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岭南广州,提起袁伟时,媒体人尤其是思想文化学术类的媒体中人,恐怕少有不知道的。他是中山大学的老教授,近代史研究专家,思想活跃、生产力强、“卖座”率高的作者,此外,他还有一个独特的角色,就是做为媒体牵线搭桥、延揽作者的“红娘”。“红娘”先生袁伟时口碑很好:人脉既旺,眼光又高,最难得的就是那副古道热肠。他一直为广州多家媒体做“红娘”,使不少媒体与作者结下良缘。其功虽不昭,影响却深远。因此,媒体人对这位“红娘”尊敬有加。要说袁伟时的人脉,据我所知,他与国内国外、知名或不知名、年老或年轻、或哲学或历史或文学或法学或政治学等方面的学者都有交往。其本身又是学术中人,熟悉学术界的情况,所以,说他是“作者信息库”一点也不夸张。他给媒体提供信息、帮助约稿或推荐文章,全都因了这人脉。利用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来牵线搭桥是袁伟时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方式,非有人脉者不能做到。中山大学是一群媒体人爱去的地方,那里常常会有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多半,讲座和研讨会是由袁伟时召集和主持,而主讲人则天南地北、海内海外都有。这种方式持续了多年,似乎已成了一种传统。媒体人经常参与学术活动,按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当它由一个人而发生,并长期坚持时,就非同...  相似文献   

2.
学界     
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入了关键时刻;在这一时刻,公民的心智状态对自己乃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无疑十分巨大。著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历史系袁伟时教授在最新出版的《开放时代》上发表《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指出,正确处理国际关系,是完成现代化这个历史重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81岁的袁伟时教授结集出版的《昨天的中国》,主要收录的是他最近几年以访谈为主的学术文章,书中几乎每一篇文章,呈现给读者的都是一种充分世界化的相对恒定的路径谱系。用他在该书自序中的话说:"历史一再回到原点。法治,个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07,(40):93-93
进入1990年代以来,80年代形成的中国思想文化界统一的启蒙阵营,开始出现分化。这一分化,无论在现实批判和学理表述层面,都有着复杂的背景、激烈的交锋和错综的关系。作为一种“启蒙的自我瓦解”,对于启蒙的不同理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对于启蒙的反思,从根底上看,既是理论论争,也是史实的考查之争。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近日在《经济观察报》上撰写长文《民初宪政挫败与启蒙》,对民国初年的宪政及其失败这一历史个案做了重新检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冉淑龙 《大观周刊》2011,(28):189-189
历史是“既成事实”,编辑历史教科书只能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也许是因为“历史必须真”在作怪,历史教学从来就是按教本把当时权威史家的“断言”(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正因为这样.历史作业天然就是机械抄袭。这种教学观念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的“机器”.传统的“历史作业”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  相似文献   

6.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是以叙事的方式对历史的重构与解读。对于“历史”这一概念,人们往往将过去了的、已经发生过的视为历史。“新历史主义”1973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其对历史史实的研究中提出了“元历史”的概念。怀特的历史观,首先包括对于所谓“历史”的重新定义。他认为一般人们将历史视为关于过去的事情是偏颇的,历史学家真正关心的是某种“能够有意义地加以讨论”的“过去”,而关于过去的资料本身并不是历史的知识,它只是所谓“档案性”  相似文献   

7.
郑晓华 《新闻世界》2009,(9):164-165
受“新历史主义”的影响,当代的历史纪录片与传统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相比,在记录方式上凸显了“细节表现”、“口述历史”和“情境再现”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8.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研究工作和档案馆工作,原本属于同宗的。在我国古代,“史”这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历史”与“档案”,“历史研究者”与“档案工作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代的“史官”既是历史研究者,同时又是国家典籍(包括档案)的管理者。相传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德经》的编修者老子李耳,就曾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档  相似文献   

9.
以50万言评述几千年中国历史人物和事变的《历史的顿挫》,令人感受最强烈的,大约无过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努力追求在历史中确立自己。近年来人们关于传统文化的争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实在是对于历史的“态度”的争论。有两种基本态度颇有势力:一是视历史为“包袱”,因其异常沉重乃至决心扔掉它。它在学术上的“不严谨”,已足以使其一切良好愿望付之东流。更重要的是,它在人文意义上实际反映着一种历史研究避实就虚的“懦夫心态”。另一种态度正相反,视历史为“财富”,因其价值巨大乃至陶醉其中。“财富”在一些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两大知名传媒品牌——“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Discovery”进军中国后,美A&E电视公司创立的主题频道“历史频道”也宣布即将由阳光京文公司引进中国。“历史频道”是24小时播放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频道,在美国收视率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评论家王晖先生有一个观点: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要重视时代更迭的“大历史”,同时也要重视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小历史”,也就是微观个人“毛茸茸”的具体历史生活。那么,赵瑜的报告文学新作《寻找巴金的黛莉》就可算这样一部“毛茸茸”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总之,新闻“存”久了,就成为历史。然而,有一种“新闻”却非常特别,不是为了公开报道公众传播,只是为极少数人“通消息”。在中国特色语境中,这种“新闻”叫“内参”。重要的是,“内参”受到的限制不能说没有,但比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却要少得多。所以,当经过几十年“冷藏”后,这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新闻开始“解冻”,便是格外珍贵的昨天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媒介事件”的概念在传播学中由来已久,丹尼尔·戴扬和埃利胡·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电视现场直播》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遂个“戴卡”定义,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电视”和“历史事件”,而电视无疑在该定义中处于核心地位。事实上,所谓“媒介事件”在这里就等同于“电视事件”了。  相似文献   

14.
戴建秋 《大观周刊》2012,(30):21-2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借助实践概念工具使得自然从此真正具有了历史的维度,成为了 “历史的自然” 和 “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马克思将人与自然关系考量纳入到了历史实践范畴之中, 将 “人改造自然” 和 “人改造人” 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历史只称“史”。记载史的人称“史官”,是朝廷的官员,其职责除了记录本朝的天文、地理、人事、灾祸及研究前朝历史外,还为朝廷掌管“典籍”。可见,古代的“史”的范围比现在更广泛。“历史”一词于近代才出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学堂里开设“史学”课,第二  相似文献   

16.
一梁启超当年在谈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时曾说过,根据中国的历史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所谓“中国的中国”的研究阶段是指中国的先秦史,  相似文献   

17.
正记者:晚清政府变革是在反复受挫之后才选择改革?晚清的既得利益者主动掀起一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袁伟时:不要以为既得利益者肯定一味反对改革。在覆没的威胁下,他们也要寻求生存的希望和道路。这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晚清70年,改革成败得失都与既得利益集团息息相关。1865年开始的自强新政(洋务运动)是改革。三次战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太平天国战争),内外强敌敲打,统治者不得不变。不幸,这样的片面改革没有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文献”郑玄注的历史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指出郑玄“文献”观是与知识管理观念相一致的。并对“文献”之“献”做了补充注释,指明了“献”在知识信息存贮及传递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9.
崔杰 《兰台世界》2019,(7):48-50
本文在“元数据”定义的基础上,应用同构性档案本质观点详细地阐述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构建中的元问题,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定义为“档案历史联系数据的数据集合”,揭示出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整理档案历史联系”的根本功能以及“必须最大限度保持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同构性”的构建原则,以此印证了同构性档案本质观点的理论导向功能及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话语理论及其对新闻传播研究的价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中阳 《新闻界》2006,7(3):46-47
历史决定着话语,话语演绎着历史。历史的元素就是由生活在某种历史情境中的人们的“言”与“行”构成的,也就是由“话语”构成的。因而,由话语切入去研究历史,去研究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各个历史侧面,当是一个十分富有价值的视角。话语也是传播的产物,只有传播才产生话语,由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