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物通讯中常常使用比喻的手法。一个准确、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人物通讯中使用比喻,我以为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比喻要恰当。所谓恰当,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把人物事迹中有主导意义的事例提炼出  相似文献   

2.
梁海柱 《新闻窗》2011,(1):46-47
事例在人物通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提炼人物精神的基础,也是打动读者的力量源泉。一篇通讯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例处理得到位与否。2004年4月.原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因公殉职后,中宣部组织大批媒体记者对她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并结集成《任长霞》。  相似文献   

3.
人物通讯离不开细节、典型。生动的细节,能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反之,就成了干巴巴的事迹简介,是会令读者倒胃口的。我采写过一些人物通讯,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如果在采访时发现了好的细节,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激动,忍不住要穷追到底,并使自己的情感溶入动人的细节之中。我体会到,有了好的细节,作品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  相似文献   

4.
一、填空(略) 二、问答 1、人物通讯应怎样确立主题? 答:人物通讯在确立主题时,要把握好以下四点:①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人物通讯能否从全局出发,即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出发,抓取和提炼出一个能够鲜明深刻地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从这个高度去表现典型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来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或广大读者关心并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是决定一篇作品优劣的关键所在。②要从主人公的实际出发,把握住最重要最关键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内容。就是提炼和确立主题时,把主人公最生动最突出的事迹展示出来。要想抓住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要把消息、通讯写得引人、耐读.不仅是个新闻和写作理论问题.更是个采写实践问题。多年的记生涯使我深深感到:注重典型事例的选择.是提高消息、通讯可读性的重要一环。本试图就典型事例的选择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6.
把语言锤炼得更生动一些一篇通讯能不能写成功,除了主题要鲜明,事例要过硬,结构要巧妙外,还要看语言是否有特色。笔者十多年前曾经采写过一篇题为《邙山脚下稻谷香》的通讯,这篇通讯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后,几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他们说这篇通讯语言比较有特色,读起来能让人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回想当年采写这篇通讯时,第一稿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因为事例缺少情节,语言没有感情色彩,写完后读给几位同志听,大家都觉得太“平”了,感动不了人。这样的稿件若发回报社,当然只有挨“枪毙”的份。咋办…  相似文献   

7.
简评这篇通讯通过生动的事例向读者介绍了“兵专家”代有勇的事迹。突出特点是:以事实说话,文字生动简练,贴近基层,有一定的可读性。除了上面旁注的优缺点之外,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兵专家”这个提法是否恰当。这个词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兵方面的专家,一个是当兵的专家。从行文看,显然指后者。倘若是作者给主人公起的外号,就最好不用。二、要分清主人公的业和余。修理连主要是修理什么的?显然不是修理电视等用家电器的,因此,作者在报道主人公的事迹时,一定突出他在本职业务上的本领和贡献。三、写事迹要见思想。单写一件件小事,很…  相似文献   

8.
写通讯要严格选材,力求用最少、最典型的事例来深刻说明事物的本质。这和采访时恰恰相反。采访象韩信点兵,获得的材料越多越好(当然也要心中有数,分清轻重缓急)。写作时,则要以一当十,选择最精当叫响的材料。如果不注重选材,一篇通讯写起来,堆砌一大堆例子,不但不会深化主题,反而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9.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也是较难创作好的。好的人物通讯不光要有事迹,还要有思想,让人物有灵魂、生命。如果说生动的事例和典型的环境是人物通讯的躯体和骨干,那么精彩的细节就是人物通讯的精髓。有了生动、精彩的细节,才能更加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才能让人物"活"起来,从而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在电视人物通讯中如何用细节来展现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去教育人、感染人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京城多家有影响的报纸,先后以整版或重要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了29条被抛弃的生命》的人物通讯,事迹生动,发人深思,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亦是如此。一篇文章的开头能否打动编辑、抓住读者,往往决定着这篇稿件的命运。因此,一些有经验的记者或通讯员都非常注重文章开头事例的选用、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锤炼。一篇成功的通讯,不只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传神的标题、深刻的内涵和合适的文体,还应有着一个“抢眼”的开头。所谓“抢眼”,就是令人眼前猛然一亮,让读者一瞅上你的文章,不看完就不想放下。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用鲜活的事例吸引读者。在通讯的写作中,对事例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开头的事例,它既是鲜活的,又是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2.
文良安 《新闻天地》2005,(5):39-41,59
赵小琼,这个名字正在湘西自治州广大干部群众中传诵着。她的事迹,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最生动的教材;报告会上,她的事迹让许多人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远在北京的中残联领导,接到她去世的消息悲恸不已,忘不了“半个身子”的她一次次赴京汇报的动人情景。而吉首乡五里牌村党支部书记还在念叨:“你带领我们种的沙田柚已结果了,你还没尝一口……”  相似文献   

13.
人物通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体裁之一。要把人物通讯写好,让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就必须有感人的故事、传神的细节、真挚的感情,这是一篇好的人物通讯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谈一下对这三要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不能简单的罗列事迹典型人物的业绩是极其感人的,这方面当然要写得充实,然而不能是事迹的罗列、堆砌。在采编典型人物的业绩时,要把着力点放在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的事例上,不能贪大求全一味地罗列事迹,尤其是有些事情是在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的重大典型宣传中,“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好干部”、浙江省军区副政委兼金华军分区政委范匡夫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广泛认同。自7月29日正式启动,中央各主要新闻媒体都在报纸一版头条或显位置、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连续刊播了范匡夫的事迹,并配发了评论。新华社播发的3篇事迹通讯和评论员章,被全国20多家省市报纸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要”节目中配短评连续3天播发了录音通讯,“新闻纵横”播发了专题节目;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连续3天播出了范匡夫的事迹报道。  相似文献   

16.
“激情”,是人们概括牛玉儒精神最常用的字眼。激情,也是对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最贴切的描述。2004年10月27日到11月6日,我们随牛玉儒事迹新闻采访团到内蒙古采访。10天时间,采访近百人;半个月内,写出了4篇通讯、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第一篇通讯,字数近万。采访中,讲到牛玉儒的魅力,与他共事过的干部说:“跟他干很苦很累,但还是愿意跟着他干。觉得有一股冲劲,能成就一番事业。”实际上,这同样是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的体会:采写他的事迹很苦很累,但还是非常愿意这样干。原因是我们充分理解了这一典型人物,感觉能把这个难得的先进人物写“活”,再…  相似文献   

17.
用鲜活的事例吸引读者。在通讯的写作中,对事例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开头的事例,它既是鲜活的,又是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同时还是准确体现当时宣传精神的。这就要求作者平时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多看多思多写,做到既有宏观上的掌握,又有微观上的把握,上请吃得透,下情摸得准。这样,在选择事例的过程中,才能从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选出的事例才是百中挑一,以一当十。这件事可以是刚发生的,亦可以是正在发生的,但一定要是这篇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让人一看就怦然心动的,否则,陈芝麻烂谷子…  相似文献   

18.
军报7月4日一版头条通讯《方方正正显风采》,抓住了当前部队管理的要害。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实在可信的事例,给那些整天忙于“新时期兵怎样带,干部怎么管”研究的同志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被基层官兵称为“一篇指导性极强的好文章!”文章通篇仅从“管出自觉性”、“经得住不检查”和“管得让人心服”三个侧面,报道了某高炮团严格按条令条例管理部队的事迹,让读者从该团官兵集会时“始终头不动,目不转,两手放在膝盖上;腰不弯,身不晃,个个端坐如塑”;人员出营门,“军官必须持有军官证和外出登记卡,士兵必须持有士兵证和请假条”;…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主张把通讯写短,并提出人物通讯最好只写其生平的一个最具特色的事例,所举的例证是《史记》中的曹沫传。但有的同志说,《史记》里那样写可以,报纸上那样写不行,只写一个事例太干瘪。撑不起来。我仍然坚持人物通讯“只写一例或数例”的主  相似文献   

20.
一篇好的通讯需要有动人的细节描写,任何动人的细节描写都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采访则是从客观的现实生活中获取生动细节的可靠而有效的途径。要想在采访中获取到真实动人的通讯细节,须应在三点上正确把握。采访者应以歉下或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采访的过程是一个从无知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