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六朝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长足发展,南北文化交融,促使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提高,涌现出一批以儒学为宗的文化世族,主要有以吴郡陆氏、顾氏、张氏为代表的吴姓大族;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侨姓大族;以吴兴沈氏为代表的由“武力强宗”转化而来的文化士族。这些文化世族各具独特的家学门风,在经学、玄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多有建树,对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学术品位,促进中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会稽孔氏是六朝时期江东著名的世家大族,自东汉末南迁会稽山阴以来,历六朝传承不绝。在“吴姓”中,它虽然较早就步入了文化家族的行列,但直到南真刘宋以后才真正实现由武力强宗向文化世家的转变,因而其发展轨迹既与顾、陆等文化世家不同,也与周、沈等武力强宗有别。  相似文献   

3.
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一流高门,东晋是门阀大族与皇权共治的一朝,而南朝皂权有振兴之势,门阀大族无法与皇权共治,并且逐渐衰落.本文比较了南朝时期处在衰落过程中的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内部的孝悌关系,发现陈郡谢氏远较琅邪王氏团结、和谐,并对其促成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沈约(441——513)字体文,吴兴武康人(今属湖州市德清县),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创制一种新诗体——齐梁体格律诗的诗人,因而在古代诗律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沈约出身于江南的世家大族,祖父沈林子追随刘裕,刘裕即位为宋武帝以后,被封为汉寿县伯,迁辅国将军.他的父亲沈璞在宋文帝刘义隆时,任宣威将军、盱胎太守,后又为淮南太守.宋文帝死后,为孝武帝刘骏所杀.沈约幼遭家难,十三岁时即成孤儿,到处潜窜,后遇赦.“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  相似文献   

5.
江淹与佛教     
南朝时期 ,多数作家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历代研究者大多把眼光聚焦于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这是不全面的。本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 ,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佛教在南朝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以及以江淹为代表的南朝文人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 ,又具体论述了佛教对江淹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 :借用佛教的素材和形象 ,丰富其作品的内容 ;在作品中阐发佛教义理。研究本课题对深入了解南朝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淹与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朝时期,多数作家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历代研究者大多把眼光聚焦于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这是不全面的。本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佛教在南朝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以江淹为代表的南朝文人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又具体论述了佛教对江淹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借用佛教的素材和形象,丰富其作品的内容;在作品中阐发佛教义理。研究本课题对深入了解南朝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淹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历仕宋、齐、梁三朝,留下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创作数量仅次于沈约,而其杰出的文学成就不容忽视。其传世诗作以描写悲愁苦恨者居多。本文在分析南朝时期文人的自省意识、创作取向的基础上,结合江淹本人的经历,对江淹感伤诗形成的原因及其艺术魅力试作解析。  相似文献   

8.
永嘉丧乱,儒士持续南迁.东晋前期,儒士籍贯以黄淮地区和江东地区为最多,至后期则北方籍贯者遥遥领先,籍贯在江东地区的儒士人数减少.在东晋政治高层中,北方南迁大族明显压倒江东大族,从而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南朝之初,继续了东晋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但由于中央政权南迁已久,不免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这表现为南人地位的提高,北方大族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作用日渐衰退.宋齐梁陈四代,儒士籍贯江南者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由南朝儒士籍贯随着时间延续而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江南政治势力的消长和儒学在当地的传播.儒学在南方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本土学术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南方土著力量的觉醒和壮大,并使之走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
吴兴武康沈氏虽“家世为将”,但自晋宋以降,日渐崇尚文教,致力学术文化。及至齐、梁之世,沈氏经学臻于繁荣之境,产生了一大批经师和著作,其成就超过了不少江东儒学旧族。与此同时,沈氏人物重视文学才艺,造就出以沈约为代表的家族文士群体。这推动着沈氏家族的“士族化”进程,决定了其长盛不衰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吴兴武康沈氏虽“家世为将”,但自晋宋以降,日渐崇尚文教,致力学术文化。及至齐、梁之世,沈氏经学臻于繁荣之境,产生了一大批经师和著作,其成就超过了不少江东儒学旧族。与此同时,沈氏人物重视文学才艺,造就出以沈约为代表的家族文士群体。这推动着沈氏家族的“士族化”进程,决定了其长盛不衰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时晨 《天中学刊》2013,28(1):31-36
杜兰香故事最早产生于东晋南朝时期,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女仙降真主题到凡男遇(女)仙主题的转化。杜兰香故事的流传演变,大约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文学作品或作品集中对故事情节进行复述或对个别词句加以删削,甚至直接搬引原文;二是提取故事要素(人物、情节)作为典故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这类作品涉及诗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体裁;三是对故事进行改写与重新创造,以张君房《贾知微》和王韬《仙井》为代表。由于受道教发展和世俗文人心态两方面的影响,杜兰香故事具备神仙观念与赏玩心理并存的双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裴氏家族是西晋时一流门阀大族。在西晋中央权力斗争中,裴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或主动介入,或被动卷入,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裴氏家族在东晋南朝政权中丧失了政治显族的地位.同时也规定了裴氏家族向北方的发展和在隋唐时期的兴盛。  相似文献   

13.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社会基础的基本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伦理四方面。作为东晋南朝社会主体的世家大族集团(即士族),为维护其特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官吏的选举、庄园经济的经营、世代家学传统、宗教信仰、编定家谱、以及限定通婚范围等方式,严格区分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限,使东晋南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门阀等级社会。  相似文献   

14.
荆州所在地区居长江中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故东晋南朝历代皆以荆州为仅次于都城建康之重镇,鲍照、谢朓、沈约、范云、王融、江淹等当时著名的文人皆得以行宦于荆州。南朝诗人笔下的"荆山楚水"意象,因融入长江、汉水交汇这一独特的自然风貌,汉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楚、三国吴旧址等历史掌故,而呈现出神奇、美丽、历史底蕴深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补白三则     
东晋南朝的“棋品” 东晋南朝是围棋极为盛行的时期。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出现了衡量棋手水平的等级标准—棋品。 棋品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东晋人范汪曾撰有《棋九品序录》一书,就是记录当时棋手品级的著作。棋品,类似今天的围棋段位,亦划分为九,但次序相反,以第一品为上。东晋南朝时期,具备一定水平的棋手都有品级。像南朝刘宋羊玄保,“善弈棋,棋品第三”;南朝宋、齐之间,琅琊人王抗棋术最精,为当时第一品,吴郡人褚思庄“思  相似文献   

16.
南朝学者任昉的诗歌创作受到钟嵘的推崇。作为当时和沈约齐名的文坛领袖,他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公宴酬唱、奉和写景、朋友间送别等,再现了南朝时上层社会的文人生活。其诗歌表现为雍容雅正、用典恰当、风格多样、感情真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沈约(441-513),字休文,仕历宋、齐、梁三朝,是南朝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被称为“一代辞宗”。沈约的一生都贯彻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同时,家世传统、时代风气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又使得他兼怀道家、道教、佛教思想,儒、道、佛兼容并蓄,构成了沈约独特而复杂的心灵世界。儒学经由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大盛之后,到了魏晋逐渐走向衰微,降及南朝,  相似文献   

18.
东晋南朝道教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时期 ,政权迭更 ,时局动荡 ,为道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一批文人道士对道教的教理、教仪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对道教组织进行了清整 ,使东晋南朝道教士族化日趋成熟。特别是茅山宗的创立 ,标志着道教已进入宫观制阶段 ,它为唐宋道教的兴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相似文献   

19.
南朝学者任昉擅长表奏等笔体文章,和当时文坛领袖沈约齐名,有"任笔沈诗"之称。任昉的笔体作品中有大量的属于代人创作的代言体。即使是代言体作品,任昉也能设身处地恰如其分地把握作品的艺术表达出自己的褒贬,表现了有为而作的精神。任?的笔体作品用典恰当、笔端含情,其艺术价值得到当时人的赞赏。  相似文献   

20.
在西晋大一统瓦解后各族纷纷建国的历史态势中,百济的道路代表其中一个重要类型。在"天下意识"下,百济与东晋南朝在形式上构建统一的政治体系、分享同一个文化世界。百济首次朝贡东晋便授官,这似与百济、夫余间的历史渊源有关,也是国际形势变动及各自内政需求的结果。自东晋起,对百济王除授形成常例,基本上每任百济王在即位之初便遣使东晋南朝,除授前王的官职。5世纪起,尤其是东城王牟大"内属",百济内部官僚由百济王假行职,再由南朝朝廷除正,也成惯例。与宕昌王、河南王相比,百济王在吸收江左文化制度时受到特殊优待,这是基于彼此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百济对东晋南朝天下秩序的自觉参与,使其国势盛衰也与江左王朝相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