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制度趋于凝固的晋宋之际,他有没有门第观念?他对门阀制度的态度如何?这是评价陶渊明政治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逯钦立先生在《关于陶渊明》一文(见中华书局《陶渊明集》)的第二部分,专文论述了陶渊明的门第观念。逯先生认为:“当时最基本的门第观念或者说门阀观念”,是“门阀世族高踞养尊处优的阶级地位,看不起下品浊流或‘乡里小人’,以世袭门阀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对“道”的态度是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他的空间追求上:方位的敏感表明对界限内空间掌控心理,对“心闲”的喜爱代表心理空间的追求,桃花源的空间模式代表中国人内向型的空间拓展,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则表明对规则的依违态度。  相似文献   

3.
一陶渊明与玄学关于陶渊明与玄学的关系,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他是“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他的世界观是“玄学自然观”;一种意见认为他的思想“与魏晋玄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持这两种针锋相对意见的人,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魏晋玄学是当时门阀土族的官方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持后一种意见的人就将陶渊明思想和玄学严格地区别开来,并以此为基点来论证陶渊明思想的进步意义;持前一种意见的人就判定陶渊明的“《形影神》诗是消了佛道迷信的毒,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如何走向“园田”?陶渊明与“园田”的关系怎样?笔者突破传统认识,对陶渊明的“园田”作了属于自己的一种解说。  相似文献   

5.
读书须会意     
马南邨著的《燕山夜话》中有篇文章很赞赏陶渊明对读书的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作者说:“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 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晋宋易革的关联 ,学界不是没有注意 ,但尚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考察。本文试图对这种联系 ,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考究 ,以期对陶渊明其人其作有更加明晰的认识和把握。一  探析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晋宋易革的关联 ,第一条线索 ,是要考察陶渊明在易代前夕的感触和易代后的反应 ,这直接体现他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态度以及对晋宋两代的情感取向。义熙元年 ( 4 0 5年 )冬 ,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辞官归田后 ,颇有一种羁鸟返林、池鱼回渊的惬意轻松 ,他陶醉于与农人们“日夕欢相持”(《饮酒》) ,把酒“话桑麻”的田耕生活 ,称心…  相似文献   

7.
关于陶渊明的怀古意识,以前学者们都只强调他那种道家式的返朴归真.但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并没有像老庄一样表现出绝圣弃智的思想倾向.他对儒家典章文化的珍视态度,使他的怀古有了另一种取向.这两种怀古,我们分别称之为古朴的道家式怀古和古雅的儒家式怀古.和历史上道家与儒家的对立一样,这两种取向之间是有一定矛盾性的,这种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对孔子的态度上.怀古理想的二元特征对陶渊明的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朴素的五言诗和古雅四言诗相得益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位飘逸洒脱的饮者,然而实际上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酒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从他对饮酒态度的细微而不可忽视的阶段性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他曲折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以更充分认识到现实的艰难处境对他造成的巨大冲击,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诗人身上那如同古希腊雕塑一样的“伟大”与“静穆”。  相似文献   

9.
千秋 《初中生》2007,(12):14-17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他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诗歌潮流,因此陶渊明也被世人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白居易曾赋诗赞曰:“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相似文献   

10.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陶渊明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无论是他躬耕归隐的生活方式,还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论是诗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还是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文字,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陶渊明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真”字。正如苏武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蚕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真,是陶渊明做人的风格,也是他作品的灵魂。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了真实的描写和反映。他眼…  相似文献   

11.
崔炳圭 《天中学刊》2013,28(1):78-82
《红楼梦》第2回中曹雪芹发表自己独特的人性论,在这段议论中他没把陶渊明看做“仁人君子”,而把他看成兼有正气与邪气的所谓“正邪两赋”的人物.曹雪芹超越了善恶正邪二元论的道德框架,从世俗认为的“邪”中找出其价值,把他视为正邪两赋之人,不但脱离了世人对陶渊明固定的评价,而且努力去理解作为诗人陶渊明复杂多样的个性特点.从曹雪芹的真情与痴情意识、脱俗与隐逸思想以及非功利的创作态度,同样可见《红楼梦》对陶渊明的接受.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从四言形式这一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陶渊明以前,诗人们以《诗经》为摹本创作四言诗,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不是“太离”就是“太肖”。而陶渊明学习《诗经》可谓“不即不离”、形神兼备,从而得出结论:陶渊明对《诗经》的四言诗是全面的继承,陶诗与《诗经》之间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之称有两个含义,一是历史上的陶渊明,另一个是真实的陶渊明。真实的陶渊明具有二元对立的人格结构,他在文化人格和世俗人格的左右下,对人生、名声和仕途有着矛盾的观点,这缘于陶渊明性格上的的克制性。从他对酒、对琴和贫困的自述中可以得知他在为人上有一定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通行的教科书里,编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三位中国名人。这三个中国人分别是:陶渊明、杨玉环和李自成。课本中是这样描述陶渊明形象的:“他不是一般的中国农民,他跟士大夫阶层的人士保持着紧密联系,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  相似文献   

15.
李俊民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他的归隐主要是明哲保身、追求自由,遗民的色彩比较淡。李俊民主要推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不是陶的不书刘宋年号、不与新朝合作的政治态度。和李俊民同时的南宋文人多赞颂陶渊明的忠贞,李俊民等金代文人则认为保存文化的意义远远大于效忠于一姓一朝。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遂宁市第七中学七年级(2班)余胜勇同学问: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他们处世态度有什么差异吗?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诗人。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立体的形象、多棱的视角,无论从思想行为、诗歌艺术还是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陶渊明。陶渊明冶炼自己的最大武器是“中和”,既出世又入世,能洒落不羁于心:既是道德上的“靖节先生”,又是置身尘外的“逍遥真君”。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人们在论及他的思想及为人时,大都引用他“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这句话,称赞他是一位不慕权贵的典型人物。一些语文教师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也常引他这句话。但有的却把“五斗米”一词误认为陶渊明的月俸,这显然是错误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是社会矛盾极其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陶渊明佛教观与玄学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玄学观中的“乘化”思想,是其人生观里的深层意识,它对陶渊明取舍当时佛学的不同派别、教义起着主导、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文互补性很强。其文由《搜神后记》中一则小说改写而成,这样他就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成为唐代传奇文与诗配套推出的先行者。周续之与陶渊明齐名,他信仰佛教,曾与戴逵反复进行辩论,周持因果报应论,戴持自然命定论;陶渊明赞成宿命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论,颇见于诗文;这同他对佛教对慧远采取抵制态度是一致的。陶渊明又曾作诗讽刺周续之,委婉地批评他缺少操守。隐士们之间历来有些纷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