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孔乙己》(以下简称《孔》)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以下简称《范》)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在编排顺序上《孔》往往在《范》的前面。这两篇小说,虽然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如果在《范》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有机联系已学过的《孔》中的相关内容,对于突破《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深入浅出理解课文也有很大益处。《范》一文学习重点有三:一、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二、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三、学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三个重点均可以联系《孔》的相关知识而得到突破。首…  相似文献   

2.
三年级的学生写作,往往还存在思路不够清楚,脉络不太分明的问题,这主要与他们观察事物缺乏正确的观察方法有关,在这个单元的课中,其实已经有了两篇很好的习作范:《小虾》和《松鼠》。在数学这两篇课时,可以有意识地抓重点段落指导学生学习课中运用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何伟 《读写月报》2023,(10):27-29
<正>著名作家池莉的散文集《熬至滴水成珠》(作家出版社2006年5月版)流传甚广,印刷精美。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有四处成语运用有误。第一处,不以为然。在《写作状态实录之一——〈看麦娘〉写作日记》里,有一处这样写道:他的一曲《忆故人》,在1999年听哭了我。  相似文献   

4.
复庵,是明朝末年太监范养民于明亡之后隐居华山时修建的三间居室。本文题名《复庵记》,目的不在记庵,而是以复庵为线索,写志言情,赞扬范养民忠于明室,不与清王朝合作的民族气节,表达作者自己念念不忘明室的遗民心事。文章末尾特意说明写作意图:“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  相似文献   

5.
《辞源》所收名物词订讹──《中国古代名物大典》编写手记李雁近应师友之邀,笔者有幸参加了大型工具书《中国古代名物大典》的编写,工作中发现新版《辞源》有关名物方面的一些条目释文有误失,姑择6例略陈如下,供研究参考。【茶槽】茶碓。宋·范成大《石湖集》二四《...  相似文献   

6.
高校《写作》课程的教学训练应该在素质教育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迈开自己的步子加强“主体教育”、加强“情商教育”并使之与原有的“智商式教育”态势有机结合起来,是《写作》教学效益的新途径。本文从对上述新教育观念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写作学习情商因素的调查分析以及“主体情商教育”在《写作》“立体数学模式”中的实践三个方面说明,加强“主体情商教育”确实是提高高校《写作》课素质教育效益,切实提高写作者主体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2页有一幅《毛泽东在读书》,标注是拍摄于1960年。然而这一时间可能有误。  相似文献   

8.
《说文》“诤”之误训“止”说胡说现存《说文解字》大小徐本,言部之"诤"皆释为:"止也。从言,争声。"其字也不与"证"、"谏"、"谂"并列,却杂厕于""与""""、"讫"等字之间。笔者于此颇有疑焉。其一疑其说解有误,其二疑其位置错简,殆非许书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蜀都赋》作者目前有三种说法:范槲明、阙名、范檞。这三种说法值得商榷。明代《蜀都赋》作者应是安徽休宁林塘人范槲。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范槲随其父范涞去四川任参政,临行时,程涓有赠言,范槲感动且盟誓,故后有此作。此赋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有两篇序,一为余寅作,一为程涓作。范槲《蜀都赋》有范槲自作的注,明代江鎏作了详细的注释。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在教读、赏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二者有诸多相同与相异之处,现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一、写作背景《范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12.
吴伯箫同志的游记《难老泉》已被选入中师《阅读与写作》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引文有误,以致教师无法解说,吴文是:李白游晋祠曾题诗说,“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查《李太白全集》(王琦辑  相似文献   

13.
《文赋》是晋代陆机(公元261年—303年)的重要文学理论著述,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的一篇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深刻性的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文章。在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陆机是太康(公元280年—289年)时期的重要诗人,是我国古代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他在《文赋》自序中明确表示,他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写作实践中对文章写作的复杂性有了深切的体会。他写作《文赋》的目的就是要探讨文章写作的内部规律,解决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即思想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语言…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有“吕之代嬴,黄之易”一语。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中亦有此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张斌、许威汉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一书中引用顾、江二君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羊”,其中“羊”字有误,应为“芈”字。  相似文献   

16.
薛吉辰 《语文知识》2005,(12):14-14
“雎”是形声字,从“且”得声,读作jǖ,在古籍中多用于人名和鸟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水鸟,古时常用来比喻女性。 战国时有两个人,一个叫范雎,也写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策》中有他  相似文献   

17.
读罢《“那怕人的铁戒尺”有误——〈最后一课〉质疑》 (原文载《语文教学通讯》 2000年第 21、 22合刊 )一文,我有不同意见,提出来与作者戴忠老师商榷。   《那》文对“那怕人的铁戒尺”这个偏正短语,从语言结构、语言的逻辑关系和语言的环境三个方面分析辩证,这种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令人钦佩,但不能得出“那怕人的铁戒尺”有误的结论。   判断“那怕人的铁戒尺”正误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怕人”这一动宾短语。先看一个例子:“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诗的上句如果按正常语序理解应是“江晚 (的暮色 …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的分析与思考,可以看出记叙文写作是中考作文的不二选择。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这一年,应加强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与训练,尽力做到《初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对记叙文写作的目标定位:思想健康,有中心,有内容,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写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9.
威尔基.柯林斯的《月亮宝石》是第一部英国侦探小说,但是它的写作手法却与范.达因在1928年提出的侦探小说写作的黄金法则相背离,然而也正是这种背离使得《月亮宝石》成为"最好的现代英国侦探小说"。  相似文献   

20.
写作教学目标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共列出9个条目(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包括过去所说的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方面。全面把握写作教学目标,对于认清高中作文教学的位置,把准高中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