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体制和高教体制的转换,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也要相应地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必须迅速转换现行的高教运行机制,使其与改革后的国家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高教新体制同步协调、相互适应。其原因在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者组成的高教系统的运行机制与高教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教运行机制是高教体制的生命力,而高教体制又是高教运行机制的载体。在经济体制正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上的一个严重弊端,是“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五十年代初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后,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又没有完全做到结合本国国情去对待、运用外国经验,搬用了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有人称作“斯大林模式”)。而这个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对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统得过多,管得太死,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提高我们改革的自觉性,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一体制的形成,作点历史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高教体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任务。它不仅关系到高教事业发展的全局,而且是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问题。现就现行高教体制存在的弊端,改革的原则和需要采取的措施,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高教事业得到了恢复、整顿和提高,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迈出了改革的步伐。我国高等教育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管理体制,对适应经济建设和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将迅速发展,高教体制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它们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很明显。因此,高等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已是目前高教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此略述浅见,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一、适应性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方面持续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高教改革的步伐仍然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高等教育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很突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5.
自中央作出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以来,我省高教改革已在许多方面展开,作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高等教育同我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很突出。党的十三大之后,中央决定将广东作为实行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加快经济发展,并要求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加强同国际市场的联系。广东的经济将以更快的步伐向发达的商品经济转变,广东的高等教育也要适应这种转变,进行相应的改革。因此,加快和深化高教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浅谈成人高教的改革和发展□武学进一、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正在全面铺开。在此形式下,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加快改革,建立起...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等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形势。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中提出,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思想的讨论,是推动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8.
高教体制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子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创新体系与高教体制两者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大厦与地基的关系。高教体制改革既是提高人才质量的直接动力又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正处在现代化初期阶段的我国同样面临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迫切问题。我国高教体制的改革必须定位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实行国办为主民办为辅多种模式并存竞争的办学体制,强化和协调校科、教、产和服务等职能,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高教从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促进了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转变,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显得越来越尖锐了.当前突出反映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以及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财力、物力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假定:第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第二,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第三,经济体制是决定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外部环境条件。本文的任务在于探讨市场经济体制下专门人才需求的特点,及由此引起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如何综合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等外部条件,以及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设计我国未来的高等教育体制不是本文的任务,或者说,就高教体制改革而言,本文主要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如同经济体制一样,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任务,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就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协调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高教改革如何与经济改革想相协调,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协调模式的剖析和对我国实际的分析,探讨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应采取什么样的协调模式,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滞后,而高教办学体制改革又是高教改革的关键,为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世界220个国家和地区3万多所大学的办学体制,以及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现状,应从十个方面来加快和深化我国高教办学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体制。它的弊端是:国家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包得过多,政府对高等学校管理统得过死,造成教育与经济、科技脱节,条条与块块分割,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政府不应该管理的事情管的太多,而应该加强管理的事情又没有管,微观管理不活,宏观管理失控。致使我国高等教育缺乏生机活力,很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这些弊端,是与我国实行统一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相联系的。当前,我国正在落实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要求在思想上,真正破除把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彻底打破统一  相似文献   

15.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其与社会的结合程度的紧密性要求它必须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加强高教体制的改革。完善教育法规,改革办学体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高教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教教学改革模式探析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陶振民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也要求高等教育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即高等教育要与经济建设接口。当经济体制转轨之后,高等教育也要按照自身的特有规律进行改茧,以便为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  相似文献   

17.
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还很不适应,必须进一步加以改革。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正在全面铺开,这既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提供了良  相似文献   

18.
认为知识经济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知识经济时代有不相适应的弊端;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出路在于高教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9.
自从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正步入一个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这种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模式彻底转轨变形,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正确认识这种影响,妥善处理好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以及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强烈地冲击着高等教育,给  相似文献   

20.
改善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需要,新时期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的内容更加综合化,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教学管理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这一切必然要求对已有的整齐划一的教学运行模式和比较僵化的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所以,目前改善和加强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加快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