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生产力的定义问题,无论从广义的角度还是狭义的角度都有多种不同观点,这些对生产力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发展的认识。而“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一观点则成为我们对生产力概念理解的主流观点。但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我们的发展正陷于一系列的“发展危机”中。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物质力量”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力”及“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确立我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朱建廉 《物理教师》2005,26(12):7-1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学科课堂教学”这一教师的最主要的职业活动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对教材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了越来越科学的理解.本文仅就教师在从事“学科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怎样使用与阅读教村的问题,阐述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职工教育》2006,(2):15-15
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的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上理解,既有很抽象的层次.也有相对具体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新教材将数列安排在函数之后学习,强调了数列与函数知识的密切联系.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变动地、直观地研究数列的一些问题,一方面有利于认识数列的本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本拟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一些数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与认识,常常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本文试图对中美学者在标准化考试问题上的态度与观点进行分析,来比较他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讨论情况进行介绍和评析。认为,教育是不是产业的问题基本达成共识,而在教育产业概念的理解上还有待进一步统一认识。关于什么是教育产业化,人们的理解差异较大。关于教育能否产业化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第三种观点较符合实际,即要积极发展教育产业,但不宜提“产业化”。在教育能否产业化的争论中,有些意见还是可以统一的。对教育中的经济“回报”及教育公平问题也有一些趋干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类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创造学的推广普及.创造教育也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蓬勃开展起来。然而,人们对于创造教育本质的理解尚有差异,对于创造教育类型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本文拟在综述前人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展开讨论,逐步统一认识。一、关于创造教育的本质什么是创造教育?如何表述创造教育的概念?它有哪些内涵和本质属性?对于上述问题,国内外研究者有不同看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1.“创造学教育”现有人认为,创造教育就是创造学教育、即将创造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加以传授一或者以讲座、报告等形式传播普及创造学…  相似文献   

8.
一、意义与作用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无论足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它都有特殊的意义。然而,人们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在今天,人们对它仍有不同的认识。在“教学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目前国内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论文通过对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统筹问题的分析研究,既指出了过去对统筹问题上存在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实践中的误区,又阐明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统筹问题的新的理论和认识上的发展。从而对统筹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帮助人们加深对我们党新提出的“五个统筹”理论认识,增强人们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五个统筹”发展观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用高等数学的观点,原理和方法,认识,理解和解决中学数学问题,是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旨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文化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化。文章就文化的基本问题以及文化的科学性与人道性及其特征作一讨论,以对人们认识、把握不同的文化现象,对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概念的形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过程,即“兴趣→感知→抽象→概括→鉴赏→练习→实践→深化”.此外,中学生学习知识有其心理过程,即“基础→内因→理解→运用→改错→结合→精学→智能→……”.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13.
1995年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成立5周年时,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指出:“我们应当认识、理解并牢记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这一观点社会上众说纷纭.教育界内部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说这个观点有些偏颇,过分地强调了个人的作用,有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我个人认为这句话非常正确.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衡量一个好校长的标准要看其是否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4.
记忆作为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在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记忆问题历来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记忆问题的认识颇有见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本文将简要地对这些观点加以介绍,以期对我们今天理解记忆,并在实践中加强记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语文课程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重新的阐释,提出了一些的观点,希望能对新一轮语文基础课程改革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3.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4.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折叠问题是研究平面图形折叠成空间图形后,由于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度量关系的变化问题.由于折叠条件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空间图形.因此.研究折叠问题,对树立运动变化的思想和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空间图形,从而提高分析空间图形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折叠问题在沟通三种几何以及几何与代数、三角的联系上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非线性思维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线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复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在思维理念上,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传统发展观的线性思维特征,提出了如何运用非线性思维处理复杂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与非线性科学所揭示的世界非线性本质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复杂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表明我们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对于“探究性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的观点是:“探究型学习”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早年提出的“发现学习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发现学习法”主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知识,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发展科学探究精神,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为了让学生体会和学习人类认识某些客观事物的思维历程,从中锻炼思维能力,不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这些客观事物,但这终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师者的引导下具有极强的指向性的探究活动,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探究性学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什么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具有哪些特征,这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然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是观点各异,众说纷坛,出现了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未能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来理解高职教育,未能分清高职教育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实践证明,只有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才能够真正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