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出租中永佃权是普遍存在的,出租土地者主要是蒙古族。出租的土地在契约中称作户口地。地契反映出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户口地的实际运作与官方史料记载是不同的。地契中土地出租价格的变动反映了蒙古族地权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康雍乾年问,归化城既是屏藩朔漠的军事重镇,也是北疆地区的重要商品转运枢纽,是牲畜商品交易的中心。在清政府的有力扶持下,清初归化城牙行得到发展,形成了与基层政权相互依赖的关系。土默特都统衙门档案资料为考察清代前期归化城的牙行提供了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3.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迁徙来了不少山西汉族农民。他们开荒种地,重建家园,在村庄的命名上沿用了晋北汉族习俗,“犋牛”村名的产生即为例证。结合清代文献及山西方志来分析,“犋牛”的含义应是指开垦土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大板升城考     
明朝嘉靖末年,蒙古土默特部蒙汉人民建了一座名为大板升的城,该城建于何处,日本和田清博士以为即归化城,余元盦、陶克涛诸先生也认为大板升城是归化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大板升城就是归化城。我们认为不然,它是在其迤西,在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附近。  相似文献   

5.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6.
居归化城之土默特辅国公旗是清乾隆21年-25年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特设的一个扎萨克旗,当时其界域为:西界今固阳,东至今武川哈乐儿,北接茂明安旗、达尔汗旗,席力图召沙毕(召河),南抵大青山中部,即现在武川县整个西部地区。辅国公喇嘛扎布是黄金家族阿勒坦汗孙把汉那吉一系,其先祖可追溯到脱脱不花汗的长弟阿噶巴尔济。辅国公的府邸有3处,一是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一是原呼和浩特市旧城小东街大观剧院的后院,一是现武川县西红山乡大公村。  相似文献   

7.
笔者主要依据土默特左旗档案馆馆藏清代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及民国档案,并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对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首个文庙———土默特文庙的建立、规模,清代及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及其特点等进行考查.指出,清代土默特文庙祭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是在土默特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文庙祭祀的变迁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巨大变革及不断汉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清朝至民国归化城土默特契约文书中一些用词,现在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就其中数条词语进行考释,如"■"是"塅"的异体字,用同量词"段",主要用于土地总体的计量,犹块、片。"■"是"拨"的借音字"卜"与"兑"的合文,付给、交付的意思。土默特契约文书是探索内蒙古晋语词汇历史的极有价值的文献,值得用力研究。  相似文献   

9.
清朝首任酉宁办事大臣达鼐,是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首任都统古禄格的玄孙,末任都统丹津的亲生独子。他戎马一生,为清王朝平定西、统治青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英年早逝,他的业绩在旧呼和浩特史志中没有记载;他卒后归葬于其祖坟──今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碑楼板村西的一块墓地,其碑文基本上如实地记述了他一生的经历。达鼐及其家族在清初一个多世纪,对归化城土默待地区和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谱是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地交易中的特殊租金。地谱与户口地相伴而生,继而在耕地和空地基的永租交易中广泛存在。地谱具有标示蒙地的所有权的作用,也具有收租权利和作为债权抵押获利的经济价值。在实际交易中,地谱的经济价值因可以稳定获得货币收入或抵押出卖而更加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清乾隆元年(1736年)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常设性慈善机构。这些机构之所以得以发展,究其原因,一是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北疆而大力提倡该地发展慈善机构;二是官吏注重自身垂范的同时,抓住地区特点,制定执行了“发商生息”的经营管理方式,这是该地区慈善机构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三是经济模式的转变为该地慈善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外国教会的渗透在客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呼和浩特旧城的变迁和新城的兴建(呼和浩特史话之一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世纪初年,清王朝的前身后金汗国,以明代的建州卫为基地,崛兴于我国的东北地方。后金汗国的满族统治者,在没有进入内地以前,就利用了内蒙古封建主之间的矛盾,控制了内蒙古的大部,包括呼和浩特市所在地归化城土默特。他们在进军内蒙古的过  相似文献   

13.
原以为,历朝历代官吏都是"民之蠹也",不料也有名垂青史之好官。其中清末官员捐款办学是一大风气。试举一二:雍正初年,土默特部首领、归化城副都统丹津与兵部尚书通智等联名奏请清廷将别人捐赠丹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清朝中期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探讨。自乾隆朝开始,随着清朝的统治秩序在全国的巩固和加强,其对蒙古地区的政策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而直接表现是在经济上对土默特实行超经济榨取和经济剥削。为此,清政府及汉族蒙古族权贵掠夺、兼并、丈放土地达20.000多顷,蒙古族诸部之间争地,致使土默特蒙古牧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大为缩减,陷入破产境地的蒙民日益增多。在这一地区土地的典卖、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蒙民既失其业,又失其地”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它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制定的一个比较彻底、比较完备的土地革命纲领,对发动群众、巩固后方、解放全中国,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土地问题是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问题。革命前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但封建剥削制度仍占统治地位,法国还是一个封建的君主专制国家。而封建制度是建筑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十八世纪的法国是一个拥有二千五百余万人口的农业国家,但占全人口约百分之一的贵族统治集团(王室、教会高级僧侣及贵族领主)却占有全国土地的十分之九(包括世袭租地农所占用的土地)。  相似文献   

17.
“俄木布事件”是后金统治者制造的冤案。归化城土默特蒙古经济及政教中心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满洲王朝贯彻实施其“并蒙古以敌明朝”之既定国策的必争之地。故而满洲统治者借俄木布违反贸易禁令之机,清除俺答后裔的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发展,揭露和批判土地私有制的矛盾和弊端的思想便应运而生.限田和井田思想旨在消除土地分配的严重不均,缓和阶级矛盾,这与土地私有制原则相矛盾.均田思想着眼点则在于消除劳动力与土地的分离,既照顾了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又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容易被社会接受.而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农民根本没有或很少拥有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封建剥削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封建社会里限田、井田、均田等土地理论是不能解决土地私有制所造成的土地分配不均和贫富对立矛盾的.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内战危机十分严重,解放区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制订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它是党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转变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具有不彻底性。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彻底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客观评价《五四指示》的历史作用,深化对党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清末,清朝政府为支撑垂危的王朝,在全国实行“新政”的同时,在内蒙古打出“移民实边”的招牌,肆行掠夺和兼并土地,对以归化城为中心的蒙古地区实行全面放垦,造成了“蒙民失地、汉民失租”的后果,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