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练习三(18页)第五题第七小题是判断“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2.
正、反比例的判定是比和比例的教学难点,可采用一看、二比、三判的教学方式来突破。 一看,是看定量以外的两个量是不是相关量。如指导学生判定“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苹果数量和总价”成不成比例关系或者成什么比例关系时,先让学生找出“苹果的单价一定”这个定量,然后让他们看看其余的两个量,即“购买的苹果数量和总价”是不是相关量,即看看其余的两个量与已找出的定量能不能构成“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某一种关系。因为“苹果的总价÷数量=单价”能满足上述三个量组成一种关系式的要求,所以  相似文献   

3.
反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过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意义的基础教学的。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就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还能用反比例的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函数思想,...  相似文献   

4.
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判别正、反比例关系时说:“正比例关系式 y/x=k(一定)中的 k 不能为总量,而反比例关系式 xy=k(一定)中的 k 一定是总量。因此,k 为总量,则两量成反比例,否则两量便成正比例。”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说法好象没有错误,例如(总价/数量)=单价,(总数/份数)=每份数,单价×数量=总价,每份数×份数=总数等。但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情况并非如此。譬如  相似文献   

5.
根据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时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训练:一、认识正、反比例意义的调练.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是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重要基础.训练重点有:1.“相关联的量”.首先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中相关联的量指的是两个数量之间表现为积或商的倍数关系。而不是表现为和或差的关系.练习时,可举例加以辨别。其次,还要懂得两个数量是不是相关联,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有时,两个数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十二册67页例4二、教学目标1.掌握最基本的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及步骤。2.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基本训练,铺垫引新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2)小麦的亩产量一定,小麦的亩数和总产量。(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2.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关系式是什么? (y/x  相似文献   

7.
教学开始,教师即用幻灯依次呈现下面三道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 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式是怎样的? (2)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②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③亩产量一定,总产量和亩数;④被减数不变,减数和差。  相似文献   

8.
正反比例应用题一般采用分开教的方法。我们感到这样做,教正比例应用题时,学生会做正比例应用题,教反比例应用题时,学生会做反比例应用题,但是把正、反比例应用题放在一起,就会出现混淆,导致错误。因此,我们把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中67页例4和75页例4正、反比例应用题放在一起出现,进行对比教学,既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又区别它们的不同点,效果较好。一、首先判断几组数量的正反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比例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  相似文献   

9.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一般可以按"找——写——判断"三步进行判断。一、找出"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二、根据"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写出数量关系式。三、按照正、反比例的定义,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0.
反比例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函数,学习反比例函数应牢固掌握其概念、性质及图象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为帮助同学们学好这部分内容,下面举例对主要考点进行剖析.考点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y=k/x(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要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应该先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函数关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与教法分析正、反比例实质上是两种函数。所以,教学时,我们应提两种量成正、反比例关系。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而且反比例不是一个比例,解正、反比例应用题时,应说成“列方程得”,不应说成“列比例式得”。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除突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外,还应重点建立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按六年制教材上的编排顺序教学正反比例,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知识也能掌握得很好,但综合练  相似文献   

12.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只编排了一道有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相互关系的例题,而其它三个类型的数量关系是在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中出现的。例题分 3个小题。第 (1)题:学校买了 38个鼓,每个 3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这是一道已学过的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教材没有编出解题的算式和数量关系,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小结数量关系。第 (2)、 (3)小题,则由教师引导,通过学生思考,小结数量关系;“总价÷数量 =单价,总价÷单价 =数量。”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时,应抓住“两个变量一定量”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教学时可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和步骤,把正、反比例的判定步骤归纳为三步;即一找、二组、三看。一找:先找出要判定的两种量(两变量); 二组:将要判定的两种量组成关系式; 三看:通过关系式,做出判定(由正、反比例的定义下结论。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相似文献   

14.
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是对比例的意义的进一步运用,是解答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准确判定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首先看这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其次是看它们是否存在比值一定,或是积一定。尤其是后者,它是判断正、反比例的核心所在。在学习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试用课本第十二册第35页例8。案例一师: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生: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师:利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速度一定,时间与路程。2.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3.圆的半径和周长。4.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学生一一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说明,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师:请同学们独立解答下题,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工厂…  相似文献   

16.
当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后,往往错误地认为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就不能用反比例关系来解;反之,用反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也一定不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产生认识上的僵化。其实,有些正、反比例应用题,只要我们根据题目数量关系,转变思考角度,用两种方...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一节,是在学生已学过一些常见的"三量"关系及有关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学习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学生遇到的大都是某一组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需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且要用字母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问题就显得抽象、概括,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步考察,揭示意义成正、反比例的量的主要特征有:(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  相似文献   

18.
<正>平常我们在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练习时,会想到以题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训练。但设计怎样的题组既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同一个数量关系下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变化结构,又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为此,我们针对这节综合练习课做了实践研究。一、揭示数量关系,勾起概念回忆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关系,那怎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怎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相似文献   

19.
王兆伟 《家教世界》2013,(9X):130-130
<正>【背景】《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内容抽象,难以接受。对于概念教学,常常感觉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困难。我在以往的一次教学中,教学过后学生对相关联的量,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很难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  相似文献   

20.
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一般分三步进行。1.找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2.根据“两个相关联的变量”和“定量”写出数量关系式(一般把需要判断的两种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余下的写在它的右边)。3.按照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判断。例如,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①变量是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定量是小麦每公顷的产量。②关系式:小麦的总产量÷小麦的公顷数=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③由关系式可知,小麦的总产量与公顷数的商一定,所以小麦的公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