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果 《报刊之友》2013,(9):134-135
如果从1999年北京《第七日》和福建《现场》算起,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电视民生新闻问世以后,为我国电视新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被学者称为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第三次革命”。然而,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从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内涵、现实需要、缺失与构建等四个方面探讨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问题,以期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广泛传播与贯彻落实,并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试谈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走热,成为电视新闻业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那么,什么是电视民生新闻呢?正如“新闻”定义的众说纷纭一样,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要素,还是形成了其基本的共识,比如电视民生新闻叙述的角度、叙述的方式,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的内容等。本文试从这几方面着手,并结合电视民生新闻应注意的问题,对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一、平民的视角,平易的叙述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是以传者为中心的。长久以来,媒体的镜头大都存在两种倾向:—是“仰视”,节目“官气”太重,给人一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之感,  相似文献   

3.
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使得“民生之风”一时之间席卷全国。民生新闻自形成以来,作为一种崭新的电视新闻形态,把视角聚焦到平民身上,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全新篇章。提出民生新闻实际上包含着为一种新的新闻观念,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样态“正名”的必要努力。而学界对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也一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里将对此问题做一次探讨和界定。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的热潮刚刚过去,电视新闻据说已进入到“后民生”时代。这意味着,对于关注中国新闻改革的人们来说,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又形成了。不过,回过头静下来想想,有些问题还有待澄清。所谓电视民生新闻,从新闻素材、聚焦范围,以及报道方式来看,明明就是社会新闻,明明就是地方性新闻。①为什么从业者却要冠之以“民生新闻”?对民生新闻,尽管有不少批评意见,但整体而言,人们不仅认可了民生新闻的提法,而且对这种新闻类型寄予厚望。李幸认为,肇始于南京地区的民生新闻是“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5.
当下,电视仍是市民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打开电视就会感受到电视民生新闻的勃兴,这几乎是中国电视界近十年来改革的最大成果之一,也是电视业界和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电视民生新闻恐怕已经成为近年电视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尽管围绕电视  相似文献   

6.
张晓明 《视听界》2014,(4):102-104
电视民生新闻概念的提出及其采编实践,强调以民为本,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重时政新闻、轻社会新闻的弊端,被学界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7.
张斌 《大观周刊》2012,(43):48-48
近十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浪潮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各级电视台,尤其是地面频道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勃兴的过程中,这一电视新闻体裁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报道内容单一,尽是琐事堆砌,同时安于表象;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受众心理负担加剧;正负报道失衡,娱乐化向暴力化演变,一些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花边新闻、媚俗新闻的代名词;媒体角色错位,从业人员常以“无冕之王”自居,“帮办”色彩浓厚,舆论监督“过犹不及”,新闻传播面窄,关注点过度倾斜,忽略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受众等。  相似文献   

8.
毕勤 《新闻世界》2011,(8):54-56
这是一个推崇创新的时代,电视新闻事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式,那就是电视新闻平民化。平民化是媒体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必然结果,近几年来各地电视台已经纷纷模仿,办起了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民生新闻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民生新闻目前应该有更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的崛起与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改革浪潮席卷国内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的崛起在对传统的电视新闻理论及实践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使电视人遭遇空前的彷徨与困惑。本文结合河南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改革实践,全面剖析了“民生新闻”的内涵、特点。以及其对电视新闻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推崇创新的时代。在电视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收视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一招鲜,吃遍天”的周期似乎越来越短,“先”和”鲜”的程度也越来越小,越来越难。比如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从推出“民生新闻”到现在不到两年,各地电视台已经纷纷模仿,办起了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作为城市电视台的主打新闻已经红火了三年多,对它的属性及价值判断,业内有较大分歧。有不少人认为它代表了当前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探求它的突破方式,也就把握住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动向。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从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改革经历了中央台的《东方时空》、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和城市台的“民生新闻”三个阶段,“民生新闻”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新闻节目应有的主体位置。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曾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股热浪.但当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却视之为收视率的重要砝码,致使电视民生新闻发生流变,与民生定位背道而驰,出现“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现象.如何寻求转型和升级,重新确立传播定位,构建公共新闻理念等是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广东电视新闻业变革为例,探析新型传播生态与...  相似文献   

13.
如今,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的“主打新闻品种”。①然而,冷静而理性思考,民生电视新闻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报道内容琐碎,报道视角肤浅,大多局限于百姓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等生活层面的现场描摹和情感讲述,这已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使民生电视新闻走出目前徘徊低迷的状态呢?笔者认为,找准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陈淼 《视听纵横》2005,(4):21-23
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很多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遍地开花的民生新闻栏目造就了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成为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然而,在这热闹背后也隐藏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值得我们电视新闻工作去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15.
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浪潮性”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标志。就业界而言,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性地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后,相继引起了业内,尤其是城市电视媒体对其内容选择价值及节目组织样式的效仿。“民生新闻”也由此成为业界及学界广泛应用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6.
林霞 《新闻爱好者》2008,(8):113-113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不管是在媒体人看来还是老百姓看来,新闻媒体只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一直被忽视和淡化。随着2002年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的新鲜出炉,风生水起的电视民生新闻在全国各级电视媒体上遍地开花,电视新闻也由此从“播”新闻向“说”新闻演变,进入“平民时代”。老百姓成了新闻的主角,电视新闻也越来越有人情味,电视新闻的服务性逐渐回归并被重视被凸显,演化出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孙啸武 《新闻窗》2011,(1):122-122
“民生新闻”是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催生的富有中国特色词汇,这是一种以“民本思想”为基点,用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对于传统新闻价值观,民生新闻在新闻的角度和新闻的选材上进行了突破,  相似文献   

18.
客观性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客观性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采访取得更好的成效,进而提升电视媒体以及电视新闻记者的竞争力。本文以民生新闻采访作为案例,对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客观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对电视民生新闻采访把握客观性的重要价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采访客观性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强化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电视新闻而言.形式是比较容易学的。比如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从推出”民生新闻”到现在不到两年.各地电视台已经纷纷模仿.办起了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中国新闻业界,特别是电视新闻的探索实践中,民生新闻异军突起,并在全国迅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自觉追求本土化,以大众文化为旨归,建构并传承了区域文化与城市认同。电视民生新闻以现代传播科技手段为依托,成就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模式,成为电视新闻实践中值得借鉴的传播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