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城市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空前扩大。二是从城市化起步到进入"城市时代"。三是现代城市兴起,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城市的开放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四是城市群、大都市区的兴起,同城化和区域一体化正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绿色发展和城市生态化也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凌夫 《寻根》2010,(1):66-69
<正>中国现代书籍装帧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步的。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印刷术的传入、造纸技术的进步,现代书籍的印装工艺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时的出版物仍然套用中国传统书籍的装帧形式,书的封面显得陈旧而呆板,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开拓和倡导中国现代书籍装帧改革的领军人物,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  相似文献   

3.
邓锐 《世界文化》2010,(8):46-48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发型作为人类自身装饰文化的一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西方发型随社会背景的变化从颜色到样式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演变趋势总的来说为自然、简洁。  相似文献   

4.
张全海 《寻根》2012,(3):98-99
说到“巫”字的起源,李零曾专门将先秦两汉文字材料中的“巫”字进行排列比较(《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巫”字字形的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產生於我國傳統停滞時代,全民的福祉來自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因此儒家重視倫理,而倫理需要有健全的社會誘因制度支持,這個制度在孔子時代就是禮。工業革命後,世界進入現代成長時代,社會鼓勵個人追求自利,創造增加的價值,從中賺取利潤。然而現代成長時代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如今走上追求利潤而不創造價值的歧途;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漸背道而馳。儒家倫理的現代使命在於以我國傳統美德仁義忠誠信充實企業倫理,重建社會誘因制度,讓世界經濟得以在持續成長中,維持社會的和諧與安定,達到可持續的發展。  相似文献   

6.
云南考古材料显示,自夏、商时羌系民族便经青藏高原的东缘(四川西部)向西南地区迁移。自此,这种民族大迁移络绎不绝,到战国时期"因畏秦之威"又一次达到高潮。这些迁移的民族不单到达西南夷地区,一部分甚至进入了东南亚及南亚的东部地区。民族的迁移打通了沟通南北的交通通道,这便是"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南方丝绸之路"形成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贸易货物,较早的时候可能以输送铜料为主,西汉时铁、蜀布、盐等物成为大宗贸易货物,换回的则可能有象牙、玛瑙、海贝、珊瑚等。东汉时这些生活在崇山峻岭的民族可能已流行饮茶的习惯,并将茶的妙处传播至四面八方。在后来的日子里,"南方丝绸之路"的作用被以茶为主要贸易货物的"茶马古道"所替代。"滇"的名称是民族发音的汉译字,意为山间平坝、盆地的意思。"靡莫之属"也是民族称谓的一种汉译字,实际上是"毕摩、白马、贝玛"等词的不同汉译,是藏缅语族对"巫师"的称谓。由是我们可以推断出氐羌民族集团中氐与羌的来源不同,在早期是两个并不相干的民族系统。"羌"是从西北地区迁入的"牧羊人",而"氐"则是指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及云贵高原的山间平坝、盆地中的那些土著居民。早期羌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双耳罐类器物,而氐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小平底器。  相似文献   

7.
罗朗 《世界文化》2012,(8):42-45
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座城市有着很多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美国的城市中都是非常独特的。首先,这是一座山城,跟中国的香港和重庆一样,这个城市也是依山而建,爬坡上坎,道路非常陡峭。特别是从电报山乘坐缆车滑下渔人码头的时候,总令人感觉到一不小心,缆车就会滑落到码头边的大海里去。这也是一座雾都,由于地形和温度的影响,旧金山常年雾气弥漫。特别是城市的西区,从春天一直到夏初,几乎一直是笼罩在一片雾色之中。  相似文献   

8.
水色的美丽     
常工 《世界文化》2014,(9):I0001-I0004
<正>提到水彩,当然以轻松生动为第一特征。两色相遇,随水分多少相互渗透,变化莫测,浑然天成。画面里透明的色彩淡淡地告诉观者我可不是像油画那样层层叠加而成。水彩,就因为它的简括和不可预见的神奇变化而跻身各大画种之列。18世纪英国,画家们对大自然进行深入的观察,形成表现自然的欣赏性风景画。在色彩上突破前人的局限而追求真实的光色效果,显示了水彩画表现阳光和空气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恐龙为什么在地球上生存了那么久,而且分布的地域是那样地广阔?科学家认为这种动物的巨大身躯能够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恐龙现已绝种。它们大约是在7亿年前突然消失的,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然而科学家们说,我们应对作为一种动物为什么生存了那么久而感兴趣。从地球的赤道到两极地区,几乎到处都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在11亿年间这些动物的足迹遍布全球。科幻影视片中往往把恐龙描绘成凶猛的动物,喜欢互相残食,实际上大多数恐龙的生存不必通过独自的侵略与实力较量。大型的恐龙生存得最好,因为它们能很好地保持身体内部的温度。像今天的爬行动物一样,恐龙可能是冷血动物,这意味着它的体温应能随环境的温度而升降。如同大型的爬行动物,大恐龙在环境温度的变化中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查一下大海龟,我们就可以知  相似文献   

10.
六、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中国的这么多年间 ,葛维汉对四川西藏交界地区、四川云南交界地区和四川省内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十五次夏季考察。这些关于他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情况是从《1 92 3年— 1 93 6年大卫·克罗克特·葛维汉论文指南》 (罗森威格 ,1 984年 )和各种葛维汉写的有关其搜集之旅的文章和书籍中搜集的。在可能的情况下 ,我已经试着写了一些与此相关的文章 ,描述这些考察。在一些情况下 ,没有关于这些考察的笔录 ,而找到的参考资料又没有注明日期。在本章末尾 ,是一份我尽可能搜集到的有关这些调查的暂时编年目录。1 92 1年 ,葛维汉第…  相似文献   

11.
常工 《世界文化》2012,(12):57-60
为什么画200张布达拉宫10年前,我用颜料在水彩纸上开始了对西藏布达拉宫的描绘,至今还在继续对这座神秘而伟大的建筑进行着我认为有意义的色彩表现,在我的笔下,布达拉宫的色彩变得富有变化从而富丽并绚烂夺目,没有到过西藏的我努力将一个未曾过目的建筑完整而充实起来,我充满激情地演绎,觉得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建筑,那是一组神圣的殿堂,它将人类的理想和设计与施工的能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了震撼。我的作品是不是能够将布达拉宫的神韵展示并留在人们的心中?至少我是这样希望的。实际上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民间“一子两后”习俗是清代“独子兼祧”制度的前身,它的出现与唐宋时期开始的宗法制度下移有着密切关系。宗法制度下移导致的宗法观念平民化与宗族势力弱化是促使民间“一子两后”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现象之所以受到统治阶级与士人阶层的关注并认可,“礼时为大”观念的强化是主导因素。正因为“礼时为大”的观念不断强化,知识分子方能走出传统宗法观念的桎梏,打破常规,接受“一子两后”习俗,并主动参与到“一子两后”习俗的合礼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在构架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清末民初的一代学人首先接受的是"旧学"对其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钱玄同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以儒家经典和传统学术为核心,看不到"西学东渐"之风的任何影响。钱玄同最初被迫接触他所反感的"新学",不过是为了应付朝廷科举考试的"趋新"变化。在晚清的最后岁月中,"新学"已成为"时学",是另一扇"利禄之门"。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新学"的价值似乎都首先在于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谋生手段。在钱玄同由"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仍是传统文化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因素,是"新学"中的旧学成份最终打动了钱玄同。从表面上看,仅仅两年功夫,钱玄同就完成了由保皇派到维新派再到排满革命派的激变。但这三种看似水火不容的政治态度所依托的思想根源却大体相同,均与钱玄同从小接受的旧式教育息息相关。亦新亦旧,亦激进亦保守——这种矛盾混乱的内心状态正是清末民初许多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常态。  相似文献   

14.
东北民间故事的叙事策略具有单纯和重复的特点,却也存在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是其叙事时序虽整体上以倒叙为主,但不乏插叙及预叙的手法作品,往往是几种叙事顺序之间穿插交替地进行,展现了东北民间故事多样的行文方式。这些叙事顺序的交错使用影响到了东北民间故事的叙事速度,使得叙事丰满而又富于变化,故事的发展脉络明晰,形成了东北民间故事独具特色的叙事时序特征以及微观叙事节奏,突出表现了长期以来广大的东北民众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下形成的特定情感表达方式。借此我们可以多层面地理解和把握作为文学文本的东北民间故事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虽然已经趋于沉滞,但依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从当时的儒道关系可见其一斑: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以后,随着神仙道教主导地位的确立,道教和上层社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士大夫奉道者大幅度增加,道门中人多儒道双修,在当时礼学研究之风盛行情况下,也多以阐弘儒家礼教为务;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宗、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支柱,在这些道徒心中发挥极其巨大的影响,取儒学以弘扬其教就变得更为自然,许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他们改造为道教的戒律规范而成为教徒必须遵循的行为法则,道教于是被正式纳入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秩序的统一体系之中了。  相似文献   

16.
李暢然 《中国文化》2015,(1):193-200
戴震是清代考據學者的代表人物,其解經方法論鮮明、系統而凝煉,在後世學界也最具爭議性。一般都將其解經方法論解讀爲由實入虚、由部分到整體的單向方法,是一種脱離現實,特别是排斥讀者主體性的純文本主義,這就忽略了其"以心相遇"的體認面向,從而增加了今日"後續的漢宋之争"中一些無謂的争論。而且,如果批評戴震單向方法論和文本主義時自身却真的陷入了純文本主義,則更加不利於戴學研究的深入。一戴震治學自身的語用學維度戴震於乾隆十四或十五年①二十七八歲所作之  相似文献   

17.
在概念映射构成中的灵活性是在具象化和概念隐喻文学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勾勒了一个理论设想,将该解释重任置于受到制约一致以达到最大化的、有着连贯性的工作记忆方面的、与感应模式互动的注意动态上。在关于将时间映射到概念映射的空间域文本中,提供了对这种理论的一个测试。参与分类词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后-前,左-右)对应于过去或未来。当不相关的方位词与后-过去、前-未来的隐喻映射相吻合时,反应更快。而且,当引进一个新的高级任务相关的空间构架的参考时,就采用一种与新构架改变了过去及未来映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指向左侧空间、未来指向右侧空间)的方式,正如该理论预知那样。该研究显示,概念映射是一个实质性的灵活性问题,并通过任务、个人及文化而开放了研究隐喻变化的一个集合区,作为注意力动态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