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里能有些什么呢?这是我三四岁时坐在外祖母的书店小凳子上困惑不解的问题。我的外祖母坐在收款台边,我母亲则在柜台后边迎接顾客。在母亲身后有好几排书架,高到了房顶。店里有一架大梯子,梯子顶是弯的,钩在一根铁条上,这样梯子就可以从右滑到左,连最顶上的书都能够得着。可别以为在书店里我会憋闷得慌!不,每来一个顾客,我都会猜他是想要书架低处的书呢,还是高处的书。我母亲既聪明又麻利,她知道店里每一本书的位置。赶上顾客要高处的书,她会爬到梯子上,从最顶上把那些蓝皮、红皮或紫皮的书给顾客取下来。我觉得妈妈真能干,也越来越想知道…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秘密     
母亲在28岁便做了寡妇。当母亲赶去青岛办了我父亲的丧事回来后,外祖母也从天津赶来,她见了母亲第一句话便是:“收拾收拾,带了孩子回天津家里去住吧。”母亲虽然痛哭着扑向外祖母的怀里,却摇着头说:“不,我们就这么过着,只当他还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3.
张后然 《教育文汇》2006,(10):56-57
我的家乡地处鲁西南部,凫山山脉,微山湖畔,夏热冬寒,四季分明,属温带大陆气候。听我年过七旬的老母亲讲,她小时候,每到寒冬腊月,“冬至”临,外祖母常教她唱《九九歌》。那时候,母亲不识字,外祖母教会了她两首《九九歌》。“一九二九  相似文献   

4.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就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来看我。她递给我两罐成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相似文献   

5.
每次在给同学们批改作文时 ,经常发现同学们在给“说”字打标点时 ,错处很多。现将如何给“说”字打标点 ,举几个典型例子 ,略加评析。1、不打标点作文时并不是一遇到“说”字都要给它打上标点符号 ,要看引没引用原话 ,引用了原话就打 ,没有引用就不打。例如 :只有我急得要哭 ,母亲却竭力地嘱咐我 ,说万不能装模装样 ,怕又招外祖母生气 ,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2、用冒号如果引用了原话话 ,而“说”字写在原话语的前面 ,要用冒号。句型为 :××说 :“……”例如 :我说 :“……从王春林家来。”文章开头就说 :“我对荠菜 ,…  相似文献   

6.
两位导师     
<正>我在北大有很多特别好的导师,在另外一所"学校"也有两位特别好的导师。一位是我的外祖母。外祖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她不识字,1900年出生,1995年去世,活了95岁。她在方圆几十里都是明星,如果她要演电影就是安吉丽娜·朱莉。但是她一辈子都在这里。她的个子只有1.56米。我们黄河边的麦地三里路长,她割麦子的速度是最快的,1.78米的大汉也比不过她。  相似文献   

7.
记忆里,母亲一直有病在身。母亲每顿饭都吃得不少,可就是浑身力。如果大声说上几句话,常常会捂着胸口受半天。尤其是遇到天阴下雨,几乎连路都不动。大小医院倒是看了不少,但都无济于事时间长了,母亲的这种现象甚至被奶奶称之“好吃懒做”。母亲很好强。如果病情稍微好转,不管天气多么炎热,她都会忙得不回家吃饭,由我们把饭做好送到地里。她似乎要弥补些什么。问及原因,她总是坦然地回答:“省点时间,赶点活。”也许是因为母亲有处理人际关系的天赋的缘故,家庭内部或邻里之间要是有了什么磨擦大都爱找母亲去解决。每次母亲都欣然前往,而且总能…  相似文献   

8.
母爱     
母亲一天比一天老了 ,走路已经显出老态。她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了 ,各自忙着自己的事 ,匆匆回去看一下她 ,又匆匆离去。往日儿女绕膝欢闹的情景如今恍如梦境 ,母亲的家冷清了。那年我去湖南 ,去了好长时间。我回来时母亲高兴极了 ,她不知拿什么给我好 ,又忙着给我炒菜。“喝酒吗 ?”母亲问我。我说喝 ,母亲便忙给我倒酒。我才喝了3杯 ,母亲便说 :“喝酒不好 ,要少喝。”我就准备不喝了。刚放下杯子 ,母亲笑了 ,又说 :“离家这么久 ,就再喝点儿。”我又喝。才喝了两杯 ,母亲又说 :“可不能再喝了 ,喝多了吃菜就不香了。”我停杯了。母亲又…  相似文献   

9.
阿太     
我独自坐在走廊的栏杆上,看着满天的星星。寒风疯狂地向我袭来,可我一点都不觉得冷。因为有阿太的那颗星在抚慰着我。阿太是爸爸的奶奶,按照我们农村的叫法,我称她为“阿太”。阿太又矮又瘦,一张慈祥的脸上布满皱纹,背弯得像一座拱桥。阿太年轻时是农村赤脚医生。后来她老了,母亲生了我,阿太就整天抱着我。听母亲说,小时候我曾患肺结核,一拿掉氧气瓶就翻白眼。医生劝阿太和母亲说:“这个孩子活不了,扔了吧。”看见我的人都说我:“像这样的孩子也能养活,咸鱼都能养活了。”可阿太却不相信,带着母亲把我抱到市里的医院治疗,不久…  相似文献   

10.
蒋尼 《新疆教育》2013,(1):111-111
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叫邹婷婷,白暂的瓜子脸上饱含忧郁,一双大大的眼睛时而溢满对世间的仇恨,时而又流露出企盼帮助、渴望关爱的神情,是那种使人一见就生厌恶又要动侧隐之心的怪异而又文静的女孩。她本聪明,但心思总不放在学习上。她很少与同学讲话,从来不与大家玩耍,性格孤僻。一旦谁惹恼了她或她心情不好时,就用尖刻的语言谩骂别人,甚至老师。她特别喜欢吃零食,没有钱买时就偷偷拿母亲的钱、同学的钱;她还对母亲、老师撒谎。为此,曾多次伤了她母亲的心。在班上,同学们都不喜欢她,不愿与她来往。  相似文献   

11.
妈妈的梦幻     
妈妈从小有一个梦幻,就是当她长大结婚以后,她要做一家之主,每个人都要服从她。当妈妈刚到我们李家的时候,妈妈的妈妈也跟着来了。外祖母是一个严厉而干练的老人,独裁而又坚强,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大权独揽;上自妈妈,下至我们八个小孩(二元宝,六千金),全都惟她老太太命是从,妈妈虽是少奶奶兼主妇,可是在这位“太上皇后”的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王”,一个孩子们的小头目,一个能生八个孩子的大孩子。由于外祖母的侵权行为,妈妈只好仍旧做着梦幻家。她经常流连在电影院里,———那是使她忘掉不得志的好地方。在外祖母专政…  相似文献   

12.
谢谢您,母亲     
母亲是有生以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尤其是她生存处事的态度 ,给我以深深的启迪。在失去父亲之后的岁月里 ,母亲成了家中的脊梁 ,不管生活多么艰苦 ,她总是默默地忍受着 ,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她忙碌的影子悄悄地告诉我 ,要敢于面对生活。生活的重担无情地压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她是一个慈母 ,又似一个严父 ;她既悉心照顾我 ,又严格要求我。母亲一向很慈祥 ,仅仅有一次 ,她不留情面地打了我。人们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我 ,却不懂得理解、体谅母亲。好多时候我就不明白 :为什么自己没有别人那样优越的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3.
“名牌”     
那一年,富强要上大学了,到校报到的头一天,母亲便起了大早到村上集市为他买了上学的行装:有一件印有“adidas”的上衣,一条裤腿上锈有“NIKE”字样的裤子,还有一双侧面画有“LINING”以及“红旗”图案的运动鞋。母亲说是她赶集买回来的,特别便宜,总共没花上100元。富强从未走出村里,自然不知道这些字母或图案是什么意思,想了好半天得出一个结论:可能是为了好看吧!几年的大学生活紧张而匆忙地过去了,几年中富强勤奋好学而又简朴,从不关心自己或别人的穿戴,从不逛街,就连自己穿旧的衣服都舍不得扔掉,假期带回家里给家人…  相似文献   

14.
童年摭忆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到外祖母家去。外祖母的家在一条小街上,她家门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商店。每次到她家去,她不但给我讲许多许多有趣的故事,而且总要带我到那商店里买糖给我吃。所以,到外祖母家去便成了我童年最大的快乐事了。记得六岁那年,一次我在外祖母家,嚷着要外祖母带我去商店买糖。她正忙着拣菜做饭,被我嚷烦了,就给了一毛钱叫我自己去买。我非常高兴,接过钱,一口气就跑到那家商店,冲到柜台前,小膀子伸得笔直,嗓门拉得很高:“阿姨,我买——糖!”营业员是一位年轻的姑娘,不过十八九岁。她听到我的喊声,笑盈盈地问:“小朋友,你要买什么糖?”  相似文献   

15.
“狼外婆”故事是一个著名的民间童话,它在我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有流传。我国的“狼外婆”型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下: 一、 〔母亲和孩子们〕 (a)母亲离家时嘱咐孩子们(通常是两个或三个孩子)看家,在她回家以前不要随便开门。 (b)母亲在路上遇到妖怪,并且被它吃了。 二、 〔女妖进门〕 (a)女妖通常是狼或老虎,来到这一家,自称是他们的母亲、外祖母或其他亲戚,叫孩子们开门。 (b)有时,孩子们问问题,女妖使用诡计骗了他们。通常都是他们并不多疑,就打开了门。或其他的发展。 (c)孩子们去看他们的外婆,在路上遇到了女妖,女妖假说是他们的外婆,他们就跟着它到它的家里去了。 (d)孩子们在家里感到孤单,寻找或大声叫唤外婆,女妖扮成外婆来了。  相似文献   

16.
勇敢的气     
半夜里,女儿要上厕所,一个人爬起来下床去,走到卧室门口,开门看了看,又折回来,门厅里太黑,她害怕了。母亲说“:宝贝,别害怕,鼓起勇气。”“勇气是什么?”她跑到母亲的床前,问母亲。“就是勇敢的气。”母亲回答。“妈妈,你有勇气吗?”“我当然有了。”女儿就伸出她的小手来:“妈  相似文献   

17.
近日,教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时,课堂上,读罢课文之后,一位学生竟对课文中的一句话提出了质疑,并引发了一场争论。课文中讲“我”在外祖母家因看不成戏而“急得要哭”,到吃晚饭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课文是这样写的:“……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其中加点的“他们”和“他”…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有一位皇帝叫做刘恒,人们都称他为“汉文帝”。他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原本不是太子,却因为孝顺贤能,而被大臣们拥上了皇位。
  汉文帝即位以后,没有一点儿傲慢之气,侍奉母亲薄太后更是殷勤体贴。有一次,薄太后生病了,汉文帝心里非常着急,每天上完早朝,就急急忙忙去探望她的病情,盼着太后的身体能快些好起来。天气变冷了,汉文帝怕母亲着凉,就守在她的身边,以便随时帮她盖好被子。天气变热了,就帮母亲扇扇子,驱赶蚊蝇。自己困了,就依靠在母亲的床边打个盹儿,连衣服也不解开,以备母亲随时召唤。母亲口渴了,他连忙端过茶来。就连母亲喝药,他也要先尝一尝,试试这药苦不苦呀,烫不烫啊,觉得差不多了,才放心给母亲服用。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篇文章《要会向孩子“推销”自己》:有位做母亲的老是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能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父母每天白天工作很紧,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特别是对女儿照顾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是得了“感情淡漠症”,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么忙和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都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常一生气就爱骂女儿:“你不知道我有多累。”  相似文献   

20.
真实的谎言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己。一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的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