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房红吉 《宁夏教育》2008,(11):29-29
有这样一首儿歌:“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一个帝国的灭亡,一开始居然是因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的战马的一只马蹄铁上的一颗小小的铁钉松掉了。谁会想得到,一个帝国的灭亡竟源于一颗小小的铁钉呢?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细节究竟有多少力量呢?有一首童谣从反面作了演绎: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多么形象的演绎啊!一个帝国的灭亡,居然缘于一颗小小的铁钉的松落。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可见细节何等重要。作文中重视细节描写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3.
毫厘与千里     
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损了一匹战马;损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个骑兵;伤了一个骑兵,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了一场战役;输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帝国。这是一首歌谣,写的却是真实的故事。1485年,英国国王到波斯沃斯征讨与自己争夺王位的里奇蒙德伯爵。决战马上开始,双方剑拔弩张。  相似文献   

4.
曾经读过一首名为《钉子》的小诗: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细细品读,小诗寓意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关注细节,而这种哲理也同样适应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细节着手。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  相似文献   

5.
精细化管理追溯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民谣对细节的放大效应做了形象的解读。在这里,损失被一点点放大,但是每一步的运行方向无疑是确定的。马蹄铁上一个小小的钉子的脱落和丢失,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大往往成就于小,大爱于微,大福于细,大美于小,微细之处见精神。我记得在英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了一次战役;输了一次战役,毁了一个王朝。一些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的文章读来真是让人大快朵颐。  相似文献   

7.
细节的威力     
铁钉效应的故事源自英国曾经流传的一段民谣: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细节的威力.细节的威力无处不在,在考试中同样应该注重细节.  相似文献   

8.
陈文杰 《学习之友》2008,(11):24-24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 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9.
拿破仑曾经给他一个很不拘小节的士官讲了"一个钉子灭亡一个国家"的故事:一个钉子坏了一个马掌,一个马掌伤了一匹战马,一匹战马死了一个将军,一个将军输了一场战争,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笔者想其中正是细节决定成败的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爷爷啊,一提起他,我仿佛就闻到了一股烟味儿。无聊了,来一支;开心了,来一支;着急了,再来一支……爷爷干什么都靠烟,没有了烟就等于断了他的命根子。有一次,我趁爷爷午睡时,把他所有  相似文献   

11.
明人对宋集的整理,是在元代图书典藏、刊刻的基础上进行的。明代公私对宋元遗籍的搜集和保存,应当说是相当重视的。明人整理宋人别集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宋人别集的刊刻、抄录等方面。另外,在宋人别集的重辑、选编和注释上,明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韶州岑水场为宋代著名矿产地,盛产铜、铅、矾等矿产,其中尤以铜产量最为瞩目,是国家坑冶业、铸钱业的重要原料基地。两宋时期岑水场的发展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一为劳动力主体的转变,由北宋时期的自由坑户转变为南宋时期的配隶犯人及厢兵;其二为生产技术的转变,胆铜法自北宋中后期引进后逐渐在南宋成为岑水场的主要生产技术。这两个变化,即与两宋时期韶州地方社会的发展相关,同时也受到全国坑冶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军"是一种产生于五代后期的特殊地方行政单位,至宋时被广泛设置。作为宋代的一种特殊地方行政单位,"军"在北宋初期均为县级,仅有直隶与非直隶的区别,而至北宋中期始"军"有了州级与县级的区别,至北宋末期县级军开始了与县的整合,这种整合至南宋时已全部完成。  相似文献   

14.
三明宋代书院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明境辖在南宋以前没有书院,南宋期间共建有六所书院,龟山书院、南溪书院都得到皇帝的赐额,两宋期间,福建仅有九所书院得到皇帝的赐额,可见,三明宋代书院建设成就斐然。三明宋代书院北多南少,书院选址上有靠拢或进入城镇的特点。宋代三明辖境中进士者达到高峰,科举的成就与书院的建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宋小说已深入到大都市、小市镇的市民日常饮食生活中,使其具体、直观呈现并形成了系统,像酒楼茶肆等题材,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巨。以《东京梦华录》为代表的城市日常生活笔记文学,为宋代饮食文学构筑起一个平台,使宋代城市市民日常饮食生活独立出来。宋小说笔记的饮食生活内容已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并互相融合,从而构成了宋代乃至宋之后无比生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宋文为例,探讨了宋人对《史记》和《汉书》中晁错形象的接受。宋人认为晁错确为忠臣,并认为袁盎献计杀晁错是晁错之死的直接原因。同时,宋人认为晁错削藩之策有失误之处,加之晁错有性格缺陷,谋身之计不足,终惹杀身之祸。宋代史学繁荣的背景之下,党争中出现了君子小人之辨、正邪之辨的风气,使得文人对忠臣与奸臣的论说兴趣大增。且晁错改革家的身份在宋代改革风云中能够产生共鸣,加之晁错自身浓厚的悲剧意义,诸多因素共同使得晁错成为宋人笔下常常论说的对象。另外,笔者对晁错之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论宋代小说的“由虚入实”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虚”而宋“实”是后人对唐宋小说实际现象及各自特质的揭示和评价。造成宋代小说“实”之状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点:晚唐小说由虚构铺衍向征实补史演变给宋代小说发展定下基调;宋人小说观念有浓重的求实意识,唐代小说“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助长了宋对前代小说盛行的考据求实之风,在对唐小说虚构成就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以偏概全,误将虚构当做虑幻加以攻击;宋代统治者对小说既以之消遣,又斥其不实;宋代史学发达,取小说入史,宋人更强调了小说以补史为标准,以纪实为手段,以鉴诚为目的;宋代党争激烈,文网日张,给小说的虚构以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8.
江西诗派重议论重说理的诗歌创作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风格特征,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创作及主张从创作与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宋诗的创作并影响后人。宋诗理性特征的形成可能主要有以下原因:文学创作上的求新;严酷的政治局势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北宋理学兴盛也使宋人的文学创作带有更多的说理说教意味。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探讨宋代的奖励政策对其科技发展的影响。宋代因其战争频繁,统治者鼓励武器的发明和创新;又因宋代国土狭窄,且南宋时偏安江南水乡,发展经济的需要,促使统治者对造船技术的创新实行奖励,奖励政策促进了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在宋朝的法律制度层面上,强制征购虽然合法,但受到了若干限制。在实际执行层面上,强制征购在宋朝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从北宋时的区域性和临时性,演变为南宋时的普遍化和长期化。强制征购手法,主要有层层下压、分等摊派、规定数额、暗箱操作等,本质上依赖的是专制强权对人的超经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