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2007,(7):124-124
怎样读《桂林山水》里的“啊” 有些老师和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啊”一律读成“a”,这是不正确的。那么,怎样确定“啊”在句子中的读音呢?这要从“啊”的音变说起。  相似文献   

2.
一位同仁执教《桂林山水》,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把课文中的六个“啊”字全部读成“nga(啊)”,我认为值得商榷。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啊”的读音必须根据“啊”字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来判定,即“啊”字前面音节末尾  相似文献   

3.
怎样读《桂林山水》里的"啊"有些老师和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啊"一律读成"ā",这是不正确的。那么,怎样确定"啊"在句子中的读音呢?这要从"啊"的音变说起。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有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开头有老塾师诵读《诗经-关雎》的前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情节,教材把其中的“好”注为hào.这是错误的。 “好”有两种读音:读hǎo时,作形容词用,美好、美丽、友好的意思;读hào时,作  相似文献   

5.
现在人教版教材,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语气助词“啊”出现的频率都是很高的。尤其是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全文不到400字,“啊”字竟出现6次。助词“啊”常因前面字音不同而发生变音。笔者深入课堂听课时,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都将“啊”字的读音一律读成“!”,没有读出“!”字的变音效果。这样的读法,影响了作者情感的表达!为此,笔者认为,就“!”字的变音,有必要和各位同仁切磋,以期共同提高。文中有一段写“水”的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  相似文献   

6.
《桂林山水》教学“三读”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搞好段的训练是很重要的。下面以《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为例,谈几点做法。一、初读。在读课文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这是一篇以写什么为主的文章?②写的是哪个地方的什么景色?在学生对...  相似文献   

7.
“猹”“汲”的正确读音山东马殿荣,张玉新“猹”和“汲”,1995年使用的新编初中语文第四册分别读作“zha和“ji”,我认为这是不规范的。先说“猹”。《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规定,“猹”读“cha”,统读。再说“汲”。《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规定,汲...  相似文献   

8.
“啊”字不同于一般的助词,它常常因前一个字韵母的韵尾不同而发生读音的变化。一、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o、u”时,“啊”字就读“哇”。如:“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虎门销烟》)。二、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i”时,“啊”字就读“呀”。如:“他们飞呀·飞,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云雀的心愿》)三、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n”时,“啊”字就读“哪”。如:“爸爸,长颈鹿的脖子这么长,睡起来多困难·哪。”(《动物园的晚上》)四、当…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字得到了调整。在教学中,我发现五年制教材有八个汉字注的音不够规范、正确。一是第三册第7课《坐井观天》一文里“落在井沿上”中的“沿”的读音。教材把这个字的音注成了yan,这是不正确的。“沿”字是一个多音字,除读yan外,还读yan。表示水边的“沿”读yan,因此,“井沿”一词中的“沿”应读yan。二是第三册第36课《坚持锻炼》一文里“连广播操也不做了”中的“做”的读音。书中把“做”字注成了zuo,这是不对的。“做”只有一种读音,它的声调是第四声,应该读zuo。  相似文献   

10.
陈千里 《学语文》2013,(5):64-64
“冠”有两个读音,一个读“guan”,一个读“guan”。《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收了这个字并进行了审定,说明这是一个容易误读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冠”的读音是这样审定的:(一)guan(名物义),例如;冠心病。(二)guan(动作义),例如:沐猴而冠,冠军。“冠状病毒”的“冠”是名物义,应读guan。  相似文献   

11.
智慧邮筒     
编辑同志:我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请给予解答。一、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的一篇课文《之战》。“殽”字课文注释是yāo,而新华字典却是xiào,孰是孰非?二、“他冒然地闯了进去”,一句中的冒然能否用“贸然”?三、阿房宫的阿房读什么音?四、有些名篇的内容分析是否不当,比如鲁迅的《药》中,华、夏两家,鲁迅当时是暗示“华夏”,是否为后人所揣测。五、握钢笔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此致敬礼郝广华郝广华同学:一、关于《殽之战》“”和《阿房宫》“房”的读音问题。这类字的读音属于所谓“异读”,古人称之为“读破”。异读有三种情形:一是破音异读,这是改变某字的通常读音以显示其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  相似文献   

12.
刘志珍、刘新愚的《语文课文中的姓名读音正误》一文(刊《语文知识》1992年3期)认为高中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雷雨》中人物繁漪的“繁”应该读(pó),本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妥。“繁”有两个读音,多数情况下读 fán,只有当姓读时才读 pó,那  相似文献   

13.
“斜”字究竟怎么读“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教材注音为xie,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注音为xia。“斜”字究竟怎么读?“斜”的古读音为xia。《山行》第二、四句末尾分别是“家”和“花”。从诗歌押韵的规律看,“斜”应读xia。但是,考虑到语言的规范性,教材对汉字的古音一律未取。如成语“叶公好龙”,过去曾把“叶”读成she,1963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表初稿》中,取消了该读音,规定统一读ye。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斜”不是一个生字。教材特意注音为xie,目的就是要教师不受古读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字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但不少教师并没有完全掌握,没有认识“一、七、八、不”的变调。现在提出以下几种,供读者教学参考。“一”字在汉语中有四种不同的读法,一是读阴平yī;二是读阳平yí;三是读去声yì;四是读轻yi。这四种读音不是随意可读什么音调,而是有规律可寻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15.
笔者多次教学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一文,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骑”字高频率的出现了17次,学生也多次问到这一段中关于“骑”字的读音问题。大家知道“骑”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有qí和jì两个读音,那么在这一自然段中,每一个“骑”字的读音到底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在教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3课《捉鱼》一文中“呆”的读音时,有些异议,现请教于下: “呆”是个多音字,读“dāi”时,解释为:迟钝、不灵敏。读“ái”时,解释为:不灵活、死板、不自然。教学时,学生提出:“呆”只有一种读音,即“dāi”。  相似文献   

17.
在电视剧《水浒传》“宋江杀惜”一集中,宋江向阎婆惜讨要招文袋时说:“我宋江待你不薄(bó)”。其实,“薄”字在这里应该读 báo,是口语单音词。这种在书面语言复音词或文言成语中是一种读音,在口头语言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是另一种读音的现象,叫做“文白二读”。普通话中有许多这样的“文白二读”字,如不注意区别,就会造成读音错误。以下是常见的“文白二读”字,望读者加以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第四单元“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中,选用了《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话,“太史公日:《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其中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谓千古传诵,众人皆知。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特别是“行”字的意义和读音,各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说“潦草”     
“潦草”是个叠韵联绵字,现在又把它简化为“了草”。其实“潦”字原先并不读“了”,而读“劳”,本义是地上的流水。《文选·长笛赋》中“秋潦漱其下趾兮”的潦字,六臣注音“老”。所以它又与“涝”字通用,因为都读“劳”。潦、草都是借音字,原来读音就是劳草。其来源是《诗·小雅·巷伯》的“劳心草草”,忧劳也。但最早以联绵字出现的是“离骚”,因为劳与离双声相转。《汉书·杨雄传》之离骚,传下便作牢愁。愁与草、骚、造、槽之古读也相同,如槽字,《广韵》作似由切,《集韵》为臧曹切。前者可能保留了唐韵,后者则是宋人读音。…  相似文献   

20.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