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着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拓展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胡锦涛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提到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时特别强调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重要性,这是对我们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界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引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成熟。温家宝总理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足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普布阿旺 《西藏科技》2005,(11):21-22,40
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这是符合新时期时代特征,具有远见性的思想。多数民族地区位于祖国的边陲,并且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对整个社会和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从“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着手,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关于山东省农业现代及发展方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制定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二三四五六”的基本思路,突出自主创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把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统筹发展。虚事实做。着力打造科教强省和文化大省,不仅开创了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的新局面。而且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浙江省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与经济的统筹发展,也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6.
科技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的要素之一。通过对科技资源统筹研究综述,分析科技资源统筹模式及科技资源配置评价,并结合科技资源统筹研究及实践进行深入探究,为我国科技资源统筹提供有益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对中国来说,最重要就是城乡统筹问题。城乡统筹既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又有利县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要在体制统筹上做文章,要对城乡关系,工农业关系,资源体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进行战略性调整,打破城乡分治的状况,加快城乡融合,实行城乡优势互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久文 《中国软科学》2004,(12):102-106
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起伏之后,未来将在四个方面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趋势,这四个方面是:区域创新、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城乡统筹与区域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指导我国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并明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坚持“五个统筹”。本文着重阐述科学技术在实现“五个统筹”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庆探索统筹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方法和路子:牢固树立城乡文化平等共进的观念;让城乡统筹文化建设成为重庆人统一的精神寄托;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城乡统筹文化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城乡文化产业链。让文化事业真正成为重庆——“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向前发展所倚重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化解城乡矛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其战略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城乡统筹能否切实有效实现。从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出发,分析总结其设计思路,为广东省城乡统筹战略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进八21世纪以来,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发展。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对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的关键作用,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以科技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从实践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城乡发展不协调有关。单从收入指标来看,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到了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如果再考虑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获得方面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杨赠赠 《大众科技》2014,(5):226-228
进入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11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始终贯穿着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问题。邓小平理论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其主要内容有:高度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辩证关系;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密切关注;对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和创新发展的极度重视以及对农村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注重。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泽强 《未来与发展》2007,(2):14-16,13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统筹区域发展中,必须妥善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使市场处于区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纠正市场对区域资源的失衡性配置,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要求。本文在总结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与经验基础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体现“人本”、“公正”、“法治”、“多元”、“绿色”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基本思想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设计要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系统分析中国新型城市化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与意义,提出了未来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设计的7大原则,建议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3大组团式城市群、9大城市带、50余个城市中心作为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最佳载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内涵中,成为获取新一轮“发展红利”的高端平台。  相似文献   

18.
赵玉阁 《现代情报》2005,25(2):223-224,F00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长远目标看,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秩序。解决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和农业增收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进步。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浙江按照中央统筹发展的精神,根据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的重大转移。本文分析和研究了进入21世纪初期浙江“三农”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取得的成效。查找了浙江“三农”发展中的困难,提出了完善浙江“三农”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管理》2004,24(2):1-1
<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一种新的方向。它矫正了“唯增长论”、“唯GDP”的偏差,提出了“绿色GDP”及人口、资源、环境、公  相似文献   

20.
《学会》2005,(9):3-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近日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工作,就“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调查研究。胡锦涛强调,确定“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首先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更好地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