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歌 《中国钓鱼》2004,(4):44-45
大家知道,鱼类长在水中,是靠溶于水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循环的,它们每次张嘴“吞水”过程中.鳃耙部位微细血管吸收水溶氧来完成“呼吸”使命。然而水体中的氧气分布不像大气中一样基本均匀很少变化,而是随着自然界许多客观条件的改变而随时改变,因此,水族动物的趋氧行为就显得格外明显。鱼  相似文献   

2.
一、“呛水”是将鱼头提离水面而暴露于空气之中。虽短暂,但频繁。使鱼间断性地进入了“无氧区”。 鳃是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能够十分有效地利用溶解在水中的氧,但一般却不能吸收和利用大气中丰富的氧。离水的鱼儿活不长久,这不但因为鳃需要保持湿润,才具有摄氧能力,而且柔软的鳃只有在水环境中才能伸展开来,扩大与氧的接触面积,一离开水,鳃片、鳃丝、鳃小片就要叠合起来而失去呼吸能力。鱼不能利用空气中的氧就和用肺呼吸的人类不能利用溶解在水中的氧的道理是一样的。 有人提出名为“呛水”,实为“呛气”。这个论点似乎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3.
“氧”鱼     
张凤林 《垂钓》2001,(4):55-55
水中含氧量的高低是影响鱼类活动的钓获量的重要因素。鱼类的摄食、生长、繁殖、洄游、避险以及越冬等一切生命运动,都是靠体内储备的氧气和能量来完成的。能量是通过摄取取食物营养补充的,而氧气则是靠水中氧气的生成来吸收的。对鱼儿来说,食物固然重要,但氧气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杜以会 《垂钓》2009,(8):31-31
第四名:寄生鲇 寄生鲇又叫牙签鱼,长18厘米,体形细长。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靠钻入其他鱼类的鳃中,吸食鱼血为生。虽然它们对人体没什么兴趣,但不幸的是,寄生鲇的觅食方式,是依靠大鱼鳃里冒出的含有尿素和氨的水流寻找寄主。这和人类尿液所含的成分一样。如果有人在水中裸泳,寄生鲇会被尿液的气味吸引钻入尿道,然后膨胀鳃盖上的倒刺,在人的体内钩住吸血。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鱼类是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这是从所有鱼类的主要特征方面来看的。但是有少数鱼类在长期适应其生活环境的过程中,除了用鳃呼吸(即水呼吸)外,亦可利用鳔、皮肤、肠等来呼吸空气(即空气呼吸),以帮助水呼吸的不足。这些帮助呼吸的结构,总称为辅助呼吸器官。现举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鱼的气呼吸     
有不少鱼能够在离开水后存活好长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鱼都有一手绝活一一气呼吸。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鱼都是依靠水中溶解的氧气来完成呼吸作用的,这里的主要呼吸器官就是鳃c而有些鱼却能利用空气中的氧进行呼吸,这就是气呼吸。能够进行气呼吸的鱼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或溶氧经常缺乏的水域,或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它是鱼类适应环境的结果。鱼类的气呼吸器官较多,现简介如下。1.皮肤:这些鱼的皮肤裸露或鳞很小,其上布满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完成气呼吸。如鳗缅、黄鳝。泥鳅、弹涂鱼等。据此,鳗缅可在夜间爬上岸,…  相似文献   

7.
鱼顺水游泳捕食,要花费很多力气去追逐食物,而逆水游泳捕食就不同了,只要一张嘴,就能吃到食物。鱼逆水游泳虽然游得比较慢,但能控制方向,而鱼顺水游泳,很容易失去控制,被冲到危险区域。鱼呼吸要不停地吞水,水进入鳃里氧气才会被吸收,鱼逆水游泳时,吞水比较容易,呼吸也就比较畅通。  相似文献   

8.
悦剑 《健身科学》2013,(5):35-35
历代医家都认为人中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急救穴位,那为什么刺激此穴可以令人起死回生?其中又有何奥秘之处呢?命名:大家都知道人中穴的位置在人的鼻子下方,鼻唇沟中间靠上的部分。这个位置可谓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可它又为什么叫"人中"呢?原来,人中上面是鼻子,人体通过鼻子吸进自然界的氧气,然后在人体内走一遭再通过鼻子排出去,因此鼻子是通天气;而人中的下面是嘴,嘴巴可以饮食地上的水谷,这也叫通地气。天在上,地在下,人正好居于天地之  相似文献   

9.
“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我们也看到,像黄鳝之类的鱼在离开水后,仍能活很长时间。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有些鱼类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利用身体其它部分的某些特殊构造来进行呼吸,通过这些辅助呼吸,它们在离开水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其生命活动。下面介绍几种鱼类的辅助呼吸。皮肤呼吸。鳗鲡常常在夜间从水中爬上陆地,再移居到别的水域。在离水时,鳗鲡便通过湿润的皮肤进行呼吸。能进行皮肤呼吸的鱼类还有鲶鱼等。口咽粘膜呼吸。秋天,当稻田里的水于后,生活在稻田里的黄鳝就钻人泥穴中,经过几个月也不会死亡。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呼吸     
朱军 《上海集邮》2007,(1):18-20
人体一切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人日夜不停地从空气中摄取氧气,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呼吸因形式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靠肋间肌活动,使肋骨运动引起胸腔前后扩大和缩小的胸式呼吸;二是靠膈肌活动,使腹部起伏引起胸腔上下扩大和缩小的腹式呼吸。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呼吸都是两类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11.
爬树鱼:在东南亚沼泽区,有一种体长四英寸的鱼,在水中靠鳃叶吸取氧气,在陆地靠水肺维持水分与空气。它常爬上陆地,用胸鳍抓住树干,向上攀爬,捕蜗牛为  相似文献   

12.
早上,闹钟嘟嘟一响,您立刻从床上跳起,急着穿衣,上卫生间,洗漱并慌乱吃完早点,匆匆忙忙去上班。这种做法,无论从现代医学观点还是从古老的东方医学观点来看,对健康都是有害的。人在沉睡时,机体处于休息状态,生命活动的过程减慢。黎明醒来后,我们只是睁开双眼,而完全没有做好迎接紧张的一天来临的准备。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猫、狗等动物睡醒后的行动,如果它们不受到威胁,决不会迅速奔跑起来,通常总是伸伸懒腰,打打哈欠,此后慢悠悠地踱来踱去。对人来说,也应有这些自然的动作,但人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须知道,清晨,我们首先应该吸收足够的氧气,来保障机体的首要指挥部一大脑的需要。为此可以做呼吸操。练习前,把脉搏频率和呼吸频率进行对比。正常状态是呼吸  相似文献   

13.
拱肩驼背的人不仅显得体态不优美,身高比正常也显得矮些,在体育活动和劳动中常比别人容易气急,从而影响耐力。这是因为脊柱弯曲后使胸腔容积缩小,呼吸时胸腔的活动受到限制,出入肺部的空气就比正常情况减少。当劳动或运动身体对氧气的需要量大大增加时,即使加快呼吸,也还是不能吸收充足的氧气来满足身体的需  相似文献   

14.
鳖属爬行纲,龟鳖目。俗名有:甲鱼、水鱼、王八、团鱼等。鳖不像鱼那样用鳃呼吸,而是用肺呼吸空气,故常要将鼻伸出水面吸气。正常情况下,每20分钟左右吸一次气,气温越高,它吸气的次数就越多。也有时它浮在水面上,或者爬到岸边的岩石上晒盖。鳖喜食小鱼、小虾、贝类及奥鱼、烂虾、禽畜的血和内脏等。鳖属变温动物,生活造温为17~32℃,最佳温度为28-30℃,此时觅食频繁,生长也快。15℃以下时,开始钻进水下的泥沙中冬眠,呼吸微弱,不吃不动,靠体内贮存的营养维持生命。如果水温在32℃以上时,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摄食量也相应下…  相似文献   

15.
蛙泳的呼吸是以嘴巴为主,鼻子为辅。对于初学者,基本要求鼻子不参与呼吸。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初学者提高呼吸能力、掌握蛙泳基本技术、提高游泳技能的关键。而初学者在学习和练习初期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问题,这对初学者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训练经验,对"呼吸困难"现象进行细致分析,并介绍一些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纠正与练习方法,与广大教练员商榷。  相似文献   

16.
王靖 《中国钓鱼》2001,(11):24-24
古语云:“如鱼得水。”此言证明了鱼儿是离不开水的,只有鱼儿借助于水才能生存,才能畅游和繁殖,本人对“呛水”一说持绝对的否定态度,此举为画蛇添足是也。 要说明为何持否定态度,让我们先从鱼儿在水中的呼吸说起。鱼的呼吸器官主要是由嘴、口腔、鳃叶及鳃叶上的血管组成。鱼儿在其鳃上能分泌一种黏液,并黏附于鳃叶上,鱼儿在水中呼吸时,先由嘴把水吸入口腔,当水流  相似文献   

17.
李洪生 《钓鱼》2006,(18):31-31
银鲴,体长而侧偏;头小,吻圆钝;口下位,成一横裂;下颌前缘有角质薄锋;咽齿3行;腹部在肛门前有不明显的腹棱;体背灰黑色,腹侧银白,鳃盖后部有一枯黄色斑块。为中下层鱼类。用下颌的角质边缘在石面及其他物体上刮食。植物食性,以藻类为主,其次为浮游甲壳类及植物碎片和腐殖质等。2  相似文献   

18.
金枪鱼隶于鲈形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立的轮廓呈纺锤形,挺脱、坚强有力,是典型的远洋鱼类。鱼体头尾尖,中段粗大,呈立椭圆形,适于减低水的阻力、头呈子弹式,口能紧闭,眼睛牢牢严密镶嵌在头侧,鳃盖紧  相似文献   

19.
最近,前苏联体育专家斯特列利佐夫发现运用新的呼吸方法,可以提高呼吸系统工作效率30%~40%,降低乳酸浓度1/2。其方法是吸气时要定量吸入空气。这能够在不改变赛跑速度的情况下使氧气在肺部的停留时间增加1倍。他还重视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奏,因为这些因素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呼吸次数越少,氧气就能更多地进入肌肉。  相似文献   

20.
鱼的年龄,是根据鱼的鳞片、脊椎骨、鳃盖骨、胸鳍、脊鳍棘、耳石等测出来的。如比目鱼,是用脊椎骨推算年龄的,凶猛的鲨鱼,是用背鳍推算的;大马哈鱼,是用鳃盖骨来推算的;大小黄鱼,是用耳石来推算的。更多的鱼,是用鳞片来推算的。 怎样用鳞片推算鱼的年龄呢?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科学家们发现,鳞片仿佛树木的横断面,存在许多环纹,类似树木的“年轮”。环纹是怎样形成的呢?春夏季,食物丰盛,鱼类生长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