。只有对绝对主义主权概念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主权者的虚位化之后,才能达至主权与分权的现代和解,然后才能依靠分权制衡机制来保证主权的公共性。洛克基本完成了这一理论改造工作,但并不彻底。只有到了《联邦论》,完全的现代宪法政治理论才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20.
宪政的主要内涵是通过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和对人民自由进行保护。文章在对宪政内涵进行简单地考察之后,指出托克维尔提出的宪政思想是基于对民主的担心,民主可以导致“多数的暴政”,也会导致“民主的专制”,从而带来个人自由的失却。为防止这种危险,托克维尔认为必须实行宪政,即首先要在国家机构内部实行权力制约,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制衡和权力的横向分立;其次是宪法对国家的权力要有明确的限制,保证公民有结社和言论自由,从而实现宪政与共和两种政体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