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东北救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由东北爱国民主人士、流亡民众、东北军爱国官兵共同发起的抗日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以宣传抗日爱国、支援东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统战性质的救亡团体,直接参与和协助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场运动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为推动全面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东北救亡运动谱写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中国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群众性救亡歌咏成为桂林抗日救亡音乐运动中最灿烂的乐章。不仅如此,在其他国统区大中城市、解放区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群众性救亡歌咏亦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个时期抗日音乐运动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群众性救亡歌咏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音乐艺术真正变成了战斗的武器。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对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作了可贵的探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3.
杨靖宇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最著名的将领,由他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在当时的抗联将士中广泛传唱。这首歌曲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振奋了军威士气,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传播了党的抗日政策。这首军歌在当时的年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时至今日,抗联的不少老战士仍在唱它。杨靖宇将军的革命精神与他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在抗战时期的兴起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是单纯经济救亡的生产行为,而是集赈济难民、支前生产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抗日民众运动。四川作为抗日的大后方,它的工合运动的发展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北抗日联军的服装样式,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经过认真、严肃研究后制定的,被称为“红军服”、“红军帽”。东北抗日联军服装的样式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黑龙江省受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较早,1920年10月这里就建立了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6.
1935年7月,一部裹着时代风云,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着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控诉,显示着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问世了。青年作家肖军的这部作品在当时,在今天来看都够得上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史实,记录了他们的屈辱、觉醒和斗争的过程,是一幅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真实画卷。鲁迅把它和肖红的《生死场》一起编入“奴隶丛  相似文献   

7.
金剑啸是"九·一八"东北沦陷之初"北满革命作家群"中的重要作家,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革命文艺和抗日文艺运动的拓荒者和先驱者。《兴安岭的风雪》是第一首表现东北抗日武装的现代长诗,堪称东北沦陷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祖国河山破碎,中华民族业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图存救亡,抗战烽火瞬间遍燃华夏大地。抗日文学成了唤醒民族,教育民众,激励斗志,坚御强虏之嘹亮号声。白朗──东北作家群中一颗晶莹闪亮的明星,其优秀短篇小说《生与死》为灿烂辉煌的抗日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生与死》中,作者满怀炽烈的激情,浓墨重彩加以塑造的安老太太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芦沟桥的枪声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帷幕,曾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之秋的严峻现实震聋发愤,激起了广大作家的良知与责任感,思想境…  相似文献   

9.
吕鹏毅 《文教资料》2012,(20):10-11
在抗日题材、乡土题材和两性题材上,萧红这位伟大的作家为东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养料,以纵深的"历史意识"超越了"当代意识",提升了整个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品质,为东北文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创作,由于全民抗日的特殊历史条件和独有的地域风情,在悲壮、粗犷、广阔的生活土壤上,形成了文学风格的悲情之美、野性之美和自然之美,显示了东北作家群的特有审美格调。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萧乾作为"京派"大师沈从文提携起来的后起京派作家,不仅在文风上与沈从文等人有所相似,在死亡意识上也有所相近。萧乾承认死亡的终极性和必然性,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死亡意识的形成,一方面是受童年悲惨生活经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张文初的"本然性生命体验"有关;此外,京派成员的死亡意识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这是宫体创作的主导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受到了齐梁时期日益兴盛的佛教二谛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萧统的二谛新解,与宫体这一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萧纲把佛学思想转化为指导文学创作的理论,一是他有较萧统更自由的生活环境,二是魏晋以来立身与为文越来越分离的创作现实。这一理论,对宫体弥漫梁代中后期文坛并影响陈隋和初唐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和张爱玲虽属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家,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二者身上有很多的可比性。就二者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和《金锁记》来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有诸多相异的地方,显示了二者对女性命运的不同的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5.
“章且须放荡”,是萧纲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学创作不应受“礼义”持身的儒家诗教制约,而应当大胆描写情性、情欲,自由恣肆地抒发真情实感。他还提出了“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的创作原则。从本质言,这是一种叛经离道的学主张。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萧红与林白.对她们的女性意识做一个链接式的解读,可以勾勒出一条20世纪女性文学发展的心路历程: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以林白为代表的一翼,承接了萧红等一代女作家写作的路数.从另一扇开启的门侧身而出,打开自我救赎的通道,实现了窥破男权社会神话以后从控诉到复仇、从迟逸到飞翔之梦。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香港学创作对她的学史评价相当重要,与战时的主流学进行对照,她的创作显示出边缘的姿态,其差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战时学主题的深层思考,真正继承鲁迅遗风,捍卫启蒙学,而不是屈服于战时的主流,改变自己的学写作态度;二是感情基调的差异,主流学要求的是热的情调,而萧红却是在冷静的思考中以冷的情调叙说自己多重身份的感同身受,并以学的悲剧性作为支撑;三是写作手法与写作风格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在创作轨迹、表现视角、关注对象三个方面体现了她对于自我的忠实。  相似文献   

19.
齐梁及陈,读者对鲍照的接受更为深入,也更具有文学接受的意味,是鲍照接受史上的发展期。在追求新变的齐梁风气影响下,读者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鲍照文本的研究学习及效仿上。编定选集,撰写文学理论著作,模拟前人创作,沈约、萧子显、江淹、萧统、钟嵘、徐陵及北朝的王褒、庾信等一大批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明他们对鲍照的接受态度,确立了鲍照在诗史上的地位,为唐代全面接受鲍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邢邵是北朝的文学大家。其散文今存28篇,包括赋作《新宫赋》一篇,其余皆为应用文字。邢邵散文内容丰富,行文骈俪,或典丽.或华赡,以文采见称于时。其中,《萧仁祖集序》一文反映了邢邵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