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言简意深。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2.
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或“楹帖”。是由我国战国时期户悬“桃符”演变而来。当时人们为了祈福除灾,用桃木削成板,上刻咒语,以求风调雨顺,逢凶化吉,诸事如意。公元900多年的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又推广在楹柱  相似文献   

3.
对联起源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既是化又是学。对联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句学的演变发展。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汇融合,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4.
春节话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多在春节时使用而得名。每当春节来临在门前贴上一幅得意的春联,会增添新年佳节的喜庆气氛,因此,春联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沿用至今。 春联古称“桃符”,或叫“仙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据《山海经》等书载称,上古时代,传说神茶、郁垒为兄弟俩,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上的  相似文献   

5.
年关近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的门上开始贴上大红的春联,喜庆的气氛出来了,年味也浓了。春联的起源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对联”。早在秦汉以前,每逢过年,老百姓就在大门的左右两边悬  相似文献   

6.
温得位 《农村教育》2005,(1):127-127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史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萘、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所以古代老百姓就有在除夕时画二神在桃木之上,悬挂于大门之外,用于驱鬼辟邪。当时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永在除夕时令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他还亲自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幅对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  相似文献   

7.
春联、门神是春节文化符号中源远流长、寓意丰富的民俗事项。过年贴春联、门神在我国已经是一项历史悠久且必不可少的仪式。春联也叫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春联源于桃符,桃符上的门神是用来驱鬼辟邪的,门神和春联配套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门神主要用于营造喜庆祈年的氛围。春联、门神不仅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活的状况,而且还蕴含着民族精神发展历程,同时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当代人们亲近传统文化的纽带。春联、门神作为春节仪式中民俗事项的典型表征,相辅相成、寓意丰富,构成一道亮丽的中国民俗文化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漫话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它包括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等。它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百花园里一朵艳丽的奇葩。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主盂昶所写。据《宋史·蜀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词,因其所题不工,就自己动手撰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到明太祖朱元璋,又把对联提倡了一下,民间便广为流传了。不仅春节喜庆,并且婚事言欢,祝寿颂寿,致哀敬挽,师友相赠,堂榭装点,皆堪称上品。对联紧贴人民脉搏,呐喊人民心声,因而为人民所喜爱。 1923年,陈毅同志旅欧后回家乡四川乐至过年,叔伯们请他写副春联。他略略思忖,挥毫疾书:“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揭示了受尽折磨,终年不得饱暖的劳苦大众的生活艰辛,表达了人民渴望组织起  相似文献   

9.
"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春联"。此谜既写出了春联的对称特点,也写出了春联的祝颂内容,堪称佳谜。春联亦有"桃符""门对""春贴""对联""对子"之称。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后,此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最早的春联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18-956年)于934年除夕,命翰林学上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做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书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年画年画起源于古时门神画。东汉蔡备《独断》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在门上贴“神茶”、“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最早的贺年片贺年片…  相似文献   

11.
佟丽雪 《新高考》2007,(11):28-30
提到对联,大家都不陌生,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它是我们这块土地上长期的历史文化生态中所孕育和形成的文化样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起源于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时为驱邪避鬼在家门前悬挂的桃符,五代时后蜀末代皇帝孟昶(chǎng)于公元934年春节之前,创作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  相似文献   

12.
最早的春联     
春联从桃符演变而来,已成楹联界的公论,可以略而不讲了。关于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春联,大家认为是五代后蜀主孟昶(chang)所做,其联文为:  相似文献   

13.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立后,这一风俗流传下来。最早的“年”字《谷粱传宣公元年》记载:“五谷大熟为大年”,在两汉以前,“年”的意思为五谷丰收。最早的爆竹春节放爆竹始于汉代,当时的爆竹是火烧竹子发出的噼啪响声。最早的年画年画源于古时门神画。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福荼”、“郁垒”的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最早的对联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除夕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作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对联。最早的贴倒“福”字始于…  相似文献   

14.
对联的历史     
追溯我国对联的历史,沿袭旧的说法都走不出清人梁章钜在其《楹联丛话》中说的:“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梁章钜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对联兴起于五代时蜀主孟昶在桃符上的题词,他写道“新年纳余应,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副对联。到了宋代,更推而广之,民间几乎户户都悬挂春联了,王安石曾有诗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蓖醢彩氖得髁舜毫谒未丫嗟逼毡椤6粤⒄怪撩髑辶酱蚋餍辛恕>菟翟蚴腔实奂右蕴岢G迦顺律泄抛吹摹遏⒃…  相似文献   

15.
对联小知识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城乡人民所喜爱。对联也叫楹联,楹是指堂屋前的柱子。那么,贴或挂在柱子上的对联,就叫楹联。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春节就有悬挂桃符以驱鬼求吉的风俗。大概由于桃符是在一年送旧迎新之际用来消灾免祸的,  相似文献   

16.
春节与春联     
正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那么,桃符又是从何而来呢?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  相似文献   

17.
最早的“春节”: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相传原始社会就有“祭腊”之说,夏朝建立后,此俗便流传下来了。最早的“门贴”:春联古称“门贴”、“桃符”,是刻写在桃木板上“灭灾降福”的咒语。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厌,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门贴”,  相似文献   

18.
<正>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历史上第一副真正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历代皇帝多有喜写春联者,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传旨不论文武百官、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私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无人会写字。朱元璋便亲自给他们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此联幽默风趣又切合职业特点。朱  相似文献   

19.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它的语言特别精练,被称为“诗中之诗”,内涵深广,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集中代表了汉语文字组合变化,运用的特色。早在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即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郁垒”的名,分别书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1000余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史·蜀世家》记载的“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相似文献   

20.
对于春联和对联,人们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桃人和桃符,则比较陌生。其实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却相当密切,从桃人到春联、对联之间,有一个发展过程,今略说如下。初民以为鬼畏桃,以为桃茢、桃弧、桃弓、桃梗、桃人等可以除凶邪,御不祥。先秦文献对此记叙颇详:《周礼·夏官·戎右》:“赞牛耳,桃茢。”郑玄注:“桃,鬼听畏也;茢,苕帚,所以扫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